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袁作栋离职 兴银基金千亿规模下的挑战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0-28 20:06:46

(原标题:袁作栋离职 兴银基金千亿规模下的挑战)

2025年10月28日,兴银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兴银基金”)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宣布袁作栋离任其管理的兴银丰运稳益回报混合等多只基金,袁作栋亦因个人原因离职,日期为10月28日。 

这名曾在兴银基金任职六年、管理近十亿资金的基金经理的离职,是兴银基金近年一系列人事变动中的最新一例。

兴银基金高管在过去几年频繁更迭,直至2025年8月才由股东方华福证券董事长黄德良兼任。在固收业务“独大”、权益产品长期表现乏力的背景下,兴银基金正站在战略调整的十字路口。

离职 

10月28日,兴银基金公告称,袁作栋离任兴银丰运稳益回报混合、兴银价值平衡混合、兴银稳惠180天持有混合等8只产品,袁作栋也因个人原因离任,相关变更手续已按规定办理完毕。

公告显示,袁作栋离任后,多数基金将由此前公告共同管理的基金经理罗怡达单独管理,另有部分基金由基金经理乔华国接任。

公开资料显示,袁作栋在2019年加入兴银基金,先后担任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权益投资部总经理等职务,离职前管理着8只基金,涵盖二级债基、偏股混合型基金等多种类型,合计规模约9.47亿元。在袁作栋任职期间,尽管其管理的所有产品均实现正回报,收益率介于14.98%至63.78%之间,但其管理的数只产品规模仍偏小。

接任者罗怡达于2024年1月加入兴银基金,并在今年4月至10月陆续与袁作栋共同管理多只产品。这一安排被市场解读为袁作栋离职的前兆。罗怡达虽然具备淡水泉投资、广发证券资管等机构的从业经验,但在兴银基金任职时间较短,能否独立扛起权益投资大旗,尚待市场检验。

对于袁作栋的离任,兴银基金对经济观察报记者回应称,“袁作栋先生因个人原因离职,公司对此表示充分尊重,并衷心感谢其在任期间所做出的贡献。”

兴银基金进一步表示,此次人员变动属于正常人事调整,不会影响公司整体投研战略和产品的运作。

业务结构失衡

随着袁作栋离任,兴银基金在权益投资领域的发展被市场关注。 

根据Wind数据,兴银基金权益类产品(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规模仅为41.79亿元,占该公司总规模不足5%。

从具体产品表现来看,尽管近一年来部分权益基金的业绩受益于市场反弹,涨幅显著,例如兴银中证科创创业50A上涨56.98%,兴银研究精选股票A/C涨幅超过55%,但若将时间拉长,多数产品长期回报难言理想。以兴银高端制造混合C为例,其近一年回报率为15.56%,但成立以来累计亏损16.76%;兴银景气优选混合C近一年虽上涨41.56%,成立以来仍亏损7.49%。此外,该公司旗下16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有7只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红线,12只规模不足1亿元,显示出产品竞争力不足和投资者认可度有限的问题。

在一名中大型基金公司产品部负责人看来,迷你基金较多的部分公司,存在一定的产品运作压力,这些小微基金不仅运营成本较高,更在投研资源分配和市场声量上处于边缘状态,形成“规模小—业绩难突破—持续营销难—规模更小”的负向循环。

与相对而言权益业务的“小而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兴银基金在固收领域的“大而强”。 

兴银基金的固收类产品(债券型与货币基金)规模达983.96亿元,占比超过九成,该公司几乎靠固收业务撑起了千亿的门面。 

从客户结构来看,经济观察报记者盘点发现,兴银基金旗下多只规模较大的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超过99%。例如规模最大的兴银现金增利货币市场基金,机构持有比例达97.33%。这种依赖机构资金的模式,虽然短期内有助于基金公司规模扩张,但也带来了流动性管理压力。

沪上一家公募机构的市场部人士认为,机构客户是规模扩张的利器,但也构成了负债端的主要风险。当货基与债基的份额高度集中于少数机构手中,其一致的赎回动作可能瞬间转化为巨大的流动性冲击,会使得基金的稳健运行如履薄冰。

高管频繁变更 

业务结构“失衡”的另一面,是基金公司高管的人事动荡。

自2021年3月以来,兴银基金的总经理职位先后由张力、张贵云、赵建兴、易勇四人担任,平均任期不足一年半。2024年至2025年初,兴银基金的督察长、财务总监、副总经理等核心高管相继离任。更令人关注的是,2025年3月兴银基金原董事长吴若曼离任后,该职位一直处于代理状态,直至8月30日由华福证券董事长黄德良兼任。 

吴若曼在离任时曾写道:“我将从董事长的职位上荣休,进入我人生新的阶段,我将寄时光与家人共享晨昏灯火、阅笔畅谈草木之间。”她的离开,被市场视为一个阶段的结束。

黄德良的接任,被业内视为股东方华福证券介入兴银基金公司治理的标志。作为一位在银行、信托、证券等领域深耕近三十年的金融老兵,黄德良的到任意在稳定军心,并推动兴银基金与股东方的战略协同。券商系公募普遍存在与股东在客户资源、产品代销等方面的合作,但如何平衡“协同”与“独立”之间的关系,成为兴银基金面临的关键问题。

北京一名银行系公募市场部负责人认为,若股东过度干预投研和产品策略,基金公司的独立性可能被削弱,投资方向更容易偏向服务股东业务,而非遵循市场化原则。 

面对诸多挑战,兴银基金开始尝试调整产品结构。

兴银基金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今后,该公司将紧跟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以“产品精准突破”和“客户深度运营”为发展核心,强化固收优势,并进一步加大权益和指数量化业务投入,积极布局主动权益与特色指数产品,同时加大对现有优秀权益和指数产品的持营,进而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体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同时,兴银基金优化全渠道服务,围绕产品创新、投研升级、服务优化和科技赋能等领域,构建差异化发展路径,力争实现规模提升,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高竞争力的金融解决方案,以专业金融力量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

袁作栋的离职,是兴银基金权益投资领域人才流失的一个缩影。要真正实现从“固收独大”到“多元发展”的转型,兴银基金仍需在权益投研团队建设、产品创新和品牌塑造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兴银基金能否稳住管理层、修复权益短板、平衡机构资金依赖,将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公募基金竞争中站稳脚跟。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