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迈瑞系前高管掌舵麦科田,三年累亏3.8亿,上半年千名经销商流失

来源:创业最前线

2025-10-13 05:17:24

(原标题:迈瑞系前高管掌舵麦科田,三年累亏3.8亿,上半年千名经销商流失)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孟祥娜

编辑 | 胡芳洁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近日,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麦科田”)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麦科田的核心管理团队几乎清一色出自迈瑞医疗,作为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已实现超50种生命支持产品、80种微创介入产品及210种体外诊断产品的商业化,覆盖医疗机构、诊所以及社区卫生中心等场景,产品矩阵已形成一定规模优势。

不过,麦科田的盈利之路却显曲折。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累计亏损超3.8亿元,直到2025年上半年才首次扭亏为盈,通过压缩销售费用与研发开支,公司实现4096.8万元净利润。

但这份业绩答卷背后却暗藏多重隐忧。利润增长依赖费用收缩而非主要靠营收内生增长;经销商数量锐减,稳定性待考。

这些问题,都将成为其冲击港股上市过程中的考验。

1、迈瑞系前高管掌舵,麦科田三年亏3.8亿后冲港股

从麦科田的高管团队背景来看,其多位核心高管均有国内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的任职经历。

其中,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杰、现任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钟要齐,在加入麦科田前均长期服务于迈瑞医疗:刘杰曾担任迈瑞医疗首席运营官(COO),并曾兼任该公司首席财务官;钟要齐则曾担任迈瑞医疗国际销售及营销副总裁、战略发展部高级副总裁。

从二人的职业衔接时间线来看,钟要齐此前在迈瑞医疗任职13年,2013年8月从迈瑞医疗离职后,随即加入麦科田;2014年4月,在迈瑞医疗供职近9年的刘杰离职,同年7月正式加入麦科田。

此外,麦科田现任副总经理王斌、罗军同样拥有迈瑞医疗任职背景。王斌在迈瑞医疗供职12年,曾任机加部高级经理等职位;罗军曾在迈瑞医疗供职10年,最后职位为IVD产品国际营销副总监。二人紧随刘杰的脚步,于2015年至2016年期间陆续加入麦科田。

从业务布局来看,麦科田与迈瑞医疗存在一定相似性,核心聚焦生命支持、微创介入、体外诊断三大医疗器械细分赛道。

在经营规模上,麦科田与迈瑞医疗则存在显著差距。

2022年至2024年,麦科田营收分别为9.2亿元、13亿元、14亿元,处于稳步增长阶段;而迈瑞医疗仅2024年单年营收便达到367.3亿元,净利润更是高达116.7亿元,无论营收体量还是盈利水平均远超麦科田。

同期,麦科田尚未实现盈利,2022-2024年累计净亏损达3.8亿元。直到2025年上半年,麦科田才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4097万元。

依托曾任职于迈瑞医疗的核心高管团队搭建管理架构,麦科田为何连续多年处于亏损之中?

2、亏损背后:高人力成本与费用吞噬利润

人力成本的支出规模与收入占比或许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截至2025年6月30日,麦科田员工总数为2093名。从地域分布来看,1949名员工位于中国,118名员工位于英国,剩余员工则分散在荷兰、哥伦比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及印度等其他国家和地区。

反映在薪酬支出上,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麦科田员工薪酬总额分别为5.424亿元、6.045亿元、6.252亿元、3.118亿元,占各期间收入总额的59.1%、46.0%、44.7%、39.6%。

这其中,为激励员工、留住人才,公司实施股份激励计划,员工福利开支中的股份支付金额分别为0.875亿元、0.641亿元、0.538亿元、0.276亿元,人力成本的刚性支出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公司核心高管的薪酬也呈现逐年递增态势。

在不含股份开支的情况下,2022年至2024年期间,副董事长钟要齐的年薪连年增长,分别为67.8万元、97.2万元、121.4万元,三年累计薪酬合计286.4万元;其年薪普遍高于同期董事长刘杰的薪酬。

数据显示,刘杰同期年薪依次为68.9万元、80.9万元、87.7万元,三年累计薪酬合计237.5万元。

除人力成本外,销售费用与研发费用的持续增长,也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盈利压力。2022-2024年,麦科田销售费用从2.58亿元增长至3.32亿元;研发费用从2.36亿元增长至2.9亿元。

公司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达15%-30%,显著高于医疗器械行业成熟企业15%-20%的平均水平;销售费用占比也维持在21%-30%的高位,两项费用合计占比常年超过50%,对营收的吞噬效应明显。

