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0-24 20:38:09
(原标题:禁带电子设备入课堂:为成长留一片“无屏净土”)
近日,教育部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的规定引发广泛关注。这一要求并非简单的“一刀切”管理,而是基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决策,是对“数字时代如何保护孩子”这一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在智能手机普及率超95%、中小学生日均屏幕使用超4小时的当下,禁带电子设备入课堂是基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本质的科学决策,更是引导健康成长的“导航仪”。
2024年底,共青团中央发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指出,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2025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九成以上未成年人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手机在便利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成了侵蚀其心理健康的潜在因素。
为何必须禁止?
首先,电子设备是课堂注意力的“隐形杀手”。一堂45分钟的课,可能因数次解锁屏幕查看消息而被切割成多个“注意力孤岛”,严重影响知识连贯性吸收。 北京师范大学跟踪调查3000名初中生发现,科学使用手机的学生群体中,成绩提升率比普通学生高出37%,但过度使用者成绩下滑风险增加5.8倍。
其次,网络沉迷与游戏成瘾威胁身心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而青少年正处于自控力发展关键期,极易被算法推送的“即时反馈”绑架。更有学生因熬夜刷短视频导致白天嗜睡,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茧房”推送低俗内容,扭曲青少年价值观;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等不良信息,也可能成为伤害学生的“隐形利刃”。
再者,课堂生态需要“去干扰化”的专注环境。教育的本质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知识传递,而电子设备的存在会悄然改变课堂的“气场”。当部分学生低头刷手机时,不仅自身错过教师讲解的重点,其屏幕反光、操作声响也会分散周围同学的注意力;教师为维持纪律不得不花费额外精力提醒,原本紧凑的教学节奏被打乱。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推行“手机入袋”后,减少了课堂干扰,课堂抬头率提升40%。
最后,保护视力与促进身心健康的迫切需求。国家卫健委2022年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白皮书》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高中生近视率高达80.5%。此外,过度依赖虚拟社交会导致现实交往能力弱化,部分学生出现“线下沉默、线上活跃”的社交障碍。禁带电子设备入课堂,本质上是为学生创造“脱离屏幕”的物理空间,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观察自然、与同伴面对面交流、观察教师的表情与肢体语言——这些对情感发育和社交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如何落实禁令?
禁带电子设备入课堂的落实,也必须关注执行细节中的温度与智慧,既要守住“课堂无手机”的底线,更要通过疏堵结合、家校协同、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让禁令从“硬性约束”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最终实现“保护”与“成长”的双赢。
其一,制度设计需“刚柔并济”,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 教育部《十条措施》明确“原则上不得带入”,但对“确有需求”(如紧急联系家长)的情况,要求“经家长同意、书面申请,进校后由学校统一保管”。这种设计既划定了“课堂无手机”的红线,又尊重了特殊场景的合理需求。例如,北京部分学校推行“手机保管袋”制度:学生早晨到校后将手机放入贴有姓名的密封袋,由班主任锁进办公室保险柜,放学时统一发放;深圳某中学则设置“应急联系点”,学生可通过校内固定电话或教师手机联系家长,既满足刚需,又避免手机滥用。
其二,技术赋能需“堵疏结合”,引导健康用网习惯。 禁止课堂使用不等于完全隔绝数字工具,学校可通过“替代方案”满足合理需求。上海部分学校开设“数字素养课”,教会学生识别网络谣言、设置“青少年模式”、管理屏幕时间。更重要的是,家长需以身作则——若父母吃饭时刷手机、睡前刷视频,孩子很难自觉抵制诱惑。因此,禁令的有效落实需要“家校协同”,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屏幕公约”,约定每日使用时长;通过“息屏行动”(如晚餐后全家放下手机散步、阅读)培养线下互动习惯。
第三,教育引导需“润物无声”,培养自律意识。 禁令的终极目标不是“禁止”,而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主管理”的能力。学校可通过主题班会、心理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手机依赖的危害”“如何平衡虚拟与现实”;组织“无手机日”“户外探索营”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线下生活的乐趣;鼓励学生制定个人“屏幕使用计划”,并通过日记记录使用感受,逐步提升自我觉察能力。当学生从“被迫遵守”转变为“主动认同”,禁令才能真正内化为健康习惯。
禁带电子设备入课堂,不是拒绝技术进步,而是为青少年保留一片专注思考、真实互动的成长空间。在数字洪流中,我们需要为孩子筑起一道“防护堤”,让他们在课堂里安心听讲、与同伴热烈讨论、观察世界的细微美好;更需要通过科学引导,帮助他们学会与技术“和平共处”,既善用数字工具提升效率,又不被虚拟世界绑架。当课堂回归“面对面”的温度,当童年拥有“无屏”的纯粹,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具专注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下一代。
经济观察报
2025-10-24
经济观察报
2025-10-24
经济观察报
2025-10-24
经济观察报
2025-10-24
经济观察报
2025-10-24
经济观察报
2025-10-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