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通财经
2025-10-20 15:38:24
(原标题:新股前瞻|中国光学传感器龙头冲刺港股,聚芯微为何能让OPPO、华为、小米、字节“同框”?)
全球第三、中国大陆第一的光学传感器龙头已开始冲击资本市场。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武汉聚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芯微”)已于9月29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海通国际和中信证券为联席保荐人。
据招股书显示,聚芯微是行业领先的智能感知、机器视觉及影像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其致力于通过高性能数模混合信号芯片与优化算法的深度融合,赋能智能设备实现精准感知、卓越影像与智能化升级。
从业绩来看,聚芯微实现了爆发式成长。在2022至2024年,其收入分别约为1.27亿元、2.42亿元、6.67亿元,强劲增长势能凸显;同期的净利润分别约为-1.37亿、-1.10亿、973.4万,利润端扭亏为盈。
至2025年上半年,聚芯微的收入为4亿元,同比增长53.85%,期内净利润为2071.7万元,同比增长12.39%,依旧保持快速成长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聚芯微的股东结构中赫然包括了OPPO、华为、小米、字节跳动等知名企业,这表明了其与下游领先消费电子品牌已实现了深度绑定。在亮眼业绩与多位重磅股东的加持下,聚芯微能否在港股市场“一鸣惊人”?
各产品线出货量位居全球行业前列,十次融资引入多位知名股东
从零起步到成为国内光学传感器的龙头企业,聚芯微仅用了约八年时间,这不可谓不快速。2016年时,已先后在世界领先的光刻机研发和制造公司ASML以及恩智浦半导体公司有过任职的刘德珩创立了聚芯微,并于年内启动了压力传感器的研发。
凭借刘德珩在半导体行业的丰富经验以及团队的强大研发实力,仅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聚芯微便完成了压力传感器的研发工作并开始量产。于此同时,聚芯微采取了产品多元化策略,开始推进iToF传感器以及智能产品的研发。
此后,聚芯微依托持续的技术深耕与创新拓展,成功实现了从单一传感技术向智能感知、机器视觉与影像技术综合平台的跃升,其基于这三大核心领域,构建了丰富的多元产品矩阵,可为客户提供「芯片+算法」深度融合的整体解决方案,被广泛应用于移动智能设备、物联网等消费电子领域,并正积极向机器人、数字孪生及汽车电子等新兴增长领域拓展。
从业务结构上看,2024年时,聚芯微智能感知、机器视觉、影像技术三大产品线的收入占比分别为86%、7%、7%,智能感知产品是公司收入的绝对大头。其中,智能感知产品又分为三大类别,分别是光学感知、智能音频、振动感知,该三大产品2024年的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4.9%、36.7%、4.4%。显然,光学感知、智能音频已成为聚芯微智能感知业务线的拳头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聚芯微各产品的出货量已进入了全球行业前列。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在光学传感器领域,聚芯微2024年以2.83亿颗的出货量占据了全球11.2%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三、中国大陆第一。
在智能音频功放领域,聚芯微2024年以3.1亿颗的出货量占据了全球8.3%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三、中国大陆第二。在震动感知领域,聚芯微2024年的LRA驱动芯片出货量约为2100万颗,占据了全球市场4.1%的份额,位列全球第三、中国大陆第二。
在机器视觉领域,2024年聚芯微的3D ToF图像传感器、3D iToF图像传感器的出货量均在200万颗的水平,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分别约为1.6%、8.4%,均位列全球第三、国内第一的水平。而在全球智能影像芯片领域,聚芯微以3300万颗的出货量占据了全球1.2%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七位。
而聚芯微各产品线出货量均冲入全球行业前列的背后,离不开资本的支持。据招股书显示,自2016年成立至今,聚芯微共计进行了十次融资,而在2025年6月进行了最后一次D+轮融资之后,聚芯微的投后估值达到了53.1亿人民币。
而OPPO、华为、小米、字节跳动等知名企业已成为了聚芯微的股东。数据显示,从目前的股东结构来看,OPPO 广东移动通信持股聚芯微3.82%的股份、华为旗下哈勃科技投资持股3.66%、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持股1.26%、字节跳动旗下量子跃动持股1.13%。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过高达十次融资之后,聚芯微的外部股权相对分散,除控股股东及公司董事和雇员的持股之外,外部投资者持股占比接近55%,且这55%的股份分散在了42位股东的手中。如此分散的持股,一旦聚芯微上市后迎来限售股解禁,或将另其股价有所承压。
四重因素共振推动业绩爆发式成长
聚芯微实现业绩爆发式成长的背后,是市场、资本、技术、产品四重因素共振的结果,其精准踏中了智能感知芯片国产替代的时代浪潮,借助产业资本绑定优质客户,凭借硬核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并通过多元化产品布局打开了公司的成长空间。
从市场层面看,全球智能感知芯片市场仍处于增长期,2020至2024年,全球智能感知芯片的出货量年复合增速为2.9%,2024年的全球出货总量达到了273亿颗,但我国高端智能感知芯片的国产化率仍相对较低,国际复杂局势倒逼国产自主的加速发展,而聚芯微成功抓住了此次机遇。
从资本层面看,聚芯微获得了OPPO、华为哈勃、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字节跳动等众多产业巨头的投资,不仅为其提供了资金支持,更是带来了深厚的产业链资源和稳定的订单渠道,协同效应凸显。
