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

小鹏机器人新品待发:是下一个“飞行汽车”,还是小鹏真正的下半场?

来源:港股研究社

2025-10-29 17:46:51

(原标题:小鹏机器人新品待发:是下一个“飞行汽车”,还是小鹏真正的下半场?)

亿级订单频现、产业链躁动不安,2025年应该可以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迹象初显的元年。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5年7月至今,国内已有优必选、宇树科技、智云机器人等企业先后拿下甚至多次获得上亿级订单。

产业端,这几年不少制造细分领域的蓝图企业也陆续宣布向机器人领域延伸。作为汽车界脚跟站得愈发稳的造车新势力,小鹏也加入这个阵营。

10月中旬,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在视频号上宣布:“今年科技日我们会带来小鹏IRON全新一代机器人,它将引入VTL系统,大家期待吗?”按照往年惯例,小鹏科技日很可能在11月6日举行。

虽然小鹏自己跃跃欲试,资本市场对此消息的态度却十分微妙。截至目前,二级市场其实并未将小鹏机器人的预期附加到小鹏汽车美港股的股价之中。

历史原因在于,过于相似题材性质不得不让投资者再忆去年飞行汽车的概念炒作。那么,这一次,小鹏机器人真的只是又一个概念吗?从小鹏汽车主业雄起,到机器人、低空经济多点布局,何小鹏的“第三成长曲线”究竟有着怎样的思考?

五年蛰伏,小鹏机器人锋芒起

作为“造车新势力”中最早涉足人形机器人的玩家,小鹏的布局并非跟风,甚至始于浪潮之前。

小鹏机器人的耕耘期可追溯至2020年。当年12月,小鹏收购深圳多够机器人技术公司,成立鹏行智能,低调切入赛道。

2023年,随着生成式AI赋能机器人技术成熟,小鹏伺机成立机器人技术研究院,正式布局具身智能。这一时期,其实小鹏汽车主业正处低谷:2023年其年度销量不足理想汽车的一半,目标完成率仅70%。

所以当时选择再添一棋,小鹏面对的压力不可能低。回过头来看,小鹏当时孤勇的底气或许既源于公司对机器人前瞻性行业的看好,也在于自身在过去多年的探索中攒下了些许拿得出手的底牌。

当年10月,小鹏就发布了首款双足人形机器人PX5。这款产品依托的正是小鹏智能汽车的研发积累,如XNGP智驾算法和三电系统;并利用自研图灵芯片和VLA架构支持端侧实时决策。

从此作为国内最早下场做人形机器人的汽车厂,小鹏在机器人赛道的进攻也开始外放锋芒。去年11月,小鹏再次迭代并发布了第四代人形机器人Iron,并进入广州工厂实训,参与P7+车型精密装配。

更重要的是,小鹏正式明确将机器人版图提升至战略高度——在2024年科技日上,小鹏首次明确对外披露小鹏AI体系,即将AI机器人、AI汽车、飞行汽车并列三大核心板块。

所以对于2025年后小鹏机器人商业版图的加速不应该感到意外,小鹏机器人频频发出的零碎动态也都应在预料之中。

专利层面,据天眼查数据,小鹏先后于7月、9月、10月公布“人形机器人”外观专利、“颈部结构及人形机器人”专利、“人形机器人的姿势生成方法、装置、机器人、介质及产品”专利等。

生产端,小鹏广州工厂已实现Iron机器人实训落地,并计划该款产品将于2026年下半年进入工业化规模量产。订单方面,行业亿级标杆频现,为小鹏等后来者铺路。

按照何小鹏透露的信息,小鹏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已经取得突破,基于图灵芯片、VLA和VLM向初阶L4能力的可量产版本快速推进,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实现量产。

非常确定的是,小鹏机器人在极短的时间内正加速从一个概念成长为一个有用的可释放商业价值的产品。

谋定未来的底气:汽车主业撑桌,盈利在望

至于小鹏对于汽车、机器人、飞行器三大版图的规划,首要还是需要回归到全局性思维去认识。

不管是,机器人也好、飞行汽车也好,这些新商业版图之所以能陆续搬上小鹏的台桌,关键还是小鹏汽车主业撑起了、撑稳了这个桌面。

从交付量来看,截至9月,小鹏汽车今年累计交付新车31.3万台,同比增长218%;其中,9月交付了近4.2万台,同比增长95%,环比增长10%,单月交付量突破4万台,创下历史新高。

