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专访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中马共建“一带一路”聚焦长期合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18 21:22:21

(原标题:专访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中马共建“一带一路”聚焦长期合作)

南方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香港报道

“马来西亚的经验表明,首先我们必须确保大型合作项目,必须对两国都具有长期影响。为了促使项目取得成功,我们不能只关注短期合作,而必须是长期合作。”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说。

9月10日,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在香港参加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时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他表示,着眼于更长远合作,是中马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跟外界分享的经验。

马来西亚是最早支持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也是一个成功的样板。经过10多年的发展,马来西亚在基建、就业、科技、经贸等各领域稳步发展,人民切实受益。其中,12年前开园的马来西亚马中关丹产业园,与中国中马钦州产业园联动发展,开创了“两国双园”国际产业合作模式,为中马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强劲动力。

陆兆福表示,“有了中马‘两国双园’模式,双方将会在政策法规层面深度融合。因此,在这方面,它极大增进了相互理解。”

他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对先进制造、半导体、电子电气等领域都颇感兴趣,马来西亚方面正在考虑如何确保对稀土投资,稀土副产品制造以及汽车或航空航天产业的投资。

“对中国企业而言,他们可以将马来西亚作为进军全球市场的跳板。”他说。

(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拍摄/胡慧茵)

《21世纪》: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ECRL)作为中马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合作的旗舰项目,全长约665公里,横跨马来西亚4个州属。你如何看待该项目对马来西亚经济、民生等方面的影响?

陆兆福: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是目前该国在建的最大规模基建项目之一,也是马来西亚政府主导的最大规模基础设施工程。该铁路全长665公里,横跨马来半岛多个州,将马来半岛东海岸与西海岸地区紧密相连。这项重点工程,一期工程预计在18个月后竣工。随后将启动二期工程,最终会将铁路延伸至马来西亚的主要门户巴生港。我们正与中国探讨,将东海岸铁路延伸至马来半岛北部泰国边境的可能性。

就影响而言,该项目一旦建成,将对马来西亚产生重大影响。我们期望沿线走廊能实现更多工业化发展。

《21世纪》:中马在交通领域有哪些合作项目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陆兆福:在交通项目方面,我们与中国开展了广泛合作。中资企业在马来西亚参与建设已有十多年历史。马来西亚最重要的桥梁之一——槟城第二跨海大桥,是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也是一项标志性工程。

目前我们与中国有多个在建项目,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除了东海岸铁路,我们还从中国中车采购了大部分铁路车辆,中车在马来西亚设有制造基地。此外,我们的私营企业,也与中国私营企业开展了合作,比如宝腾汽车与吉利汽车合作生产,这些都是我们与中国共同推进的重要交通项目。

 《21世纪》: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未来双方可以重点开展哪些领域的合作?

陆兆福:当前我们高度重视铁路网络建设,旨在加快铁路网络发展。我们推行“公转铁”政策,旨在将货物运输从公路转向铁路。目前港口和工业园区的货物进出,仍大量依赖卡车运输。首先我们希望通过铁路运输减少公路上的卡车数量,从而降低交通事故率。其次,从可持续性和环保角度来看,铁路运输更为有利。因此,我们希望铁路网络的发展能持续受到关注。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的建成,将完善现有铁路网络,这方面我们将持续投入关注。

《21世纪》:马来西亚是最早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中马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有哪些亮点值得与其他国家分享?未来中马将如何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框架下进行合作,在哪些领域更有合作潜力?

陆兆福:马来西亚的经验表明,首先我们必须确保大型合作项目,必须对两国都具有长期影响。为了促使项目取得成功,我们不能只关注短期合作,而必须是长期合作。以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为例,我们与中方协商的,不仅仅是工程建设,还包括竣工后的联合运营。中方将与我们共同开展客运和货运业务,通过这种深度合作,确保了项目可持续性。如果项目无法持续运营,竣工后却没有列车运行或货物运输,那项目就是失败的。

我们寻求的是长期合作,双方共同运营。通过这种联合运营,双方还必须考虑如何确保铁路走廊沿线有更多货物运输。因此,除了铁路公司外,我们还在考虑如何吸引,更多企业在铁路走廊沿线设厂,以便有更多货物通过东海岸铁路运输。

在这方面,我们关注的是长期信任和长期合作,必须从更长远的视角来考虑问题。

《21世纪》:中马“两国双园”项目如何助力中马深化产业合作?

陆兆福:我认为“两国双园”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可以吸引中国的大规模投资,将工厂落地在马来西亚。据我所知,位于关丹的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已吸引了该地区最大的钢铁厂之一联合钢铁(大马)集团的投资。过去几年实践证明该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也为马来西亚企业和制造商在中国建厂提供了机会。因此,我认为这种合作将使双方更好地了解彼此的体系。有了“两国双园”模式,双方将会在政策法规层面深度融合,它极大增进了相互理解。

《21世纪》: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东盟已成为众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这些政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何影响?在当前关税形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到什么阶段?马来西亚市场对中国企业有何吸引力?

