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

托管人真的要为基金亏损买单吗?真相在这里!

来源:三尺法科技

2025-09-29 10:21:20

(原标题:托管人真的要为基金亏损买单吗?真相在这里!)

2023年底的“华软新动力私募资金挪用案”引发行业关注。在该案中,部分投资者在追究基金管理人责任的同时,将托管银行列为被告,但大多数案件因“无法证明托管人存在过错”而败诉。这反映出私募基金机构普遍面临的困惑:在资金挪用或基金亏损情况下,托管人承担哪些法律责任?机构应如何在基金产品设计和投后管理中合理安排托管角色,降低法律风险?


本文将从责任性质、法定边界及机构维权实务三个维度,对托管人责任进行系统梳理,提供机构可操作的风险控制参考。


一、

托管人职责边界:

非“共同受托人”无默认连带责任


在私募基金运作中,部分机构存在一个常见误解:认为托管人与管理人属于“共同管理基金财产”的关系,应当对管理人的违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然而,从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来看,这种理解并不准确。


·托管人与管理人职责分工明确

托管人:负责基金财产的安全保管及对投资运作的监督;


管理人:负责基金的投资管理和信息披露。


·法律适用原则

只有当托管人与管理人存在共同行为并造成损失时,托管人方才承担连带责任(如双方串通挪用资金)。若系管理人单方违规,托管人并不自动承担赔偿责任。

1、法律视角:责任以“法定+约定”为核心

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托管人核心职责包括:


·安全保管基金财产:确保账户资金不被擅自挪用,对划拨指令进行合规性审核。


·监督管理人投资运作:对管理人划款及交易指令进行审核,判断是否符合基金合同约定。


·复核财务与信息披露:核实基金净值及财务数据的准确性,监督管理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相比之下,管理人职责集中于基金投资决策和相关信息披露。两者分工独立、边界清晰。法律明确规定,只有在托管人与管理人存在共同行为的情况下,才可能认定托管人承担连带责任;管理人违规并不会自然延伸为托管人的法律责任。


2、司法实践:职能划分得到确认


在多地司法判例中,法院普遍强调:判断托管人是否应当承担责任,关键要看其是否违反了法定或约定义务,而不是是否与管理人“共同操作”。


例如,在“阜兴系私募集资诈骗案”中,管理人通过伪造投资项目合同挪用资金。托管银行在接到划款指令时,仅从形式上审核了相关签章及手续,无法实质核查标的真实性。最终法院认定,托管人未违反其应尽的审核义务,不承担赔偿责任。


这一判例再次印证:将托管人视为“共同受托人”的观点,实质上是混淆了保管监督责任与投资管理责任。托管人并非管理人的担保人,不应对管理人的所有违规行为买单。若无限扩大托管责任,可能导致托管机构因风险失控而退出市场,最终损害的是投资者和行业整体利益。


二、

托管人可能承担责任的

三种情形

托管人并非完全免责,但只有在违反法定或约定义务、且与投资者损失存在因果关系时,才需承担赔偿责任。实务中,以下三类情形最常见:


1、未履行“安全保管”义务

若基金资金被非法转移而托管人未加制止,将可能承担责任,包括:


·管理人未提供合法划款依据,托管人仍同意划款;


·管理人将基金资金转入个人或关联账户,托管人未核查资金用途;


·基金账户被冻结或查封,托管人未及时通知投资者,导致损失扩大。


案例显示,私募管理人将1.2亿元基金资金挪入实际控制人账户偿还个人债务,托管银行未要求提供投资项目证明即同意划款,法院判决托管人承担30%补充赔偿责任。


2、未履行“投资监督”义务


托管人需监督管理人的投资运作是否符合基金合同,如明知违规仍未制止,则可能担责。例如:

·投资范围超出合同约定;


·高频高风险交易未警示或报告监管;


·挪用资金进行利益输送,托管人未核查真实性。


某案例中,合同规定“不得投资单一标的超基金净值20%”,管理人违规投资80%,托管人未提出异议,法院判决托管人需赔偿投资者20%损失。


3、未履行“信息披露监督”义务


托管人需复核管理人披露的财务数据和净值,若未复核导致虚假披露,也需担责:


·管理人虚增基金净值,托管人未复核即确认;

·隐瞒重大风险,托管人已知情却未督促披露;

·基金清算时未按规定召集持有人大会,导致资产无法及时变现。


三、

托管人通常不承担责任的

四种情形


在司法实务中,投资者若因误解托管人责任而盲目提起诉讼,往往难以获得支持。通常而言,以下四类情形下,托管人并不承担责任:


1、无法实质核查的前端风险

托管人的审核义务主要是形式合规性审查,而非实质判断。例如,管理人提供的投资标的若本身虚假,或涉及集资诈骗等行为,托管人仅需核对交易指令是否符合合同约定与资金划拨流程。其职责并不延伸至对标的真实性、商业价值或合规性的逐项核查。


2、市场风险导致的亏损

基金财产因市场波动、股市下跌、债券违约、流动性风险等非托管人可控因素而受损时,托管人无需为此承担责任。这类风险本质上属于投资固有风险,应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3、管理人虚假信息披露但托管人已尽复核义务

托管人对财务会计数据负有复核与监督职责,但并不对管理人披露的所有非财务信息(如业务前景、经营预测等)真实性负责。只要托管人已完成对财务数据的复核并保证披露程序合规,就不因管理人单方面的信息披露违规而承担责任。


4、合同约定的免责情形

在基金合同或托管协议中通常会明确免责事项,例如:因不可抗力导致的损失、管理人提供虚假或隐匿资料、非托管人可控的第三方账户资金被挪用等。此类风险不属于托管人应当承担的职责范围,法律与合同均予以豁免。

四、

机构维权实务:

起诉托管人需重点证据


托管人并非天然免责,如果其确有违反法定或约定义务的行为,投资者或机构有权提起诉讼。但要实现维权,诉讼材料必须能够形成“托管人违反职责 + 损失结果 + 因果链条”的完整闭环。通常应重点准备以下几类证据:


1、托管人违反义务的证据

·基金合同、托管协议:明确托管人承担的具体职责与监督义务。


·资金划款与账户流水:证明托管人是否按照规定审核指令或阻止异常划转。


·监管机构问询函或处罚决定:可作为托管人未尽监督职责的重要旁证。


2、损失与托管人过错的因果关系

·交易对账单、时间线证据:证明损失的发生与托管人未尽职行为之间存在直接或高度关联。


·专业机构鉴定意见:在复杂案件中,可通过审计或法律鉴定报告建立“托管失职—损失扩大”的逻辑链条。


3、排除市场风险与管理人单方责任

·行业同类产品业绩对比:证明损失超出正常市场波动范围,不属于投资风险。

·管理人或托管人书面承认材料:如邮件、会议纪要、监管回复等,可直接作为责任确认依据。


·投资决策链条复盘:证明托管人应当发现异常但未尽到监督义务,从而排除单纯归责于管理人。


4、要点提示

托管人责任诉讼的成败,关键不在于“基金亏了多少”,而在于能否精准锁定托管人违反了哪些义务,并建立因果关系链。缺乏核心证据的盲目起诉,不仅容易败诉,还可能增加机构自身的诉讼成本与商誉风险。


综上所述,托管人在基金体系中的职责核心在于“保管与监督”,而非“共同受托人”或“连带担保人”。厘清这一边界,不仅有助于避免投资者的误解与盲目诉讼,也能为机构在维权实践中提供更为清晰的路径。对于机构而言,真正有效的维权,不在于泛化托管责任,而在于精准识别托管人是否存在违反法定或约定义务的行为,并以充分证据建立因果关系。


开篇提出“托管人与管理人职责分工”的核心逻辑,正是全文的落脚点:理解托管人该负责什么、不该负责什么,既是合规经营的前提,也是理性维权的基础。唯有责任归位、各司其职,才能在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同时,维护整个私募基金行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文 | 夏叶璐

编辑 | 麻艺璇


#投资干货#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