与交付量一同走出过去两年的困难圈的还有小鹏汽车的财报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其总收入同比高增了132.51%至340.85亿元,其中汽车销售收入312.53亿元,同比增长152.79%。

在有效的战略策略中,需求规模效应更是正在加速助推小鹏走上正盈利轨道。按照官方预测,今年第四季度极可能就是小鹏实现正盈利的真正分水线,三季报也将成为重要观察窗口。届时一旦盈利目标按计划实现,意味着小鹏汽车作为新势力真正留在这一轮汽车格局洗牌后的牌桌上了,站稳了脚跟。

基于三季度销量的强劲增长,小鹏汽车对汽车消费旺季第四季度给出了乐观的业绩指引,预计汽车交付量将介于11.30万辆至11.80万辆 。

截至上半年末,光小鹏汽车的现金储备已高达475.7亿元,资金储备相对充沛。

正是主业的稳定,赋予了小鹏开拓“第三成长曲线”的底气。目前小鹏正将机器人定位为继AI+智驾、全球化之后的“第三成长曲线”。

下半场赌注:何以是机器人而非飞行汽车?

有了底气后,作为旁观者,自然而然地会提问“为什么”:为何是选择机器人赛道?飞行汽车又待如何?现在的小鹏有足够的实力能做到三点开花吗?

事实上,参考企业管理学的“S曲线”原理,小鹏第三曲线浮出水面的节奏似乎有点早,毕竟国内新势力阵营的智能汽车出海篇也才刚刚见成效。

小鹏真正愿意早早地将机器人提上日程主要还是在于造车与造机器人在技术同源、产业链协同、AI基础设施一体化三个维度的可能性。

首先,小鹏跨界机器人的底气,根植于智能汽车与机器人技术的高度同源性。归根结底,智驾就是具身智能的最小实现单体,汽车领域的“感知-决策-执行”的技术链条,与机器人高度同源。

正如何小鹏所言,“智能汽车就是带轮子的机器人”。譬如,在感知决策层,小鹏机器人便复用汽车720鹰眼系统以及VLA架构,实现环境感知与实时决策;即将发布的第五代机器人搭载的小鹏自研图灵AI芯片,同样服务于智能汽车的端侧算力需求。

其次,供应链协同降低研发与量产成本,并可大幅缩短研发到生产的时间周期。机器人所需的电池、传感器、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与小鹏汽车供应链高度重叠。例如,小鹏第五代机器人关节直接采用汽车三电技术,散热系统、芯片等通用件采购成本可控。这种协同使小鹏机器人研发起步即具备成本优势,一旦产品成功,或许相较纯机器人公司更易规模化。

最后,AI体系闭环助力机器人“大脑”升级。据何小鹏透露,小鹏正在尝试构建一个由超过5个操作系统组合而成的VLT+VLA+VLM高阶大小脑能力组合,旨在将机器人从遥控型进阶到自主型。

其即将发布的新一代IRON预计在家庭、办公室等非结构化环境中表现更优,其手部精细操作能力是关键演示点。而这些能力均经过小鹏汽车数百万辆级智驾数据验证,可靠性远超大多实验室产品。

据悉,目前在小鹏汽车的产线上,已经部署了几百台的人形机器人。不过这些机器人并非全部用于辅助汽车生产制造,而是大多用于算法调教、摇操作采集数据等等。

这大概就是小鹏机器人的优势。不过,也正如小鹏自身清醒认知到的一样,机器人的研发难度远超AI汽车,研发前者需要将所有能力进行全域集成和超级耦合,超500亿的研发投入也只是入门门槛罢了。

结语

与更具务实基础的机器人相比,飞行汽车目前依旧像是一个未来的宏大叙事序章;前者背靠企业在智能驾驶领域积累的雄厚“家底”,后者则代表着未来的产业想象力。

从长远战略视角看,小鹏正试图打通汽车、机器人与低空经济三大前沿赛道,这条多元技术路线,恰是一条颇具挑战的“特斯拉式”商业蓝图路径。

$小鹏汽车-W(HK|09868)$$小鹏汽车(NYSE|XPEV)$

来源:港股研究社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