|

财经

垄断,永远是最好的生意

来源:格隆汇

2025-11-16 17:51:35

(原标题:垄断,永远是最好的生意)

奇点越来越近,世界的变化也越来越剧烈。

10月份的GTC大会上,黄仁勋举着NVQ Link互连架构的演示图,又开始预言:

GPU用了30年才改变世界,量子计算可能不需要那么久。

这话没错大概率没错,量子计算的发展从来不是线性的。

看看数据,行业每年投在量子计算上的钱从2020年的10亿美元涨到2025年的50亿美元……说不好哪天突然一个技术突破,整个行业就爆发了。

所以老黄带着17家量子企业和8家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生态联盟,誓要做量子与经典计算的 “接线员”。

为什么要接线?

场面话叫“将算力与未来连接”,实话当然是抢未来的船票。在下个五年,继续当“卖铲人”,继续躺赚。

又要怎么接呢?

两个词,一个是垄断,一个是生态。

科技永远是最高明的生产力。

而垄断,永远是最好的生意。

从“理论玩具”到“算力猛兽”

量子计算不是炒作,而是一场缓慢燃烧的革命,此时终于开始升温。

最早在1981年,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就在加州理工学院演讲时,指出了经典计算机模拟量子系统的固有局限,并首次提出了量子计算机的概念。

1994年,数学家肖尔发明分解大质数的量子算法,才首次让业界惊觉:这东西能破解银行加密系统!

不过那时候的量子比特还很 “娇弱”,退相干时间连1秒都撑不住,只能在实验室里当个花瓶。

得益于硬件的发展,直到2012年,谷歌才开始砸钱搞超导量子,2019年就拿出53比特的“量子优越性”。

紧接着,2020年IBM推出127比特“鹰”处理器,2021年升级到433比特 “秃鹫”,用每年翻倍的速度刷新纪录,研发投入从2018年的3.2亿美元飙升至2021年的8.7亿美元。

几乎同一时间,2020年,中国“祖冲之二号”66比特超导芯片,又把复杂度提高6个数量级。

这个时候的竞争核心很简单:比特数越多越厉害。

但很快,大家发现光堆比特没用,保真度(量子操作的准确率)才是关键。

量子计算与经典计算的区别,来源:CB Insights

于是在2022-2024年,全球科技巨头,迅速走出了五条技术路线。

1.超导路线:最像传统芯片,IBM、谷歌、中国科大押宝。2024年国盾量子交付176比特整机,稀释制冷机彻底国产化。

2.光量子路线:不怕高温,中国“天工量子大脑550W”能在室温运行,550比特规模领先全球。

3.离子阱路线:保真度最高(达99.99%),但比特数难上去。

4.中性原子:成本低,谷歌用激光操控原子做计算。

5.硅半导体:英特尔最爱,能兼容现有芯片产线,可惜进展最慢

虽然路线分歧巨大,且还远远没到能赚钱的落地阶段。

但全球市场、尤其是中美两国市场,早已开始抢占场景。

物流:京东用量子算法优化仓储,测试数据显示成本降了15%,相当于每个大仓库一年省200万元。

气象:安徽气象局和中电信量子合作,用“天衍”平台预测降雨,准确率比经典模型高8%。

医药:合肥量子医学研究院用量子计算模拟蛋白质结构,把新药研发周期从10年压缩到6年。

金融:高盛用IBM量子云做期权定价,计算速度比传统模型快3倍。

……

量子计算商业化最新进展,来源:国金证券

此时此刻,业界终于达成共识:量子计算机不能单打独斗,得和GPU、超算搭伙。

关键的转折点在2025年,也就是今年:IBM说2029年要搞200逻辑比特的容错计算。

英伟达的NVQ Link成了关键枢纽。

量子计算虽能突破经典算力极限,但在数据预处理、误差校正、结果解析等环节仍高度依赖经典算力支撑。

通过NVQ Link将GPU与量子处理器(QPU)深度结合,构建“量子+ GPU”的混合计算架构,相当于为所有量子硬件厂商提供了算力操作系统。

让AI模型先筛选数据,再丢给量子机计算,相当于给量子机配了几个助手,效率一下提了10 倍。

量子+AI毫无疑问是产业的核心增长点。

英伟达推出的cuQuantum软件可高效模拟量子电路,而与OpenAI合作的量子大模型能将量子比特稳定性提升40%。

这种“AI 优化量子控制、量子赋能 AI 算法”的双向循环,让英伟达得以将其在 AI 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客户资源平移至量子赛道,形成难以复制的协同壁垒。