陆兆福:首先,以马来西亚为例,马来西亚迎来了多领域投资合作。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该地区设立业务,这将有助于中国企业成为全球参与者。东南亚是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重要跳板。通过东盟或马来西亚,他们可以向全球市场辐射,这将有助于增强中国企业的信心,助力其成长为全球型企业。同时我们希望这种合作也能给马来西亚人民带来福祉。

马来西亚获得更多投资意味着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马来西亚人提供更多工作,因此,我们应该寻求更紧密合作。

目前中国企业对先进制造、半导体、电子电气等领域都颇感兴趣。我们在考虑如何确保对稀土投资,稀土副产品制造以及汽车或航空航天产业的投资。总的来说,马来西亚有众多行业对中国企业极具吸引力,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投资建厂的好处在于,首先我们拥有非常健全的法律体系,其次我们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中国企业可以将马来西亚作为进军全球市场的跳板。

《21世纪》:美国对马来西亚征收的“对等关税”降为19%。这一关税税率如何影响马来西亚产业发展?半导体产业被美关税政策豁免,你如何看待马来西亚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陆兆福:我们对半导体产业持续增长保持信心,因为马来西亚已形成强大的产业生态圈,多家美资企业对马来西亚半导体产业进行投资。

目前美国未对马来西亚半导体产业征收任何关税,我们将继续审慎行动,通过谈判来保护半导体产业。

我们坚持平衡外交,成为各国的友好伙伴,坚持贸易开放。马来西亚政府的政策和立场都非常明确,我们对各方都持友好态度,希望跟各国开展业务往来。因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

我们与中国政府保持着密切牢固的关系。在过去三年里,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已四次访问中国。最近一次访问发生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这有助于增进双方领导层的信任和信心。

《21世纪》:截至2024年6月,中企对马制造业投资超1300亿元,创造8.8万个就业岗位。美国关税政策会给中国企业到马来西亚投资带来怎样的影响?

陆兆福:我认为美国关税政策不会对投资产生负面影响,中国企业的投资将继续增长。马来西亚和中国政府之间开展了战略合作,中国领导层的立场非常明确,马来西亚是中国友好合作伙伴,也是首选的投资目的地。马来西亚和中国保持着紧密牢固的关系,这将持续增强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信心。

《21世纪》:目前,马来西亚在《2030新工业大蓝图》(NIMP2030)和《马来西亚数字计划》(MyDigital)力求推动马来西亚产业链向上游的技术密集型环节延伸,强调本地企业在产业标准制定、数据治理架构及高端制造能力上的战略自主。这将如何推动马来西亚产业链纵深发展?中国和马来西亚要如何在产业链供应链领域深度合作?

陆兆福:我们在与中国政府开展合作、吸引中国企业在马投资时的一个重要政策考量和关键要求是,我们希望实现技术转移,坚持任何项目都要实现本地化,不仅为当地人创造就业机会,更通过零部件本地化和供应链本地化来带动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发展。这是我们目前应该持续推动和实施的工作。

我认为中方充分理解这些政策背后的意图。因为我们希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我们不想仅仅成为一个制造基地,我们更希望具备创新能力,希望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我认为,中国政府也充分理解并支持这一点。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自身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在这方面,中马双方保持着密切合作。

《21世纪》:截至7月13日,每周有499个单程和997个双程中马航班(不包括包机),较去年的435个和870个有所增加,总计每周座位容量达约19.71万。你如何看待中马互免签证对双方旅游业所带来的影响?有多少航空公司在中马两国之间通行?

陆兆福:中马互免签政策已经对游客人数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2024年,有近400万中国游客来到马来西亚,预计今年这一数字也将非常强劲。希望明年"马来西亚旅游年"期间我们能更上一层楼,游客数量预计将持续增长。免签政策为人员流动和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

同时,也有更多马来西亚人前往中国,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中国有许多城市可能是许多马来西亚人过去从未踏足过的。当然,过去很多马来西亚人熟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但中国西部等地区还有许多其他城市值得探索。免签政策将激发马来西亚人探索更广阔中国的兴趣,这必将极大促进两国旅游业的发展。

航空公司在这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个月我们看到又有两家中国航空公司开通航线。不仅是马来西亚国家航空(马航)和亚航飞往中国,中国东方航空、南方航空等大型航司不仅开通了飞往吉隆坡的航线,也覆盖了马来西亚其他地区。目前还有许多中国地方性航空公司,比如厦门航空,以及一些小型廉价航空也开通了来马航线,这必将为马来西亚带来更多游客。

《21世纪》:你曾提到,东南亚地区对中国商飞C919客机越来越感兴趣。你怎么看中国商飞与印尼商业航空领域的合作潜力?

陆兆福:马来西亚的航空公司对采购和洽谈中国商飞的产品抱有浓厚兴趣。但当前的挑战在于产能方面,中国商飞难以及时满足所有交付需求,由于中国国内航空公司需求旺盛。尽管目前尚未有确认的订单,但我知道马来西亚至少有一家航空公司对采购C919表现出强烈意向。我们期待这个愿景能够实现,因为航空制造业出现更多供应商对全球市场都具有积极意义。当前飞机选择范围非常有限,我们只能依赖少数几家制造商。若未来C919能加入市场,不仅有助于降低飞机采购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加快飞机供应速度。

就马来西亚政府而言,我们对于采购C919持开放态度。我们对于双方的合作非常欢迎。马来西亚交通部下的民航局将在标准认证和规章认可方面提供全力协作,我们旨在简化和便利中国商飞飞机在马来西亚获得运营许可的审批流程。当然,最终的采购决定权在于私营企业,即各家航空公司。但就政府层面而言,我们已做好全力提供支持与便利的准备。

《21世纪》:你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有何看法?你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营商环境有什么感受?

陆兆福:我去过香港很多次,具体次数都数不清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确实令人惊叹,难以想象如此邻近的城市,都能各自迸发强劲活力,并实现大湾区经济一体化,这对世界其他地区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就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而言,它为世界树立了典范。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也总是让我惊叹不已。这里桥梁、高速公路和火车将所有城市连接在一起。更令人惊叹的是,你不仅可以乘坐高铁从香港前往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还可以前往中国的其他地方,这值得我们借鉴,值得许多其他国家共同学习,让他们看到互联互通如何推动进步和发展。


策划:赵海建

监制:李艳霞

记者:胡慧茵

编辑:李莹亮

制作:袁思杰

设计:陈珊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实习生卢文静对本文亦有贡献)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