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业最前线
2025-09-16 21:44:59
(原标题:3年研发烧掉24亿现金流告急,迈威生物顶着合规风波再赴港股)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张珏
编辑 | 蛋总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今年8月,中国证监会对迈威生物董事长刘大涛作出处罚,认定其在公司上市初期存在短线交易行为,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
这位年薪超千万的迈威生物掌舵者,在今年5月突然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被指曾通过他人账户交易迈威生物股票获利135万元。
就在处罚阴影未散之际,迈威生物股价却在年中财报发布前后意外飙升,几日间涨幅达40%,这或与公司再度冲刺港股有关。
8月29日,迈威生物再次向香港联交所递交申请,彰显了其坚定的上市决心和对其产品的信心。
成立于2017年的迈威生物,主营肿瘤与免疫疾病的创新药与生物类似药,2022年曾凭借科创板上市融资29.8亿元,跻身资本宠儿行列。
但过去三年(即2022年至2024年,下同),公司累计亏损超过30亿元,科创板IPO融资全部烧光,负债规模两年间几乎翻倍,短期借款压力陡增。
加上公司研发投入高企,商业化进展不及预期,这一切使得公司账面13亿元现金显得并不宽裕,也让其港股IPO更加迫在眉睫。
1、压力下再度冲刺港股
迈威生物一路走来,扩张风格可以称为激进。
上市前后,迈威生物先后并购泰康生物、普铭生物、诺艾新、德思特力等十余家公司,截至2025年上半年,固定资产约16亿元。
这些公司覆盖抗体药研发与生产、细胞培养基与生物试剂,以及临床研究服务等,由此可以看到迈威生物的布局野心,试图迅速打通从早期研发到中试生产、再到注册临床的全链条。
然而,并购带来的现金回报寥寥。2025年上半年,迈威生物旗下十余家控参股子公司中仅有泰康生物带来6300万利润,其余均为亏损。
与此同时,根据公司3月31日公告,迈威生物及其子公司对外担保余额最高将达到47.75亿元,占净资产的304.33%,母公司潜在连带偿债风险惊人。
持续收购公司的迈威生物,自己的口袋并不深。事实上,成立八年来,迈威生物从未实现过盈利。
过去三年,迈威生物累计亏损超过30亿元,2025年上半年仍在亏损,归母净利润为-5.51亿元,同比进一步扩大。
药品销售收入虽在增长,达到1.01亿元,同比提升53.5%,但这部分增量不足以覆盖庞大的研发和财务成本。
过去三年,公司研发费用累计接近24亿元,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又达到3.92亿元,同比增长21.7%。与此同时,财务费用同比大增194.1%。
值得关注的是,当下迈威生物的现金与债务的对比较为强烈。
最新的港股招股书披露,2023年底,公司总债务为12.96亿元,一年后增加到22.19亿元,2025年上半年则继续爬升至22.80亿元。两年不到,债务规模几乎翻倍。
更危险的是结构变化:2023年底,流动负债只占不到两成,而到2025年上半年,流动负债已经超过一半,11.51亿元短期借款意味着公司必须依赖“借新还旧”来维持周转。
(图 / 迈威生物最新港股招股书)
此外,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从2024年底的63.6%升至2025年中的77.5%。
虽然公司账面上还有13.9亿元现金,但在债务利息逐年增长和研发投入高企的双重压力下,这笔现金显得并不宽裕。
按照过去两年的消耗速度来估算,现有资金最多支撑12至15个月。
根据港股招股书,2025年上半年,迈威生物通过非控股股东注资2亿元缓解压力,同时新增银行贷款8.6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1亿元,但同期偿还借款7.92亿元,几乎完全陷入“借新还旧”的循环。
利息费用持续攀升,从2023年的1334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5778万元,2025年上半年已达3931万元。高负债、高利息的模式几乎把公司“锁死”在资本市场的“输血”中。
迈威生物成立三年后登陆科创板,如今三年再度奔赴港股,公司的故事已从资本宠儿转向资金告急。
对外,管理层仍在强调公司在肿瘤与免疫疾病领域的布局,以及管线推进的长期价值;但更紧迫的现实是,迈威生物正处于亏损和高负债的双重挤压,港股融资或已不是战略选择,而是生存需要。
2、董事长遭罚、核心人员动荡
如果说财务状况已经让外界对迈威生物的基本面有所顾虑,那么公司治理层面的风波更让其遭受信任危机。
2025年5月,迈威生物披露了一则令市场震动的公告: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大涛因短线交易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8月,处罚结果落地,刘大涛收到警告并被罚款60万元,短线交易获利部分归公司所有。
经查,在公司2022年1月登陆科创板至当年7月的半年内,刘大涛通过他人账户累计买入迈威生物股票97.66万股、卖出63.43万股,成交金额逾3000万元,净赚135万元。
135万元对于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董事长来说并非巨额,甚至不及他近两年年薪的一个零头——刘大涛2023年、2024年总计从公司获取了超4000万元薪酬。