更狠的是,英伟达拉来了17家量子企业入伙,从超导的Rigetti到离子阱的IonQ,基本覆盖主流技术路线,还联合美国能源部旗下9个国家实验室建立“加速量子研究中心”。

英伟达量子计算领域的合作,来源:民生证券

黄仁勋在GTC大会上直言:“未来每台英伟达 GPU 超算都将是混合型的”,这意味着量子时代的算力需求仍需通过GPU落地,从而将其现有AI算力优势延伸至下一代计算范式。

简单来说,黄仁勋想强化“卖铲子”这个角色的定位。

或者说,继续占领垄断的生态位。

三步垄断战略

目前的行业共识是量子计算分三步走,而巨头们早已把每一步的主导权纳入计划,节奏清晰且目标明确。

短期(3-5年),收割设备与软件红利。

这是最确定的机会,英伟达和 IBM 已抢占先机。

混合计算:英伟达的NVQ Link生态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突破100亿美元,比纯量子机市场大3倍,仅芯片接口授权费就可达每台 20 万美元。

软件收费:IBM 的Qiskit计划2026年推出企业版,年费预计10万美元/户,按现有1.2万家企业用户规模,年营收可达12亿美元。

设备迭代:谷歌的下一代超导芯片“红杉”预计2026年量产,比特数将达256个,纠错码距提升至9,错误率再降 50%。

在此期间,全球量子计算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0.4亿美元增至2028 年的200-300亿美元,其中混合计算相关硬件与软件占比超70%;国内市场规模预计达 30-50 亿元,主要由超导量子处理器驱动增长。

英伟达的量子相关业务收入占比将从2025年的8%提升至2028年的15%以上。

英伟达量子计算机架构图,来源:交银国际证券

中期(5-10 年),垄断高价值场景。

关键节点是2029年IBM的200逻辑比特容错机,届时巨头们将全面掌控高价值领域。

金融安全:IBM已联合摩根大通开发量子加密通信系统,计划2030年推出 “量子安全套件”,向全球银行收取每年营收 0.3% 的保护费。

AI训练:谷歌与OpenAI的量子大模型预计2030年商用,训练速度比深度学习快1000倍,单次模型训练成本从1200万美元降至80万美元。

材料研发:英伟达联合陶氏化学打造量子材料模拟平台,可加速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目标占据全球高端材料研发算力市场的 60%。

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500-800亿美元,国内市场300-500亿元。

其中,量子通信市场规模为量子计算的2-5倍,主要依赖金融机构与国企投资。

软件与服务占比将首次超过硬件,IBM的Qiskit企业版年费收入预计突破30亿美元,英伟达的混合计算生态规模将达500亿美元。

长期(10-15 年),直接改写行业规则。

当量子比特数突破1万个,容错率达到99.999%,高科技领域将迎来三大变革。

第一科学研究:谷歌计划打造“量子宇宙模拟器”,用于黑洞碰撞、暗物质等前沿研究,向科研机构收取每小时10万美元的算力费。

第二产业颠覆:IBM的通用量子机将替代传统超算,数据中心能耗降低90%,目标占据全球超算市场的75%份额。

第三标准制定:英伟达联合IBM、谷歌成立的“量子产业联盟”,已制定 17 项量子接口与安全标准,提交国际标准化组织审议。

据BCG预测,2040年全球量子计算市场规模将达850亿美元,其中软件与服务占比超60%;国内市场预计突破3000亿元,量子-经典混合超算市场占比达45%。

谷歌的 “量子宇宙模拟器” 每小时10万美元的算力费将成为高端科研服务定价基准,IBM 的通用量子机将占据全球超算市场75%的份额。

量子计算应用前景,来源:麦肯锡《2025年量子技术监测》

以上这些,都是比较宏大的视角,是巨头如何在下个时代垄断躺赚的战略。

科技永远是最高明的生产力。

而垄断,永远是最好的生意。

尾声

一切商业竞争,本质上都只在两个维度分高下:

要么我造的东西你造不出来;要么大家都能造一样的东西,但是我比你便宜。

前者一劳永逸,后者基本都在无限内卷中消亡。

每一次技术变革前,都会先进行一次标准、定义的争夺战,赢家就能躺在源头数钱。

这种剧情,我们已经见证过数次。

现在,类似的故事即将又要发生。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