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惠民保的“中场战事”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0-30 11:54:45

(原标题:惠民保的“中场战事”)

 “如果明年惠民保继续涨价,可能不续购了。”王先生向记者感慨道。

今年,他发现此前一直续购的惠民保产品价格超过90元,较2021年首次购买时高出近30元。

但是,过去4年他没有通过惠民保获得医疗理赔。这让他感觉自己没必要为持续提价的惠民保“买单”。

与王先生有类似想法的民众,不在少数。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不少民众也在感慨“既然得不到理赔,惠民保理应降价;现在它却不断提价,让自己多花冤枉钱”。

10月中旬,复旦大学发布的《2025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知识图谱》(下称《报告》)显示,正在运行的基础版惠民保产品里,141款产品平均定价达到95元,较2021年的约60元价格水平有所上涨。

“这令惠民保面临一场中场战事。”参与惠民保产品设计销售的保险公司创新业务部负责人刘斌向记者透露。在经历过去两年产品整合潮后,如今惠民保又遭遇产品提价+服务获得感缺乏的双重夹击,无形间压低健康群体的投保意愿,令惠民保面临新的死亡螺旋挑战。

所谓死亡螺旋,主要是指越来越多健康人群“得不到”惠民保医疗理赔,就不大愿意为不断提价的惠民保买单,导致惠民保再度面临投保客群流失与保费下降的困境,一旦无力支撑次健康人群与中老年人群的医疗赔付压力,惠民保将难以持续运营而退出市场。

为了破解这项挑战,多地惠民保运营方开始探索解决方案——面向持续投保但没有理赔的健康人群,一面降低他们的免赔额,一面持续增加有感服务体验,包括提供健康体检预约、胶囊胃镜检查预约等。

“健康群体最在意的,不是惠民保产品提价幅度,而是购买惠民保是否物有所值。”刘斌直言。

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指出,在历经2020—2024年产品形态变化、产品整合、市场优胜劣汰之后,惠民保产品亟需从持续扩容转向存量迭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提价背后

刘斌告诉记者,近年惠民保持续涨价,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各地惠民保开始根据投保人群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采取差异化定价,二是惠民保的保障范畴持续扩容,导致赔付压力相应增加,需要一定幅度的提价“充实”理赔资金。

记者注意到,在不同客群差异化定价方面,多地惠民保各有侧重。比如安徽惠民保根据投保人年龄进行差异化定价,体现风险随年龄递增的定价逻辑;齐惠保按投保人既往病症与健康状况进行分层定价,有助于控制逆向选择。

在保障范畴持续扩容方面,多地惠民保在过去2—3年持续扩充CAR—T、地方特药目录及创新药械的赔付范畴,一面减轻当地民众在特定重大疾病诊疗的超高额财务负担,一面也能丰富民众的用药选择。

《报告》指出,当前运营的169款基础版传统惠民保产品里,137款包含特药责任,且特药适应症在以恶性肿瘤诊疗为核心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罕见病保障。此外,越来越多惠民保的医疗保障赔付范围正逐步延伸至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眼科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

“这导致惠民保的医疗赔付金额增加,驱动相关产品提价。”刘斌分析说。事实上,惠民保的提价幅度都是通过多方精算制定,且各地惠民保运营机构秉承保本微利的经营准则,产品提价所带来的新增保费几乎都用于医疗理赔。

他坦言,尽管当前惠民保提价的驱动力来自不同客群差异化定价与保障范畴扩容,但他担心“死亡螺旋”所带来的提价效应会在不久后出现——当越来越多健康人群因产品提价与“得不到”理赔而不愿续保,惠民保只能通过提价以覆盖医疗理赔开支。但此举将导致更多健康人群“脱落流失”,最终影响惠民保的可持续运营稳定性。

一位地方保险协会人士向记者直言,当前惠民保比较突出的一大问题,就是整体参保率不高。

“若整体参保率因产品提价等因素继续下滑,将倒逼惠民保进一步提价以维持收支平衡。但这种提价行为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导致更多投保人流失与保费收入下滑,令惠民保遭遇入不敷出的困境。”他指出。

 

 

 

谁在买单

在这位地方保险协会人士看来,要解决上述新挑战,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升整体参保率,让更多民众继续购买惠民保。

然而,谁愿为持续提价的惠民保“买单”,又是一个问题。

面对惠民保产品提价,不同人群的态度趋于分化。中老年群体与次健康群体(包括既有病症人群)的投保意愿与日俱增,比如今年江苏地区推出258元的惠民保升级版产品,吸引当地中老年群体购买。

