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港湾周评|“一顿饭引发的血案”,罗永浩大战西贝三百回合

来源:港湾商业观察

2025-09-13 10:50:16

(原标题:港湾周评|“一顿饭引发的血案”,罗永浩大战西贝三百回合)

《港湾商业观察》李镭

仅仅一天时间,罗永浩大战西贝,已经演了好几个回合,这实在出乎外界的预料,无论是知名餐饮企业西贝,还是当红流量大V老罗,没有一个闲下来,继续添柴加火,生怕火不够旺,事情冷却。

这一顿饭引发的惊天血案,不禁让人联想到2006年胡戈创作的网络短片,改编自陈凯歌电影《无极》的恶搞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胡戈当年的短片对知名导演陈先生的恶搞和形象伤害不可谓不大。

而罗永浩之于西贝而言,同样对贾国龙来说,可谓是从商数十年从未遇到过的大V过招,西贝的舆论成败事关根基。

这一事件基本的来龙去脉已经无须赘言。

值得关注的是,身为叱咤商界、综艺界以及舆论界的十余年大V,罗永浩自9月11日和12日的大多数微博发言,近乎都事关西贝与创始人贾国龙。

两方你来我往打得精彩,你吐槽我预制菜和贵,我愤怒回击要起诉你,随后公布13道菜的工艺流程,再到罗永浩悬赏与直播继续谈。

罗永浩与西贝的“战争”全面打响,从舆情,到法律,再到消费者热热闹闹看戏吃瓜的“贵不贵”与“预制菜”定义,这一事件的愈演愈烈实际上也关乎到全民利益。

公众讨论最激烈的莫过于三件事:一个是西贝到底贵不贵?另一个是西贝属不属于预制菜?或者说预制菜的标准与定义,在实际操作中该怎样定性?第三是身为知名企业对于消费者的吐槽,或者说像罗永浩这样公众人物的容忍度有多大?是否有必要上纲上线?还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妥善解决方式?

贵还是不贵,这属于自我感知度极高众口难调的现象,当然,作为餐饮食品,好吃还是不好吃,会与价格价值进行一定关联,如果一份食物,好吃且极具创新超越大多数同行,哪怕价格也超越同行,大多数人也会接受;反之如果仅仅价格高,食物味道同质化严重且性价比都较低的话,自然会迎来一片骂声。

换个角度,全世界不少米其林餐厅,价格远远比西贝贵,市场都坦然接受。从自由市场竞争的角度,讨论贵不贵意义不大,因为最终话语权在消费者,多数消费者觉得不划算,那么该品牌就自然会接受这一不利评价,要么革新调整产品及其价格,要么逐渐退出市场。

不过,这里特别值得说明的是,贾国龙表示,罗永浩一行人最后只有2道菜没吃完,临走时还对服务员表示“挺好”。

他还说,西贝9月12日将推出“罗永浩菜单”,大家可以随便品尝,不好吃不要钱可以退,也可以去厨房参观任何一道菜的制作过程。

贾国龙还称:“我们承诺不好吃不要钱,你只要提出来,我们服务员可以麻利地给你退菜、换菜甚至免单,但你(罗永浩)吃得挺好,抹嘴走了,回去就发了一个微博,对我们造成那么大的伤害,今天还在连续地发,连续地发,他的行为已经超出正常消费者的行为了。”

然而,贾国龙此话恐怕会存在多个逻辑误区,或必须细究之处。

1,罗永浩走时说“挺好”,即便此消息证实为真的话,这也不代表罗永浩转过身就不能结合自身的实际就餐感受吐槽西贝。

众所周知,在我国数千年文化基因之下,在一家餐馆吃完后,多数消费者觉得不好吃,大概率会以后不来,会私底下吐槽,而不会当面指出来,毕竟当面打脸也不符合多数人性格,关键是没有必要。

吐槽与不来都是最好的行动措施。

2,贾国龙说的“不好吃不要钱”承诺,这一承诺不知道西贝兑现过多少?或者说西贝可以把每个月或每年的“不好吃不要钱”案例进行全部公示?

外界自然好奇:“不好吃不要钱”的标准是什么?定义是什么?是每个人的味觉嘴巴?还是西贝来定义?又或是第三方来定义?

假如一位消费者来西贝就餐,边吃边觉得味道跟想象中不一样,份量跟认知也不一样,叠加这些理由,找西贝门店说,“你们承诺不好吃不要钱,那我觉得不好吃,所以不能收钱。”西贝可以接受吗?

“不好吃不要钱”倘若仅仅是宣传标语,而没有具体的细则和标准,最关键是由谁来决定不好吃的话,这更像是一种虚伪的客气。

大多数消费者不会仅仅为了六个字的“不好吃不要钱”去跟西贝沟通。因为,普遍认为这是寒暄。

在这里,也诚恳给西贝和贾老板提个建议,请把“不好吃不要钱”的解释权讲清楚,到底由谁说了算,或者说在这六个字下面加个括号,比如,每个消费者只要觉得不好吃,就不收费,不需要提供任何不好吃的证据与证明,因为味觉也无法证明。

接回前述所说的第三点,西贝对于罗永浩的吐槽行为,容忍度高吗?是不是必须到了诉诸于法律和强硬打舆论战?

如果罗永浩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这件事情可能是无法发生,因为在现实与互联网平台上,骂西贝贵和预制菜的一定绝非罗永浩一人。

从企业面来说,十万或一百万个普通人在社交平台上吐槽,其影响力都远不如罗永浩。所以,面对罗的吐槽也好,批评与指责也罢,第一时间就认为影响太恶劣,所以要迅速制止,那么方式就是比谁硬谁刚。企业可能会认为,唯有如此才能令消费者相信自身的清白。

然而,不惜一切代价,比拼谁更有理,也往往有着极大的双刃剑效应。

目前的愤怒对战是一个维度,而另一个角度,比如西贝是否可以积极努力身段柔软地与罗永浩沟通,没有企业是完美的,任何消费者对品牌的吐槽,如果企业能够听得进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能持续进行创新变革,如此方能基业长青。

某种意义上,西贝可以做的有很多,比如感谢罗永浩的真挚表达,同时也介绍公司没有预制菜,至于贵的方面,可以聘请第三方进行调研,看是否大多数消费者都觉得贵,结合自身成本,看是否有调整空间,继而也能吸引更多消费者。

西贝甚至可以把罗永浩的吐槽升华为自我改善的动力,变不利为有利,聘请罗永浩为监督大使,这不是多方为赢吗?这也才是最好的品牌价值观传承,即永远听得进消费者的声音。

既然事情已经走到这一步,最终司法层面如何认定罗永浩的“吐槽”与“批评”,坦率的说,走到这一步,西贝已然大大受损。

此外,罗永浩提及到的“预制菜”,这无疑也是所有消费者的权益。大多数消费者恐怕都不清楚预制菜的真正定义与现实行为中如何界定。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当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显然,监管层面的解释归解释,但现实中如何严格区分预制菜,让餐饮商家、消费者包括监管层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倘若这一次可以实现预制菜的制度化透明化,这一意义就非常重大,也超越了两人对垒或一人战一企业的小局观。

诚如罗永浩所说:“希望这一次的事件,能够推动中国预制菜相关立法尽快实现,再强调一遍,我不反对预制菜,我的终极诉求只是让消费者获得知情权。”

这也符合罗永浩经常点评提到的“大局观”。(港湾财经出品)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9-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