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沟通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懂人性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0-29 13:38:52

(原标题:沟通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懂人性)

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际问题,都是沟通不当导致的。

沟通太难了。家庭中,职场上,沟通的问题总是无处不在的。

卡耐基说:“与人打交道,我们面对的不是绝对的理性动物,而是充满了情绪变化、满腹成见、受自负和虚荣驱使的生物。”

要做好沟通,核心就是要懂人性。


一、人性,渴望被尊重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这也是沟通中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基础。

很多沟通的失败,始于一方觉得自己的身份、智商或立场受到了贬低。

比如,当父母对孩子说“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当领导对下属说“照做就行,别问那么多”,当伴侣在争吵中说“你总是这么不讲道理”……

这些话或许在“事实”层面有几分道理,但它们瞬间摧毁了沟通的根基,即尊重。

而对方会立刻进入防御状态,产生抵触情绪,沟通就很难顺利进行下去了。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理念,这正是对“尊重”这一人性需求最深刻的诠释。

简单来说,就是无论对方的行为如何,我们都将其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来接纳和尊重。

那么,如何在沟通中体现这种尊重呢?

①积极倾听。不要随意反驳对方,打断对方说话,而是要积极倾听。你要通过全神贯注的倾听、肯定的眼神和开放的身体语言,让对方感受到“你很重要”。

这种尊重,比任何话术技巧都更能打动人心。

②接纳和理解。你可以不赞同对方的观点,但必须承认其感受的合理性。你可以说“我理解你感到非常愤怒”,这句话本身就能极大地降低对方的防御水平。

这就是共情,站在对方的视角理解世界。

切记,人性最深切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沟通。


二、人性,缺乏耐心

人性,缺乏耐心。每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价值的,沟通中冗词赘语,唠叨啰唆,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讲话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就是说一个人说话很啰嗦。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年人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平均只有8秒,青少年更短。

当你试图用“长篇大论”“面面俱到”的技巧说服对方时,其实是在挑战人性的本能。

所以,为什么很多职场人汇报的时候,经常会被领导打断?因为没有重点,领导的时间有限,耐心更有效。

真正高效的沟通,是顺应“缺乏耐心”的人性:先讲结论,再讲支撑理由,而且理由不超过三个。

就像马斯克的“一分钟法则”:沟通时要简明扼要,确保对方在一分钟内理解核心内容。

当然,你的表述也要准确。不要让“过几天”“等会儿”这种模糊的表达,让沟通变得复杂。

选择用准确的词语,如“1月31日”“下午两点半”等,你把要求说的越具体越准确,你们的沟通越有效。

技巧再精妙,如果违背了“人性缺乏耐心”的本能,终究会徒劳无功。


三、人性,不喜欢被批评

人性,不喜欢被批评。一个人有多么的在乎别人的夸奖,也就有多么的厌恶别人的批评。

在心理学中,“被批评”被体验为一种“攻击”和“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当一个人受到批评时,会立刻触发战或逃反应。更深刻的是,批评会引发认知失调。

什么意思呢?当“我认为自己很好”的认知与“别人说我很糟”的信息冲突时,人们会感到极度不适。

为了消除这种不适,最简单的方式不是承认错误,而是拒绝批评、反驳对方。

正如英国行为学家波特说:“当遭受批评时,下属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话,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在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那么,怎么办呢?你要转化视角。

批评,无论如何包装,本质上还是在传递“你做得不好”的否定信号,必然会触发防御心理。

所以,真正有效的沟通,不是用技巧“包装批评”,而是用“解决问题的视角”替代“批评的视角”,也就是说不指责“你哪里错了”,而是探讨“我们该如何做得更好”。

当你放下“批评者”的姿态,变成“合作者”,沟通的阻力自然会消失了。


四、人性,是利益驱动

人性趋利避害。利就是利益。那,利益是什么呢?

利益就是为什么我们想要它,背后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每个人对“利益”的定义不同,只有击中对方真正的需求,沟通才会有效。

我给你讲个案例:有两个女孩,都想要碗里最后一个橙子。

两个人争执不休,吵的面红耳赤,谁也不愿意退让。

最后,没办法,只能把橙子切开,一人一半。

但接下来,其中一个女孩用半个橙子榨了橙汁,另一个女孩把她得到的那一半橙子的果皮用来盛放她刚做好的蛋糕。

你看,她们本来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全部,最后却只能得到了一半。

如果她们能够充分交流一下,关注到对方的利益,关注到对方的真实需求,就可以各取所需了。

查理·芒格说:“如果你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理性。”

你想说服别人,推动别人去做某件事,你先要照顾好别人的利益,简单来说,这事做了,对他有什么好处;这事没做,对他有什么坏处。

将你的目标,“翻译”成对方能理解和接受的利益点,对方自然会愿意接受。

最后,总结一下,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成熟并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真正会沟通的人,不靠能说会道,而靠理解人性。你对人性的了解越多,你在沟通中就越从容。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杨博士说心理”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