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理人杂志
媒体
2025-09-18 16:32:25
(原标题:天弘基金困局:热门赛道集体折戟与高管天价分红的双重拷问)
在2025年A股市场持续反弹的大背景下,天弘基金却深陷令人扼腕的业绩困境,犹如陷入一片尴尬的泥沼之中。
据Wind数据显示,这家曾凭借余额宝在业内声名远扬的基金公司,旗下涵盖生物医药、新能源、消费等诸多热门赛道的产品,普遍遭遇自成立以来的大面积亏损。部分医药主题基金的亏损幅度甚至超过50%,这与市场的回暖态势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反差。
热门赛道集体翻车天弘基金的“追高困局”
资本市场的残酷之处就在于,曾经备受追捧的宠儿可能转瞬之间就沦为“亏损典型”。天弘国证生物医药ETF便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这只于2021年6月成立的产品,在四年半的时间里,亏损幅度高达54.41%。这意味着投资者每投入1万元,账面资产已蒸发超5400元。
其场外联接基金的表现同样惨不忍睹,C类份额亏损50.96%,A类份额亏损50.50%,近乎“腰斩”的业绩无情地揭示了生物医药板块在长周期内的脆弱性。
新能源领域的情况同样令人唏嘘不已。
2022年7月成立的天弘中证新能源指数增强A/C,不仅未能兑现“增强”的承诺,反而较基准指数多亏损约5个百分点,三年三个月累计亏损超34%。这种“增强变减弱”的现象,直接暴露出投研团队对行业周期预判的严重失误。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亏损并非个例,而是呈现出跨赛道的系统性特征: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ETF亏损34.52%;食品饮料ETF亏损25.29%;光伏产业系列产品均亏损超23%;细分化工主题亏损约24%;农业主题亏损约16%。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多点亏损”现象反映出天弘基金在产品布局上存在明显的时机错判,似乎总是“在市场最热时进场,在估值最高处站岗”。
利益分配撕裂投资者血亏与高管亿万分红
当普通投资者承受着巨额亏损的煎熬时,天弘基金前总经理郭树强通过股权激励计划获取约1.57亿元分红的新闻,无疑如在投资者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公开资料显示,郭树强通过两家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有天弘基金约2.55%股权,仅在2014 - 2022年间就获得超1.5亿元分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周娜同期仅获80万元分红,凸显出利益分配的极度不均衡。
这种“旱涝保收”的分配机制引发了市场的三重质疑:股权激励是否异化为高管特权?基金业绩与薪酬体系是否脱钩?投资者利益在公司治理中处于何种地位?
尤为讽刺的是,在生物医药ETF亏损54%的情况下,相关管理团队仍在收取固定管理费。这种“不管盈亏都赚钱”的商业模式,本质上造成了基金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对立。
高阳时代的破局考题
面对当前这般困局,2021年接掌天弘基金的总经理高阳面临着双重严峻考验。
在投资层面,需对“追热点”的产品策略进行彻底反思。相关数据表明,天弘旗下亏损最为严重的产品大多集中在2021年发行,彼时正值各板块估值的高峰时期。新管理层务必构建更为科学的行业周期研判体系,杜绝“羊群效应”的干扰,切实践行逆向投资理念。
于治理层面而言,亟待对利益分配机制进行重构。可借鉴国际领先机构的成熟做法,将高管薪酬与长期业绩、投资者回报进行深度绑定。例如,设置3 - 5年的业绩回溯机制,针对造成重大亏损的产品团队实施奖金追回等举措。
在产品布局方面,应适度控制主题基金的占比,加大对多策略、全天候产品的研发力度。数据显示,天弘旗下被动指数型产品的亏损面显著大于主动管理型产品,这充分说明简单的赛道押注策略在A股市场存在着致命缺陷。
十字路口的抉择
天弘基金所面临的困境,实则是公募行业集体焦虑的一个缩影。在规模冲动与投资责任之间,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之间,在股东回报与投资者利益之间,如何探寻到一个平衡点?
对高阳来说,破局之路或许在于实现三个重构:重构投研体系,从“追涨杀跌”转变为“价值发现”;重构激励机制,从“规模导向”转变为“业绩导向”;重构公司文化,从“管理费思维”转变为“受托人思维”。
唯有完成这些深层次的变革,天弘基金方能真正走出舆论与业绩的双重阴霾。毕竟,在资产管理行业,唯一具备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始终是为投资者创造实实在在的回报。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18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18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18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18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18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