从技术层面看,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聚芯微的智能感知技术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并已进入多家头部智能终端、物联网设备制造商的核心供应链,加速了我国智能感觉技术的高端化,光学感知产品、智能音频功放、LRA驱动芯片产品等的出货量已位居国内行业前列。
从产品层面看,聚芯微持续拓展产品线并加速多元化布局,这在有效降低了对单一产品依赖的同时,形成了多元化增长动力,并在收入结构层面得到明显体现。
据招股书显示,在智能音频产品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聚芯微的光学感知产品自2023年开始加速放量,且于2024年迎来大爆发,该产品2022至2024年的收入分别约为11万、9307.4万、3亿人民币,一跃成为聚芯微的最大收入产品。与此同时,机器视觉产品、影像技术产品在2024年也迎来加速放量,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从近乎0跃升至7%。
正是得益于智能音频的快速增长以及其他产品线的加速放量,聚芯微在2022至2024年实现了爆发式成长,且利润端的亏损亦迅速缩窄并实现扭亏为盈。2022至2024年,聚芯微的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4699.3万、-2545.6万、7107.2万元,盈利能力快速提升。
而从2025年上半年来看,聚芯微的智能音频产品仍在快速增长中,且振动感知、机器视觉产品、影像技术产品加速放量的趋势依旧明显,这带动了期内收入大增53.85%,但经调整净利润录得3330.9万元,同比下降37.6%,但这主要是因为2024年上半年有4171.3万元所得税抵免的影响。
短中期成长势头依旧,长期仍有待观察
若基于行业未来趋势看聚芯微发展,其短、中期内或有望保持快速成长势头。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得益于新兴智能设备的普及和消费者对感知能力的高需求,2024至2029年,全球智能感知芯片的出货量将从273亿颗增至389亿颗,年复合增速7.3%,较上个五年2.9%的增速高出4个百分点。其中,光学传感器出货量增速为4.8%,智能音频出货量增速为6%,LRA驱动芯片出货量增速为6.6%。
而在机器视觉行业中,得益于3D感知正成为主流方案,无人机、机器人等新兴智能设备出货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的不断推动,全球3D ToF图像传感器出货量将进一步提速,从2024年的约1.48亿颗增长至2029年的约3.11亿颗,年复合增速16.1%,较上个五年6.4%的增速提升近10个百分点。
再来看智能影像行业,得益于高质量影像需求提升、智能设备场景多元化以及技术的不断革新,全球智能影像芯片出货量将从2024年的27亿颗增至2029年的45亿颗,年复合增速11.2%。
由此可见,未来几年,全球智能感知芯片以及机器视觉中的3D ToF图像传感器的需求将进一步加速增长。同时,智能影像芯片的出货量也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态势。这意味着,产品出货规模已位居全球行业前列的聚芯微必将从行业的加速发展中受益。
不止于此,若细看招股书中聚芯微各产品线的竞争格局,能发现全球出货量排于聚芯微之前的,绝大部分是国外企业,海外高度垄断的特征较为明显。例如在光学传感器领域,仅奥地利的艾迈斯欧司朗这一家公司便占了42%的市场份额;在智能音频功放领域,一家美国企业占了32%的市场份额;在LRA驱动芯片领域,仅一家美国企业便占了68.5%的市场份额。
此外,在机器视觉的3D ToF、3D iToF图像传感器领域,日本的索尼及德国英飞凌这两家公司便占了八成的份额;在智能影像芯片领域,全球前五大玩家占据了68.2%的市场份额,且均是国外企业。在当前风橘云诡的国际局势下,国产替代已是大势所趋,各产品线已加速放量的聚芯微也将持续受益于国产替代的产业趋势。
但聚芯微的发展也并非已“高枕无忧”,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偏高是投资者需关注的重点。据招股书显示,2022至2024年,聚芯微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9.7%、90.5%、78.3%,虽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仍处于相对偏高的水平。若大客户因内部采购调整、下游客户需求变化、竞争加剧等问题与聚芯微的合作未能维持,这或会对公司的业绩造成一定冲击。
此外,聚芯微采用了fabless的商业模式,其业务经营高度依赖于晶圆代工厂及芯片封装及测试服务供应商。2022至2024年,聚芯微前五大供应商占公司同期采购额的比例分别为89.6%、90.4%、89.7%,若该等供应商因产能紧缺等因素上调产品价格,聚芯微若未能及时将成本向下游转移或会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
且聚芯微当前的产品主要用于消费电子领域,而消费电子产业是明显的周期性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变化高度相关。目前聚芯微的多款产品处于加速放量期,因此周期性并不明显,一旦其产品渗透率达到一定阈值,周期性特征或将出现。
而从长期视角来看,芯片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巨头林立,竞争十分剧烈,聚芯微电子所处的智能感知、机器视觉等赛道技术迭代非常迅速,技术的快速变化以及路线的快速迭代都蕴藏着一定的风险,这就需要聚芯微持续高强度投入以维持技术领先,且能否在汽车电子、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中取得显著成效也将会是决定聚芯微未来估值的关键性因素。
智通财经
2025-10-20
智通财经
2025-10-20
金吾财讯
2025-10-20
金吾财讯
2025-10-20
金吾财讯
2025-10-20
智通财经
2025-10-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