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09-09 13:06:29
(原标题:中国卫星:成本控制乏力,子公司持续经营不善拖累,今年连续2个季度亏损)
面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加的复杂局面,在政策与资本加持下,我国航天产业持续向市场化、商业化方向转型,产业规模化建设与高质量监管并重,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一家营收、市值规模居前的航天装备中央国有企业,中国卫星(600118)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中,业绩“答卷”表现较为逊色,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公司旗下多家子公司的适应能力、经营能力都未能同步于市场节奏提升。今年上半年,公司连续2个季度净利润亏损,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值,盈利能力持续承压。
增收不增利,净利润增速持续弱于行业
从历史数据来看,自2023年以来,中国卫星业绩表现渐入疲软期,营收、净利润连续2年下滑。今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连续2个季度亏损,尽管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8%,但净利润亏损额为3049.15万元。
从营收构成来看,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卫星研制及卫星应用系列产品的毛利增长乏力。今年上半年,该系列产品的毛利同比下滑近27%,2024年全年该系列产品下滑26.31%。
事实上,从过去5年的数据看,中国卫星多次在单个季度出现业绩亏损的情形,自2023年初至2025年二季度,公司共有5个季度的净利润呈亏损状态。与此同时,中国卫星的净利润同比增速持续低于所属的航天装备行业整体水平,202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80%以上,但行业整体净利润仅下滑27.07%;今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超过450%,同期行业整体净利润下滑50%以内。
对此,公司给出解释,在宇航制造方面,一是卫星系统研制业务可确认收入同比下降,而日常经营及备产准备等各项支出持续发生;二是报告期内宇航部组件产品交付量显著增加,但交付增量是以毛利率较低的商业航天产品为主,交付增量对公司利润贡献较小。在卫星应用方面,受部分产品处于升级换代过渡期、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几家子公司经营情况尚未明显好转。
成本控制欠缺,营业成本增幅超过同期营收增幅
自2021年以来(2023年除外),中国卫星的营业收入同比增幅持续低于其营业成本增幅。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25.06%,同期公司营业成本下滑幅度略低于25%。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8%,但同期公司营业成本同比增幅超过41%。
对于营业成本的大幅增加,公司表示主要原因系一方面营业收入增加带来的营业成本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上半年宇航部组件产品交付量显著增加,但交付增量是以毛利率较低的商业航天产品为主,营业成本同比增加且营业成本的增幅高于营业收入的增幅。
资产负债率持续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近年来,中国卫星资产负债率维持在40%上下。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达到41.45%,创2022年以来新高。
与此同时,自2022年以来,公司所属的航天装备行业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持续低于35%,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该行业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低于32%,远低于同期中国卫星的资产负债率。
可见,相较于行业,中国卫星的资产负债率维持高位。
ESG信披透明度有待提升
除上述财务指标问题之外,公司在ESG方面的实践也有部分议题有待提升。
今年1月,沪深北交易所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共涵盖《第一号 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和《第二号 应对气候变化》两个具体文件。《第二号 应对气候变化》,主要内容包括所涉及的气候变化影响重要性与财务重要性评估、气候适应性与相关情景分析、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流程与方法和气候相关转型计划,以及共可分为二十二个披露要点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核心框架。
从中国卫星的ESG报告信披来看,公司在环境维度的定量指标信披透明度过低,在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面定量信息过少,且过去多年的ESG报告均存在这一现象。
从量化议题来看,员工流失方面,截至2024年末,中国卫星员工总数3159人,较上一年减少260人,公司员工总数逐年下降。与此同时,根据Wind数据,公司2024年人均创收下降至接近163万元,较上一年下降近20%。
2024年年初,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呼吁上市公司积极开展“提质增效重回报”“质量回报双提升”专项行动,上市公司纷纷加大分红力度,实施回购、增持。2024年4月,公司发布《2024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尽管中国卫星2024年度的现金分红率有所提升,但自上市以来,公司从未实施回购。自2020年以来,公司股东也未开展增持,同期航天装备行业多家公司实施回购。
另外,中国卫星上市以来分红率27.48%,航天装备行业平均分红率超过30%,也就是说中国卫星上市以来分红率低于航天装备行业平均值。
公司提示多重风险
相比同行业其他公司,中国卫星近年来的业绩明显缺乏增长动能。公司在财报中披露,目前,公司面临产业政策调整及客户集中风险、市场竞争风险、技术创新风险等,公司业务的发展受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的影响较大,同时受航天产业特点影响,公司客户比较集中,主要用户调整采购定价政策和具体采购策略,也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公司若不能及时满足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或研发的新产品未达预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业绩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证券时报网
2025-09-09
证券时报网
2025-09-09
证券时报网
2025-09-09
证券时报网
2025-09-09
证券时报
2025-09-09
证券时报
2025-09-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