2025年上半年,麦科田对研发费用与行政费用的支出规模进行了缩减,公司最终实现扭亏为盈。

(图 / 公司招股书)

在自身造血能力欠佳的情况下,麦科田主要依靠融资补充现金流。2016年至今,麦科田累计融资超过10亿元,吸引了高瓴资本、深圳创新投集团、汗石等知名机构参与投资,公司最后一轮投后估值高达82.45亿元,较2016年A轮融资时的3.2亿元增长超24倍。

不仅如此,IPO前,聚贤康众有限合伙、华隆康众有限合伙、瑞森康众有限合伙等多家员工持股平台也通过股权转让,获得了2.1亿元的股权转让款。既实现了早期激励对象的部分收益兑现,也为上市前的股权结构优化铺路。

(图 / 公司招股书)

3、大举并购商誉累积,经销商流失风险凸显

近年来,麦科田频繁通过收并购扩大业务范围。

在此背景下,公司具有一定流动性储备,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46亿元,金融资产2.46亿元,虽然可以覆盖8615万元的短期借款,但公司长期业务投入仍存大量资金需求,这也成为其赴港上市的重要背景之一。

在资本的集中追捧下,麦科田已站在港交所的IPO大门前,但这趟上市之旅能否顺利成行,仍需直面多重不确定性。

大举并购带来的商誉减值风险就是其中之一。

截至2025年6月,公司因收购英国Penlon集团、唯德康医疗等企业,形成的商誉达9.08亿元,占净资产比例近50%。若被收购标的业绩不及预期,如Penlon集团海外市场受地缘政治、汇率波动影响而业绩下滑,可能触发商誉减值,进一步侵蚀利润,这也是投资者关注的核心风险点。

2022年4月12日,麦科田以16.2亿元的总代价收购唯德康医疗100%股本,收购款通过股份+现金组合方式支付。

其中,针对唯德康医疗原股东庄小金、缪东林、常州梓熙、常州梓瀞(即本次交易的特定出售股东),麦科田按每股16元的价格发行合计5312.5万股公司普通股,以股权结算部分收购代价;换股完成后,该部分原股东持有麦科田股份的对应价值为8.5亿元。

除此之外,剩余收购代价以现金形式支付,金额为8.5亿元,收款方为唯德康医疗原股东。

值得关注的是,在收购时,唯德康医疗还处于亏损之中,其2022年营收1.11亿元,净亏损2291.8万元。截至2022年4月12日,公司的净资产仅为7.27亿元。

由于此次收购存在较高溢价,麦科田最终形成了8.9亿元的商誉值。

(图 / 公司招股书)

麦科田收购的Penlon集团也是如此。

2021年11月5日,麦科田以约约1.43亿元收购Intermed及其附属公司(含英国医疗设备公司Penlon,以下简称“Penlon集团”)全部股本。

但彼时,Penlon集团尚未实现盈利,其2022年营收1.23亿元,净亏损2562.4万元。因收购Penlon集团,麦科田确认了1078.5万元的商誉。

Penlon集团主要从事麻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产品涵盖各类麻醉机及挥发罐等核心部件。公司表示,此次收购可实现三大协同效应,包括进军新生命支持市场、深化全球业务布局以及为麻醉机的有效迭代升级奠定基础。

除商誉高企的压力外,公司经销商群体的变动幅度同样显著,经销商大量流失的潜在风险凸显。

更需关注的是,长期以来公司对经销商渠道的依赖度极高,经销商贡献的营收占比始终维持在80%以上,这意味着渠道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体营收的持续与安全。

招股书显示,在收购Penlon和唯德康后,其经销商数量从2022年的2895家增加至2024年的3694家,但2025年6月末,公司的经销商仅剩2566家,较2024年末减少了1128家。

(图 / 公司招股书)

对此,麦科田在招股书中表示,由于公司主要依赖经销商销售产品及其在医院招标程序中的作用,若经销商减少、延迟或取消订单,可能导致公司收入或增长的可持续性出现重大波动或下降,从而对其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对麦科田而言,港交所的大门不仅是“融资窗口”,更是一场“压力测试”。市场会审视其商誉风险的可控性、经销商渠道的修复能力,更会判断其能否在缩减费用与维持研发竞争力之间找到平衡。

若能顺利上市,募资或许能为其缓解资金压力、优化渠道布局提供支撑。

但上市绝非终点,如何将资本转化为技术壁垒,将收购的协同效应真正落地,从依赖渠道转向掌控渠道,才是其缩小与迈瑞医疗等龙头差距、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真正立足的关键。

*注:文中题图及未署名配图均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证券时报网

2025-10-13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