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十月行记|新疆打馕人:一场千年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的对话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0-09 15:34:01

(原标题:十月行记|新疆打馕人:一场千年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的对话)

拿两块发酵好的面皮,麦麦提依明·玉散的手掌便如太极般柔和地按压下去。面皮在他掌心间呼吸、伸展、叠合,再被那根油亮的擀面棍擀成盆底大小的圆饼。

提起面皮的瞬间,他的手指如蝴蝶穿花,灵巧地转圈、捏褶,一道匀称的花边便悄然绽放。最后平铺在案上,取过镶针,精准刺下——气孔排成圆环,既为均匀受热,也如一枚无声的地域印章。

一旁的开赛尔·麦合木提接过这张面皮“画布”,熟练地为其点缀:沾上一层牛奶浸泡过的芝麻,刷上金黄的蛋液,再放到半球形馕具上。一个芝麻馕完成了入炉前的所有步骤。

送入炉膛后不过10分钟,那股混合着麦香、奶香与火气的独特芬芳便弥漫开来——这是乌鲁木齐午后最地道的味道。

对于踏上新疆这片土地的旅人来说,馕是最鲜活的文化符号。无论是喀什古城巷道里镶着石榴花纹的“喜悦馕”,还是塔克拉玛干边缘厚如盾牌的“干粮馕”,都如同大地的语言,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生命的坚韧与灿烂。

 19岁的抉择

刚满30岁的麦麦提依明·玉散已是店里的制馕大师。跟着他2年的学徒开赛尔·麦合木,如今也能独当一面。

从上午8点开始,师徒两人已制作了四五百个芝麻馕。这些金黄的圆饼,一部分被日渐增多的游客当作“可以带走的新疆味道”珍藏,另一部分即将装车,发往几百公里外的阿勒泰。

麦麦提依明·玉散是和田人,19岁起在家附近的打馕店学艺。21岁那年,他代表店里到乌鲁木齐参加食品博览会,带来的辣皮子夹心馕备受欢迎。博览会上观众的喜爱让麦麦提依明·玉散看到了商机,他和师傅以及几个伙伴一起留在乌鲁木齐,加盟品牌开店。彼时,乌鲁木齐馕产业正快速发展,麦麦提依明·玉散很快凭借夹心馕在乌鲁木齐站稳脚跟。如今,他已在乌鲁木齐结婚生子,夹心馕也分布在乌鲁木齐的每个小巷。

今年,开赛尔·麦合木也过了19岁的生日。当师傅去其他店指导时,他一个人就能支撑起整个馕店的客户需求。

对师徒二人而言,馕早已超越食物本身:它是每日劳作的对象,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甚至是社交媒体里永恒的主角。这块面团里,揉进了他们的晨昏、生计,乃至全部的生活。

麦麦提依明·玉散在打馕
麦麦提依明·玉散与开赛尔·麦合木在馕店

 当传统遇见当代

“村村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这是林则徐在新疆时记录的馕。从北疆到南疆,新疆特色菜肴虽然有所不同,但总能看到馕的身影,一如饭桌上的“定海神针”。的确,馕已经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新疆饮食文化的代表符号。

“馕”的发音与波斯语中的“面包”相似。在干燥的西北地区,含水量少的馕易于保存,不易变质,适合长途携带。馕富含碳水化合物,能快速补充能量。

打馕用料简单,有发酵面馕,亦有不发酵面馕,无论哪种和面方式,都不加碱,只加少许盐。

在新疆,馕可存放多日不腐,并且贯穿了当地人一天的生活——早餐,从馕泡奶茶或馕就杠子肉开始;午餐,可来份馕包肉或馕包大盘鸡;晚餐时馕可切块作为炒菜食材,烧烤路上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午后休憩时光,在库车的老茶棚内,一元一大碗的老茶桌前,记者曾见不少围坐一起的当地居民,来一碗茶,掰上几块馕,或打牌,或伴着冬不拉的旋律唱起古老的歌谣,好不惬意。

不同的地区、民族对馕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新疆的馕种类繁多。例如大如锅盖的库车大馕、维吾尔族偏爱的疏勒花馕、放入植物油或奶油的油馕、玉米面和白面混合制成的苞谷馕、中间有小圆坑的窝窝馕……

麦麦提依明·玉散可以制作几十种馕。在他的店里,除了游客偏爱的芝麻馕,还有不少创新产品——在辣皮子馕、玫瑰花馕的基础上,开发了巧克力馕、榴莲馕、杏子馕等新品种。

在国际大巴扎等地,由烤馕演化而来的“咖啡馕”更成了必打卡的体验——将烤馕制成咖啡杯的形状,倒入醇香的咖啡,喝一口,便是馕麦香与咖啡醇苦的双重享受。咖啡下肚,再将馕杯吃掉,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传统馕坑与现代创意正悄然相拥。馕,不再只是圆形的干粮,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味觉纽带——它承载着祖辈的手温,也融入了时代的呼吸。在新疆,每一缕馕香里,既飘荡着千年不变的麦香,也跃动着勇于革新的心跳。这片土地上的馕,正以最古老的形状,烘烤出最年轻的温度。

馕店销售的各种馕



经济观察报

2025-10-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0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