刘大涛在沈阳药科大学取得药物化学博士学位,早年他在上海莱士、上海医药任职,后来执掌交联药物研发公司并最终来到迈威生物。
刘大涛在迈威生物的地位一直存在某种微妙的矛盾。他是公众视野中的公司“灵魂人物”,但在股权结构上,真正掌握话语权的却是另一对组合——唐春山与陈姗娜夫妻。
在创立了迈威生物后,唐春山曾于2020年2月至2023年6月担任公司董事长。而公司登陆上交所次年,唐春山便卸任了董事长职位,现任公司执行董事。
目前,唐春山与陈姗娜通过全资控制的朗润投资、朗润咨询,持有公司35.18%股份;同时,唐春山还作为GP控制着中骏建隆和真珠投资,合计拥有5%以上的表决权。加总起来,这对夫妻合计掌握迈威生物超过40%的投票权,是公司实际控制人。
刘大涛本人的持股情况则相对有限:直接持有约3.78%,通过中骏建隆和战略配售集合资管计划间接持有1.8%左右,总计不足5.7%。换句话说,他更多是公司制度化运作下的经理人,而非资本层面的最终决策者。
这种模式在创业公司中并不少见,但对上市公司而言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保证创始投资方掌控大局;另一方面,也埋下了治理结构复杂、权责不清的隐患。
尤其在公司急于闯关港股之际,海外投资人对治理稳定性和合规性的敏感度更高,这一事件无疑增加了外部审视的负担。
治理的不稳定性还反映在核心团队在公司冲刺港股前的动荡。2024年以来,迈威生物多名关键人物相继离开。
其中,包括副总经理兼核心技术人员张锦超辞职,此前他主持了多项抗体药物的临床前开发,是公司创新管线的重要推动者。此外,非独立董事谢宁和郭永起也于2024年底辞职。
这些变动被公司公告为“个人原因”,并强调已完成交接,研发不会受影响。
迈威生物重新认定了其他人为“核心技术人员”:包括研发总裁武海,他拥有在Amgen、君实生物等跨国和本土药企的经验,负责整体研发和全球商务拓展;以及董事、副总经理桂勋,这是一位年轻的研发骨干,主导公司早期创新研究。
3、授权收入有限难成支柱,产品商业化能否兑现?
(图 / 迈威生物最新港股招股书)
虽然迈威生物是一家创新药公司并且布局热门赛道,但它近两年并未像部分同行那样受益于对外授权交易。
从营收结构可以看出,2023年迈威生物尚有不少对外授权收入,超过8亿元占总营收67%,但到2024年,药品销售达到14亿元比例跃升至72.4%。
进入2025年上半年,对外授权收入几乎消失。
纵观过去两年的对外授权动作,迈威生物的合作算不上主流,总交易金额也不高。例如与齐鲁制药达成迈粒生8MW0511的大中华区独家授权,首付款3.8亿元人民币,加上最高5亿元里程碑,更多意义在于借助齐鲁制药成熟的三甲医院渠道放大销售。
以及与谷歌旗下抗衰老公司Calico签订抗衰老和抗纤维化产品IL-11单抗9MW3811的全球合作(大中华区除外),首付款2500万美元,里程碑最高可达5.71亿美元,产品新颖,但距离变现还有较长周期。
因此,对比行业内动辄上亿美元首付款、可以迅速改善报表的授权收入,迈威生物的对外授权更像是战略布局而非财务支柱。
目前,迈威生物的现金流来自于已商业化的三款生物类似药上。
所谓生物类似药,是在原研药专利到期后开发的、在疗效和安全性上与原研高度相似的仿制版本,通常可以迅速切入市场,但价格竞争激烈、毛利率有限。
例如,迈威生物的产品君迈康是一款阿达木单抗,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嵴柱炎等自免疾病,阿达木单抗本是全球大品种,此前的“全球药王”修美乐便是阿达木单抗原研药。
在阿达木单抗原研专利过期后,国内市场已经有7款生物类似药产品抢占市场,迈威生物作为第6个入局者,不仅面临医院端的竞争,还要承受极高的学术推广成本。
2024年,君迈康销售额仅有562万元,销售成本却达527万元,毛利率仅有6.25%。
另外两款产品是两款地舒单抗——迈利舒定位骨质疏松,迈卫健定位骨巨细胞瘤。这两款药品在2025年上半年贡献了9954万元营收,几乎是全部增长来源。
这样的商业化成绩单并不令投资者满意。迈威生物曾在2021年科创板招股书中预估2025年三款产品合计销售额应在11亿至17亿元之间,而现在的销售额仅有预估下限的30%。
那么,迈威生物的后续管线是否有筹码?迈威生物拥有16个核心品种,覆盖肿瘤、自免、代谢等领域,尤其在ADC上投入巨大。
其中Nectin-4 ADC 9MW2821是其潜在重磅药物,该药已在尿路上皮癌、宫颈癌、三阴性乳腺癌等适应症进入临床二期或三期,疗效颇具优势。
此次半年报中公司通报了其在美国的开发进度,显示出一定潜力,也看到公司未来出海授权的意图。只是且这个领域有力的全球竞争者众,包括罗氏、武田等。
这款药物最早预计2028年上市,公司却已经给出了上市后4年的销售预测——2028年至2031年多个适应症累计55亿至75亿元。但相比重磅药物动辄年十亿美元的销量,这个数字并不算突出,而且预估时间过早,兑现难度极高。
(图 / 迈威生物官网)
如果能在海外达成授权合作,局面将截然不同。一方面,跨国药企的背书能迅速抬升估值并带来真金白银的首付款,缓解资金链压力;另一方面,也能为迈威生物减轻不少后期临床和推广的巨大投入。
迈威生物的在研管线实力仍有待验证,现阶段,它更依赖资本市场融资与自营销售能否加快造血,或核心品种能否取得一次振奋人心的授权,而对于迈威生物来说,这都是不确定的部分。
*注:文中题图及未署名图片来自界面新闻图库。
网易财经
2025-09-16
网易财经
2025-09-16
格隆汇
2025-09-16
格隆汇
2025-09-16
格隆汇
2025-09-16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