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亚太集体崛起!《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发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11 14:14:34

(原标题:亚太集体崛起!《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10月11日,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编制的《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在深圳正式发布。

报告基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海洋城市进行了系统评估,揭示了在全球海洋治理深刻变革背景下,海洋城市竞争格局的新变化。

报告显示,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其中,伦敦、新加坡、纽约凭借其综合优势稳居第一梯队,成为全球海洋发展的标杆;上海、东京、香港和悉尼等城市也跻身前列,共同组成全球海洋经济“头部力量”。

2017年被国家赋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任务以来,深圳持续向海谋局。此次报告中,深圳位于全球海洋城市第二梯队头部,总排名第11,其中科技创新排名第四、经贸活力排名第七,已是我国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核心引领者。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GDP比重7.8%。迈入“十万亿”时代,何为未来海洋城市竞逐之关键?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樊纲表示:海洋城市的真正竞争力不在于码头的长度或船舶的吨位数,而在于能否构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三重优势。

(评估结果)

亚太城市崛起

根据报告,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

其中,第一梯队包括伦敦、新加坡、纽约、上海、东京、香港、悉尼、汉堡、奥斯陆、鹿特丹,在各项指标中均表现优异,综合实力强劲,是全球海洋城市发展的标杆;第二梯队包括深圳、休斯敦、哥本哈根、广州、温哥华、青岛、斯德哥尔摩、洛杉矶、台北、雅典,这些城市在某些领域具备突出优势,但整体综合实力与第一梯队存在一定差距。

报告深入分析了顶尖城市的竞争优势。

伦敦作为老牌海洋强市,展现了均衡领先的综合实力,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四大维度均排名全球第一,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生态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新加坡则以高效的政府治理和枢纽地位,夺得经贸活力全球第一的宝座,其港口效率与开放度备受认可。

上海作为中国海洋经济“领头羊”,依托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总排名第四,尤其是经贸活力和国际影响均排名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六,海事服务排名第五。

深圳在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其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了硬核支撑。

青岛充分发挥其雄厚的海洋科教资源,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个显著趋势是亚太城市集体崛起。在第二、第三梯队中,亚太城市数量占比显著,中国城市表现尤为活跃。深圳(第11位)、广州(第14位)、青岛(第16位)等城市凭借在科技创新、经贸活力等领域优势,已成为全球海洋竞争中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

海洋竞争力走向“四维协同”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破1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7.8%,增速超GDP 0.9个百分点。

中国海洋经济迈入“十万亿”时代之时,放眼全球,海洋治理正经历深刻变革: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在尼斯发出“加快行动”倡议,RCEP成员国共建“蓝色经济走廊”蓝图逐步落地,人工智能、深海开发、蓝碳交易等新技术新业态重塑海洋城市竞争逻辑。

在此背景下,中国海洋城市既迎来“全球船舶海工制造和航运中心东移”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转型压力,传统港口城市产业趋同、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亟待破解。

谈及下一步破局之关键,樊纲表示,海洋城市的真正竞争力不在于码头的长度或船舶的吨位数,而在于能否构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三重优势。中国海洋城市在保持“硬基建”优势同时,需在规则制定、生态构建等“软实力”方面实现突破。

报告为中国海洋城市提出了“四维提升路径”——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化全球治理参与度、创新绿色低碳模式,系统性地回答了如何提升全球海洋竞争力这一核心问题。

分别来看,开放型海洋经济生态圈的核心是打破“港口—产业”二元割裂,形成要素自由流动、产业深度融合的动态系统。其中,智慧港航体系的深度升级是基础支撑,需通过5G+AI、数字孪生等技术赋能实现现代港口全链条效率跃升;临港产业集群的精准培育是核心抓手,需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形成“龙头引领+链条配套”的产业生态;全球价值链的深度嵌入是关键指标,需通过标准制定、品牌输出等方式提升产业话语权。

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是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问题,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体系,这要求科教融合体系的系统化构建、技术转化平台的专业化运营、区域创新走廊的协同化布局。以青岛蓝谷为例,其以崂山国家海洋实验室为核心,周边3公里范围内布局70家科研机构(占全国涉海科研机构的1/5)、150家高新技术企业,配套12家风险投资机构,形成“上午实验室出成果,下午企业接转化”闭环。

全球海洋治理参与的核心是提升国际话语权,需通过平台搭建、服务升级等方式融入全球网络。其中,国际事务平台的主动搭建是破局点,需通过承办高端会议、发起国际倡议等方式发出城市声音,例如青岛2024年承办联合国“海洋十年”大会、发布《青岛宣言》,深圳联合葡萄牙、塞舌尔等国制定红树林碳汇计量标准等。

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是实现“海洋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需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应用双轮驱动。其中,生态治理制度的市场化探索是突破口,需建立“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的机制;零碳港口的系统性实践是硬指标,需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技术替代。

报告进一步预测,2025-2030年,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海洋城市竞争的主旋律。海上数据中心、海洋AI、绿色燃料加注(如LNG)、蓝碳经济等新业态将快速发展,谁能在这条新赛道上率先布局,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海洋竞争中占据主动。

“技术驱动”也给以深圳为代表的新兴海洋城市带来了全新机遇。报告建议,锚定“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深圳,未来可重点推进三大方向。

一是深化“深海装备—新能源—智慧港航”技术融合,推动深海采矿机器人与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集成、LNG加注与智能调度算法联动;二是建立海洋资源交易中心,探索深海矿产开发权、海洋碳汇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打造蓝色金融创新高地;三是通过“深蓝梦想2035”环球科考计划等国际合作项目,将智能采矿标准、绿色加注规范等技术成果转化为国际规则话语权,最终建成兼具产业引领力与生态示范效应的海洋文明新标杆。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