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理人杂志
媒体
2025-10-14 15:29:54
(原标题:中华保险“易主”在即:老牌险企的破局之战)
文|王书望 编辑/陈小泉
论起资历,仅次于中国人保。中华保险创始于1986年,前身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后于2022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冠名“中华”,也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此命名的保险集团。
然而,近年来,旗下财寿业务分化显著、频发的监管罚单让其发展陷入瓶颈。眼下,市场传来公司将迎“汇金系”掌门人。这场高层更迭,能否为这家“老牌”险企注入新动能,仍是一个问号。
掌门人更迭
多方信源获悉,来自中国再保险集团的总裁助理刘元章,接替到龄退休的高兴华,已出任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华保险”)党委书记。
公开资料显示,刘元章出生于1978年2月,拥有经济学硕士学位,自2004年加入中再集团至今超20年。他并非业务出身,而是长期在人力资源部门工作,曾担任中再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党委组织部部长等职务。
2021年8月,还担任华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等职务。
2024年3月,刘元章出任中再集团总裁助理,随后在9月担任联席公司秘书,11月担任董事会秘书,还兼任中再产险董事长等职务。
刘元章的上任则意味着高兴华将功成身退。据了解,高兴华出生于1965年,退任前为中华保险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任子公司中华财险党委书记、董事长以及中华人寿党委书记,此前在人保体系内任职。
此次人事调整与中华保险股权结构变化密切相关。今年2月,财政部将所持中国信达、东方资产、长城资产等股权无偿划转至中央汇金,其中东方资产正是中华保险的控股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保险总经理一职已悬空近两年之久。自2023年9月高兴华由总经理升任集团董事长以来,这一核心管理岗位一直未能迎来“接棒者”。至今,“将位”尚不明朗,管理层“一正一副”配置的长期缺位,也引发了市场对其治理稳定性与战略执行力的担忧。
合规顽疾
今年以来,中华保险旗下子分公司的合规隐患凸显。罚单事由多次指向“编制虚假资料”“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等违规行为。
9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披露称,中华财险镇江中心支公司存在虚列费用、保单未记载投保人地址的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35万元;该机构总经理朱文龙因“虚列费用”被警告并处罚款4万元,总经理助理张双峰因“保单未记载投保人地址”被警告并处罚款1万元。
图源:江苏监管局
类似违规行为并非孤例。9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发布一则行政处罚信息。信息显示,中华财险上海分公司因存在“编制虚假资料”“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两项违规行为,被处罚62万元。同时,时任中华财险上海市宝山支公司总经理杨力,被警告并罚款4万元;时任中华财险上海市黄浦支公司总经理唐瑛瑛,被警告并罚款4万元;时任中华财险上海分公司车商业务部总经理,被警告并罚款5万元。
图源:上海监管局
合规执行在基层机构存在明显断层。以中华财险上海分公司为例,时任宝山支公司总经理杨力在2021年就曾因同类违规被罚,时隔四年再次因“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被处罚。这一情况,反映出公司内控机制并未有效穿透至基层,内部审计监督存在有效性不足的问题。
相较之下,中华人寿的违规记录虽较少,但同样难逃监管“点名”。5月16日,北京金融监管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中华人寿因未如实向监管部门报告关联交易、未如实记录关联交易金额、关联交易内部管理不到位,被警告并罚款41万元。
三位时任高管也同步处罚。时任资产管理部临时负责人唐文镭因未如实向监管部门报告关联交易,被警告并罚款4万元;时任法律合规部负责人钱溪因未如实记录关联交易金额,被警告并罚款2万元;时任会计部负责人白湉因未如实记录关联交易金额,被警告并罚款2万元。
内部结构性失衡
2024年度,中华保险的保险业务收入的增速仅3.35%,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一疲软背后,是集团核心业务的结构性失衡。
作为集团“短板”的中华人寿,近年来发展举步维艰,保费规模连年下滑。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4年,中华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从65.14亿元缩水至52.51亿元。进入2025年上半年,形势仍未转变,实现30.07亿元,同比下降27.95%。
图源:中华人寿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然而,收入下滑的同时,成本压力居高不下。过去三年,中华人寿的保险合同准备金始终徘徊在45亿至51亿元区间。收入与准备金呈现“一降一升”的反向走势,直接挤压了盈利空间。
净利端,更是深陷亏损泥潭。从2016—2024年,中华人寿分别实现净利润0.05亿元、-1.42亿元、-1.56亿元、-0.57亿元、-0.94亿元、-0.66亿元、-2.51亿元、-6.23亿元以及-4.94亿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仍亏损2.84亿元,累计亏损超21亿元,反映出其经营困境长期未解。
相比之下,中华财险是集团的“压舱石”。2025年上半年,中华财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23.87亿元,同比增长3.34%;净利润8.22亿元,同比增长66%。
图源:中华人寿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然而,亮眼的净利润背后,承保业务的真实盈利能力仍不容乐观。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综合成本率依次为99.48%、100.28%、99.28%、99.58%,在盈亏平衡线附近徘徊。众所周知,综合成本率是衡量财险公司承保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一旦超过100%,则意味着承保业务出现亏损。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公司通过降本增效,综合费用率呈现下行趋势,从2022年的26.56%降至2024年的23.04%,反映出对渠道成本和运营费用的管控能力有所提升。但若不能从根本上优化赔付率、提升定价能力,承保盈利的可持续性仍将面临挑战。
随着集团股权关系划归中央汇金,中华保险将与中再集团、新华保险、中国信保等险企同台竞技。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摆脱发展困境,将是新任掌门人必须直面的课题。
巨潮WAVE
2025-10-14
证券市场周刊
2025-10-14
紫金财经
2025-10-14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10-14
新刊财经
2025-10-14
新刊财经
2025-10-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