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1-03 14:35:26
(原标题:守护农业“中国芯” 千亿种业安全受关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满足“中国胃”,必须守好农业“中国芯”。
11月3日,国家安全部发布消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持续渗透我国粮食领域,窃取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基因数据和亲本种子,威胁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与粮食安全。
专家指出,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其安全关乎粮食自给、乡村振兴及国家稳定,窃取行为导致技术外泄、生物安全风险和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引发“种子战”。
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国需加强法律法规、技术防护和自主创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公众应协同努力,提升种业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非法搜集亲本种子
亲本种子,一般是第一代用于杂交实验的种子,是我国严禁向外出售的农业资源。国家安全机关工作发现,某国间谍情报机关始终对我国粮食数据和种质资源虎视眈眈,在我国内非法搜集亲本种子。
国家安全机关11月3日披露的朱某某案中,某农业科技公司原总经理朱某某利用职务便利,将5种亲本稻种包装成普通种子,通过“合作制种”名义向境外间谍机构违规出售。
作为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重要的种质资源,合适的亲本种子对于维持遗传稳定性、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质量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朱某某通过非法途径将这些种子走私出境,可能使得外国势力掌握我国杂交水稻的核心技术,对我国农业发展构成潜在威胁,更严重的是,外部势力可能会利用盗取的亲本种子发起“种子战”。
此类亲本种子携带原始基因信息,境外势力可通过基因测序解析我国杂交水稻的遗传密码,进而培育出针对性竞争品种,然后在国际市场上以更低的价格销售,冲击我国种子市场,削弱我国种业企业的竞争力。
例如,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破坏杂交水稻的雄性不育特性,可能导致我国核心育种技术失效。在更极端情况下,可能研发出专一性病虫害,直接摧毁我国大面积农田,导致农作物绝产绝收。
此外,国家安全机关还披露了另一起典型案例,某国领馆人员带领农业专家团队以“走访调查”为名,在我国粮食主产区秘密搜集作物产量与储备数据。此类行为不仅窃取经济情报,更可能通过大数据建模预测我国粮食供需缺口,为国际粮商操纵市场提供依据。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俄乌冲突期间,西方国家曾对俄罗斯发动“种子战争”,通过限制种源供应打击其农业出口。据上观新闻报道,拜耳集团2023年3月14日宣布停止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所有非必要业务”。该集团解释道,将依据乌克兰局势的进展来决定是否继续向俄罗斯供应2023年及以后的农业物资。俄罗斯可能会陷入“种子荒”的困境,全球供应链也可能因此面临严峻挑战。
种业关乎安全大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安全关乎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大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种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然而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对我国粮食领域的渗透力度不断加大,违法获取我国大豆、玉米、水稻种子等农作物基因数据,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在上述朱某某案中,据央视新闻报道,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主要以高价购买种子为诱惑,朱某某及其公司为了拉拢客户,为了开拓市场,私下将我国禁止出口的杂交水稻亲本种子提供给对方进行试种。经过试种以后,对方进行选择,再大量出口亲本种子,主要就是为了谋取私利。
在利益的驱使下,朱某某明知故犯,选择铤而走险。朱某某对自身行为性质有着清醒的认知,多次对关系人提及“向境外出售种子是违法行为,可能会被判刑,此事要保密”。为了逃避监管,朱某某还对稻种进行了精心的伪装。
综合国家安全部有关信息发现,近年来,国家安全机关已连续破获多起种业间谍案:张某偷运玉米种子在机场被截获,某生物公司高管向境外贩卖大豆基因数据……这些案件揭示了粮食领域已成渗透重灾区。
新修订的《种子法》将种质资源保护提升至国家安全高度,12339举报热线已收到多条关于可疑“种子收购商”的线索。在山东某地,农民老李发现有人高价求购小麦穗头后立即报警,最终协助摧毁一个跨境走私种子的犯罪网络。
这些案件背后,反映了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各国对于农业核心技术掌控权争夺加剧的趋势,这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利益的较量,更是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博弈。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接受光明网采访时表示:“种子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还关系到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稳定。我国应加强种子资源保护,提高种子安全意识,确保种子安全。”
构建全方位的防护网络
面对威胁,中国正构筑起一道立体化的种质资源防护网。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作物种质库,被誉为“种子诺亚方舟”,是全球最大的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其保存容量达150万份,所有种子在零下18摄氏度、低湿环境中长期休眠,部分无性繁殖作物则通过液氮超低温或试管苗方式保存。
每份资源都有唯一二维码,实现从入库到分发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自2021年起,全国开展最大规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收集大量珍稀地方品种,如山西“珍珠玉米”、西藏耐寒青稞,不断充实“基因宝库”。
从顶层设计来看,我国正加快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指出:“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当前,我国种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种业总产值已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大关,同比增长超过10%。其中,隆平高科、北大荒集团、先正达中国等龙头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在水稻、小麦、玉米等多个领域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
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专家建议我国从多个方面进行防范和反击: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种子法》和《反间谍法》,加大对窃取种质资源行为的惩处力度,应尽快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执法协作,防止数据泄露;产业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国家种业安全,包括政府加强监管、安全教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农民提高种植技术等。
经济观察报
2025-11-03
经济观察报
2025-11-03
经济观察报
2025-11-03
经济观察报
2025-11-03
经济观察报
2025-11-03
经济观察报
2025-11-0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