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心理学有一个词:2分钟定律(戒掉拖延的最好办法)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9-11 19:37:27

(原标题:心理学有一个词:2分钟定律(戒掉拖延的最好办法))

你有没有拖延的习惯?

原计划上午写完汇报PPT,可是要么刷网页,看看新闻,一直拖到下班,PPT还停留在第1页;

告诉自己这个月要去考驾照,但一拖再拖,从上半年拖到了下半年;

计划要坚持健身,但是,健身卡都办了半年多,健身房却只去了一次,就是办卡的时候。

……

很多人都会有拖延的习惯。为什么会拖延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2分钟定律”。

它指的是:如果你想要完成一件事,一定要在2分钟之内去做,否则这件事你便会拖延好久,甚至直接放弃掉。

2分钟的时间看似不长,但很多人就是没有办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停止玩手机、打游戏和聊天。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讲讲这个话题。


01 拖延,是行动的大敌

我们先来讲讲拖延。

人为什么会拖延?一个人拖延有很多种原因,但根据其类型,主要可分为三种:

期限拖延、认知障碍拖延和分心拖延。

1.期限拖延

简单地说,就是一件事有明确的截止时间,你会有一种错觉,觉得时间还有很多,因为在deadline前进行拖延。

比如,周三你要交一篇报告,今天才周二,你觉得时间还有很多,可以先干点别的事儿。

于是,拖延就产生了。

2.认知障碍拖延

这是指由完美主义、畏难情绪等认知方面的障碍,所导致的拖延。

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北方军总司令名叫乔治·布林顿·麦克莱伦,他曾是西点军校优等生。

可是在上任之后,完美主义倾向严重的他,固执地坚持“不打无准备之仗”。

1862年的一场关键战役中,他始终拖延、犹豫不决,最终在两倍于敌军的情况下,错失全歼南方军队的机遇,战争因此又延续了三年才结束。

畏难、完美主义,会让你一再拖延。

3. 分心拖延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从工作到娱乐只隔着一个网页,你面对的也是“注意力”的竞争。

比如你看书的时候,总是忍不住看抖音,一冲动就会切换到短视频,如饥似渴地看起来,并且沉迷其中,但不会想着回来看书。

这类拖延者就像狗熊掰玉米一样,容易被周围的各种事物吸引。

拖延,是行动的大敌。

“2分钟定律”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一定不要拖延,而是要立刻去做。

为什么要立刻去做?

因为,大脑天生具有 “趋利避害” 的本能,面对任务时,会不自觉地评估其难度与所需付出的精力。如果你不马上行动,你可能会一直拖延下去,甚至以后可能也不会行动了。

可是,当你将任务与 “2 分钟” 这个短暂的时间框架关联起来时,大脑对任务的感知就会发生变化。

原本可能被视为艰巨、复杂的任务,在 “2 分钟” 的界定下,变得轻松易完成。

这种认知上的转变,极大地降低了行动的心理门槛,减少了我们内心对任务的抵触情绪和畏难心理。

例如,整理杂乱的书桌,你可能会有拖延的想法。但如果将其拆解为:

①用 2 分钟捡起桌面上的废纸;

② 用2 分钟将文具分类摆放;

……

将每一个小任务都在 2 分钟内可完成,你就更容易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2分钟”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时间限制,而是强调“立刻行动”的重要性。


02 如何践行“2分钟定律”?

拖延症,成长路上的拦路虎。那么,如何用“2分钟定律”戒掉拖延症?

1.不要给自己“拖延”的心理暗示

你可能会有拖延的情况,但不要给自己贴上“我是拖延症患者”的标签。

很多人都喜欢给自己贴“拖延症”的标签。比如,“我的拖延症太严重了”“没办法,谁让我有拖延症呢”。

一旦给自己贴上“拖延”的标签,就会把所有问题就都归结于 " 拖延症 " 本身,不去想办法克服和解决。

这样时间久了,会变成一种心理暗示,就好像在说:

“我是拖延症患者,所以我的拖延行为,是可以被原谅的。”

所以,当你出现任何拖延行为的时候,要及时阻断这种心态,给自己积极鼓励:

马上去干,凡事先干起来,就成功了一半。

从心态本身出发,会更容易改正。

2. 简化目标,从小事做起

目标太遥远,会让你没有动力,一想到为了实现目标所要付出的代价,就已经望而却步、开始拖延。

比如你一想到,你要完成一个项目,需要花一周的时间,这时候你就会恐惧,缺乏动力。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阻力最小原则。就是人们都习惯走阻力最小的路。

因此,有一个方法,就是你可以直接把它们拆解成更具体、简单易执行的步骤。

你把目标简化,就可以从小事做起,马上在2分钟内启动。

比如,你要写一份报告来详细说明本部门的项目进展情况。为了克服一上午懒散的惰性,只需要在接下来的两分钟内简单写下项目名称、目标或预期产出即可。

不需要考虑把剩余的事情也做了,只要在两分钟内开始就够了。

这个举动有助于打破你一直不采取行动的状态。一旦动手写下关于项目的东西,就会发现坚持下去变得容易得多。

3.奖励自己,克服惰性

每当你成功运用“2分钟定律”时,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

比如,完成一个任务后,给自己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或者奖励自己一杯咖啡。

这种奖励机制可以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会刺激多巴胺的适度分泌,形成正向强化,从而激励你迈出下一步,克服懒惰的惯性。

最后,我想引用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虽然你常常是步履蹒跚地到达目的地,但是,你必须先行动,才能有步履蹒跚。

切记,来日并不方长,一念既起,便应立即行动。



作者:杨怡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杨博士说心理”

经济观察报

2025-09-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