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财经
媒体
2025-10-25 20:06:00
(原标题:从“红色物业”到“红色治理” ——大兴区瀛海镇“红色引擎”引领社区治理新格局)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承担着政策落实、服务供给和居民诉求响应的功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大兴区瀛海镇,作为中央社会工作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通过打造“红色物业”品牌、开展基层治理金点子行动、擦亮议事品牌等具体举措,不断创新、深化党建引领社区“红色治理”机制,走出了一条与居民共治共享的治理之路。
体制机制创新,从“小马拉大车”到“协同共治”
瀛海镇的基层治理之路,曾面临普遍性难题。2012年,瀛海镇完成城市化大跃迁,2万余村民变居民,全部拆迁、回迁、转非。为服务回迁居民,瀛海镇成立了镇管物业公司——北京瀛海尚志益民物业管理中心,服务着南海家园一里等13个回迁小区,随着城镇化进展,服务新老居民总数接近7万。
“员工规模曾达到802人,但服务意识薄弱、效率低下。”瀛海尚志益民物业管理中心负责人韩文才坦言,当时居民对物业服务不满意,而且居民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对物业服务缺乏概念。物业公司面临“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一方面服务面积大、人口多,管理难度高;另一方面居民对物业服务不理解不认可,物业管理与服务提升面临严峻挑战。
2017年,瀛海镇党委政府着力对镇管物业公司进行改革。将物业公司所在的社区项目经理纳入居委会管理,兼任席位制副主任,工作纳入社区党支部监督,定期通过党员会、居民代表会等渠道汇报工作,打破了社区和物业各说各话的壁垒,由此“一正两副”(即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服务站站长“一肩挑”,配备两名副职)的回迁社区运行机制改为“一正三副”,开启“红色治理”1.0阶段。
图为:居民赠送物业中心锦旗
有了身份加持,物业服务使命感和荣誉感逐步增强,极大激发了物业服务动能。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加大物业员工业务培训等措施,各社区面向居民推出由物业提供的包含更换灯泡、疏通下水管道等31项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免费维修项目,至今维修项目已拓展至36项。切实的服务,赢得了居民对“红色物业”的投票,物业缴费率连年攀升。2022年度至2025年度,全镇回迁社区物业费收缴率连续四年达到100%。
图为:物业人员开展上门免费维修服务
有了成功的治理经验,瀛海镇不断完善党建引领社区“红色治理”机制,从“一正三副”逐步升级为“一正五副、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一正: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服务站站长;五副: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党员社区民警兼任席位制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物业项目经理兼任席位制居委会副主任、业委会主任兼任席位制服务站副站长),形成了多元参与、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十年同心致远,从“政府干”到“一起干”
走进瀛海镇社区建设办公室,在社区治理回顾展走廊前,这里清晰展示了瀛海镇社区这十年以来的巨变。从28个行政村到如今56个现代化小区,从2万余人到17万人的规模跨越,瀛海镇用十余年时间,探索出一条城市回迁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从村民到市民不仅是身份转变,更多的是生活方式的变革,如何让大家更快适应城镇化变迁,主动融入到基层治理中来,对基层治理能力来说是一场综合考验。”瀛海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2013年,在大兴区委组织部指导下,瀛海镇成立了南海家园社区党委,由镇长兼任社区党委书记,统筹协调各社区开展服务管理工作,为社区深入开展工作奠定组织基础。
图为:南海家园六里召开”拉家常“议事会
为让回迁的居民适应社区生活,瀛海镇创建了“六有”“六无”工作机制,引导群众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观念和生活习惯转变。同时,为加快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围绕党建引领、社区主导、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的理念,打造“瀛家汇”拉家常议事会品牌,并在各社区落地生根。
“比如,南海家园六里社区打造了‘六晓邻通’拉家常品牌,用六种渠道获取信息来源,并确保居民反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拉家常”解决了社区南大门改造、居民纠纷调解等一系列问题,居民没了烦心事、揪心事和操心事,也主动融入到社区治理中,社区志愿者也从最开始的几十人拓展到现在的1900余人,基层治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服务升级升温,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感知”
走进瀛海家园一里社区,一种安宁而充满活力的氛围扑面而来。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社区近年来积极探索的党建引领“红色物业”治理模式。作为一项重要的基层治理创新,“红色物业”不仅提升了物业服务的专业水平,更激活了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使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得更加畅通、更有温度。
图文:居民在社区广场纳凉
“我们社区常住人口接近一万人了,主体多元,居民服务需求范围也广,在镇党委政府的引领下,社区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瀛海家园一里社区党委书记刘学敏介绍道,社区构建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红色物业”体系,积极落实“一正五副”的工作机制,打破了以往社区、物业、业委会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了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多方联动的治理共同体。
“在我们小区,家里马桶堵了、换个开关这些小事,给社区打个电话,15分钟以内肯定就有回应了。”居民王阿姨开心地说。这样的效率不仅要归功于“红色物业”,社区建立的“民呼我应15分钟”响应机制更起到决定作用。
图为:社区召开“一正五副”工作例会
此外,社区还深化“红色网格”治理,以“1+4+N”模式(社区党委牵头,居委会、物业、网格员、流管员协同,党员、楼门长、志愿者参与)包楼到户,开展政策宣传、帮扶调解、安全巡查等工作。独居老人关爱、特殊群体帮扶、节假日值守……一桩桩小事汇聚成居民心中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社区要想提高治理效能,队伍建设必须抓牢。”刘学敏介绍道,社区创新推出“六比六看”评星法,打造“全能社工”。通过比标准、比态度、比团结、比奉献、比创新、比效果,社工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居民满意度从90%增至95%。
从“红色物业”的破题探索,到“红色治理”的系统构建,瀛海镇的基层治理创新之路,正是大兴区探索共建共治基层治理路径的生动缩影。站在《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的新起点,大兴区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谐氛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6
观点
2025-10-2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