在他们看来,一年花数百元购买惠民保,是一笔相当值得的投资——一旦自己遭遇重大疾病,就能通过惠民保理赔,显著减轻特药诊疗的财务负担。

相比而言,年轻健康人群的投保意愿相对较低,原因是他们觉得惠民保越来越贵,自己又因身体无恙而“得不到”医疗理赔,似乎在“白花钱”。

多年涉足惠民保销售的保险公司业务主管吴进峰向记者透露,年轻健康人群之所以会形成这种观点,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他们预期未来收入不如以往,纷纷对各类开支“精打细算”——如果购买惠民保的费用日益增加却又看不到“实际回报”,干脆先搁置这笔开支。

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关于惠民保是否值得续购的讨论相当多,不少年轻健康人群感慨“年年提价却没有理赔,买惠民保感觉花了冤枉钱”。

“若健康群体投保意愿持续回落,将导致惠民保的投保群体结构不合理。一旦次健康人群与中老年人群占据较高的投保比例,势必会导致惠民保的潜在赔付金额水涨船高,冲击惠民保的可持续运营基础。”吴进峰透露。因此各方需努力吸引更多年轻健康人群参与购买惠民保,在提升整体参保率同时优化投保人群结构,助力惠民保产品可持续经营。

刘斌告诉记者,为了吸引年轻健康人群积极投保,各地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天津惠民保鼓励家庭集中参保或团体参保,通过给予费率折扣,吸引更多健康人群以家庭为主体参与购买惠民保。

“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企业动员。”他指出。今年年中,与他们有团险合作的多家地方国企为了提升当地惠民保整体参保率,要求所有员工(无论健康还是次健康)都得认购惠民保,甚至个别企业将它作为员工晋升的一项评估指标。

为了游说年轻健康员工投保,部分地方国企还将惠民保作为企业团体险的替代补充,向他们普及购买惠民保的必要性。

刘斌坦言,为了完成惠民保销售指标,他们也动了很多脑筋——除了发动所有员工寻找亲朋好友积极购买,还游说各家业务合作企业发动员工踊跃认购,进一步扩大健康人群的投保率。

“期间我们调研发现,众多健康人群之所以不大愿购买惠民保,并不是厌恶产品提价,而是有感服务体验的缺失。”他指出。这也让他们意识到,惠民保面临的“中场战事”症结,是民众获得感不够强。如何让惠民保变得物有所值,刻不容缓。

 

 

 

如何“物有所值”

为了让惠民保显得“物有所值”,越来越多保险公司与惠民保运营机构开始在提升有感服务体验方面下功夫。

记者获悉,已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惠民保产品尝试提供齿科预约、HPV疫苗预约、带状疱疹疫苗预约、胶囊胃镜检查预约等增值服务。此外,这些惠民保产品还在探索快速理赔与一站式理赔垫付,更好减轻投保人的诊疗财务负担。

吴进峰坦言,这些有感增值服务固然不错,但民众获取这些服务的几率与频率依然较低。要让年轻健康群体真正感到惠民保“物有所值”,需聚焦他们关注的日常健康管理服务需求。

“年中,我们针对惠民保服务满意度做了调研,发现众多年轻健康人群需求最迫切的,反而是个人的健康状况测试评估、子女健康管理建议、父母的健康状况咨询、中年人心理问题诊疗、高血压等慢病管理成效跟踪改善。”他透露。多数身体无恙而“得不到”医疗理赔的年轻健康人群认为,只要惠民保运营方能根据气候变化,不定期提供即时的健康管理及营养摄入建议,他们也会认为惠民保“物有所值”,即便年年涨价也会考虑续购。

因此,吴进峰所在的保险公司开始与第三方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沟通,探索能否使用小部分惠民保保费作为咨询费用,让年轻健康客群通过购买惠民保,每年都能获得季节性健康管理建议,以及多次健康问题咨询服务。目前,这项探索仍在初期阶段,因为惠民保的资金用途变更,需先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认可。

了解惠民保服务最新进展的保险代理机构负责人赵志钢向记者透露,在增强有感服务体验方面,多地惠民保产品还研发了用于拓宽保障范畴的“加油包”。 比如云福保、清远惠民保、揭阳市民保、河源市民保的“加油包”承担投保人的住院医疗费用补偿责任;阳江市惠民保、东莞全民健康保的“加油包”可以对个人在线问诊医疗费用给予补偿;琴岛E保的“加油包”涵盖互联网门诊责任与重疾住院护理津贴。

他认为,“加油包”的兴起,是通过降低惠民保的“理赔门槛”,让越来越多民众感到惠民保“物有所值”,从而提升购买积极性与整体参保率,有效解决产品提价与服务获得感不强所衍生的死亡螺旋风险。

在赵志钢看来,惠民保要赢得这场“中场战事”,除了亟需迭代升级有感服务体验,还应与商保创新药目录高效衔接,进一步扩大民众所需的医疗保障范畴,这也是惠民保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关键。

经济观察报

2025-10-30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