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28 17:37:23
(原标题:专访李琼慧:“十五五”能源转型迎两大机遇,零碳园区与市场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重磅发布。《建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
围绕“十四五”能源转型、“十五五”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与科技创新等话题,近日,国合会“绿色转型重大科技创新”专题政策研究中方副组长,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原所长李琼慧在2025年国合会期间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李琼慧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新能源规模全球领先,风电光伏装机占全球超40%,中国新能源发展为全球减碳做出了重要贡献。“十四五”期间,我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面对“十五五”能源转型,市场迎来两大机遇:一是国家级零碳园区示范建设,其碳排放强度需比当前平均水平下降约90%,催生新型配电网、分布式智能电网/微电网、能碳管理平台等新需求;二是新能源全面市场化,企业需通过技术提升争取机制电价,在优胜劣汰中构筑竞争优势。
《21世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重点强调“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如何理解其重要性?
李琼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新型能源体系的提法最早是在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2023年,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关于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意见》。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发布,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关于如何建设新型能源体系,2024年底召开的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中明确了,2025年能源工作十大重点第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包括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体制改革为动力、安全充裕为前提、经济可行为基础,逐步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用能导向的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取得更大成果。
《21世纪》:如何评价过去五年来尤以新能源为代表的能源发展成就?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有哪些代表性的科技创新?
李琼慧:中国新能源发展为全球绿色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是中国新能源装机、发电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5年8月,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约17亿千瓦,占比超过全球的40%;2024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量达到1.84万亿千瓦时。二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为全球提供绿色动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为新能源在越来越多国家广泛经济利用创造了条件。三是中国新能源发展为全球减碳做出了重要贡献。“十四五”期间,我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接近全球一年碳排放总量的十分之一。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就是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和特高压输电技术。
《21世纪》:对于“十五五”能源规划,有哪些新的期待?能否重点介绍新能源新业态深刻改变电网发展模式?
李琼慧:“十五五”能源规划将是一个不同于传统能源规划的全新的能源规划,将构建以能源转型为导向、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全新的新型能源规划体系。按照国家总体目标,到2030年,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形成,作为新型能源体系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成。因此,“十五五”能源规划的指标体系将完全不同于过去。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既消费电能又生产电能的新业态不断涌现,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供、交通领域车网互动、建筑领域光储直柔、化工领域绿电制氢等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承载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力量。新业态“产消者”的兴起、电力市场化加快推进,将深刻改变电网发展模式。要求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电网运行模式、平衡模式转变。一是发展电网新业态。基于分布式新能源的接入方式和消纳特性,建设满足分布式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和就地消纳要求的分布式智能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并存、融合发展。推动微电网建设,强化自主调峰、自我平衡能力。二是推动电网运行模式转型。随着分布式新能源、储能、虚拟电厂、车网互动发展,调度可控对象从源扩展到源网荷储以及聚合商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调度运行模式从的“源随荷动”传统模式向“供需互动”智慧模式转变。三是推动电网平衡模式转型。探索自下而上调度平衡模式,推动配电网从单一供配电服务主体向源网荷储资源高效配置平台转变,构建主配微网协同的大范围、多层级平衡体系。
《21世纪》:零碳园区今年备受关注,理想的国家级零碳园区的标准和规划是什么样?我们了解到施耐德、西门子等跨国公司都在努力建设相关园区,可以给企业哪些建议?
李琼慧: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我国国家级零碳园区的关键指标体系,包括1项核心指标和5项引导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是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指标,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园区企业产出产品单位能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是项引导性指标。
从核心指标来看,根据园区用能量,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20万吨至100万吨标准煤区间的,要求单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2吨/吨标准煤;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大于等于100万吨标准煤的,单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3吨/吨标准煤。
这个核心指标意味着:一是国家级零碳园区不同于国外和一些跨国公司建设的小型零碳园区,主要是能源消费总量超过20万吨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园区;二是不同于国外和一些跨国公司试点建设的零碳园区,国家级零碳园区核心指标非常严苛,根据相关统计,当前全国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大致在2.1吨/吨标准煤左右,这意味着零碳园区建成后,其单位能耗碳排放要较全国平均水平下降90%左右。三是满足国家级零碳园区要求的园区只能是以电为中心、以绿电消费为主的工业园区。按核心指标倒算,即使园区全部采用绿电,园区利用低碳的天然气的比重不能超过能源消费总量的20%。四是要求园区绿电直供的比例不低于50%,也就意味着园区外购能源的比例不超过园区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园区需要构建一个以自供能为主,电为中心的供能体系。这也为建设基于分布式新能源的接入方式和消纳特性,满足分布式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和就地消纳要求的分布式智能电网创造了应用场景。
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级零碳园区的建设。一是加强零碳相关技术创新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探索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机制,围绕低碳零碳负碳先进适用技术打造示范应用场景,提出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解决方案。二是为零碳园区建设能碳管理平台提供技术支撑。为园区建设覆盖主要用能企业的能碳管理平台提供解决方案,为碳排放核算、源网匹配调节、电力需求侧管理、多能协同互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工作提供支撑。
《21世纪》:有专家认为“可再生能源依然是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前行”,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李琼慧:中国新能源发展从2020年开始就进入了无补贴的平价时代,随着产业规模和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到今年上半年风光新能源装机已超过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今年136号文(《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的出台,标志着今年底我国新能源将基于机制电价全面入市。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坚持责任公平承担,完善适应新能源发展的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推动新能源公平参与市场交易。初期通过建立差价结算的机制,让新能源发电企业能够有合理稳定的预期,从而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未来主要通过完善绿电绿证市场机制,使新能源获得绿色溢价,从而保障新能源获得合理市场收益。
对于市场而言,造价低、功率预测水平高、运行水平高、报价策略优的增量新能源项目会更具有竞争力。
观点
2025-10-29
观点
2025-10-29
观点
2025-10-29
观点
2025-10-29
观点
2025-10-29
观点
2025-10-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