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媒体
2025-08-27 09:22:00
(原标题:重构科创企业评估范式:芯密科技专利探析)
作为科创板重要指标之一的专利解读,错综复杂、专业性强,通过构建大模型可以为科创企业评估提供新模式,对拟IPO企业芯密科技专利价值的具体分析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诠释。
近期,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了第二批IPO现场检查名单,被抽中的上海芯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芯密科技”)值得更多关注——它是12家中资产规模、营收规模、净利润都最小的企业,公司2020年1月才成立,2024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8亿元和0.69亿元,当年底的总资产仅为4.76亿元,公司却已在半导体级全氟醚橡胶密封圈领域拿下“国产第一”。
芯密科技主营业务为全氟醚橡胶密封圈的研发与制造,其产品作为晶圆制造过程中消耗价值量第二大的耗材类零部件,直接影响芯片良率与连续生产时间。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自主开发半导体级全氟醚橡胶材料,一步步突破美国杜邦、英国PPE等外资垄断,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半导体级全氟密封圈国产化的企业。
此前,有报道对公司专利和研发提出质疑,总结而言,一是其专利内容多数集中在工艺改进与材料配方优化,而非基础材料的原始创新;二是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从2022年的16.85%降至2024年的10.76%,虽绝对值仍增长至2234万元,研发费用增速低于营收增速;三是公司在招股书中也提示未来若公司无法持续提升研发能力、无法根据终端市场需求不断升级现有产品并开发新产品系列,将面临失去市场份额的风险。
专利是科创板企业上市时科创属性的四大考核指标之一,科创板很多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专利护城河的构建。专利问题错综复杂、专业性强,即便是专业机构投资者也不容易识别其价值,从而影响对科创企业的评估,在此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大模型的方式,对此进行分析。
截至6月30日,芯密科技已公开申请专利67项,除30项为实用新型外,其余37项均为发明专利。从专利申请量和营业收入变化趋势来看,2023年均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2023年专利申请数量,超出先前年份所有申请专利数量之和,同时营业收入增速达到了214%。
我们在研究科创企业时会首先从该企业所经历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切入进行研究。我们把2020-2022年底列为芯密科技的扩张期前,历时3年;在2023年进入扩张期(2023年营收增速高达214%)。
在完成分阶段纵向剖析后,我们将通过整合性评估揭示专利布局和研发团队演进,最终形成对技术护城河韧性的立体图景。
扩张期前
2022年及之前的专利支撑起了2023年芯密科技的高速增长。在此期间,芯密科技申请了10项实用新型专利和7项发明专利。
其中,有3项对应产品为刻蚀用密封圈(2024年营收占比43.9%),有2项为薄膜沉积用密封圈(2024年营收占比43.7%),合计占2024年营收的87.6%。可以看出其早期布局专利聚焦其主营产品,依托专利的支撑,产品毛利率2022年至2024表现稳定。截至6月30日,7项发明专利中6项专利获得授权。
专利质量主要关注点在于引证网络,这主要看两点,一是技术辐射力,即被引证数量、被引证相关性类型、本公司引用或其他公司引用,二是权利稳定性,引证数量和挑战性引证比例(结合审查结果等)。通过我们训练的专利大模型,将发明专利和招股书中提到的产品类别进行匹配,并分析了其引证和被引证情况:
我们将上述数据输入我们的专利大模型,由大模型识别专利含金量并给出理由,有两项专利被认为含金量高:其一虽然没有引证但被后续公司申请专利时被引证,零引证可能反映技术独创性,被后续专利引用(即使是自引),表明其成为企业技术发展的基础支撑,具备技术辐射力;其二则引证数量多,3篇A类引证反映技术背景扎实,定位清晰,且同时存在X类(直接破坏新颖性/创造性)和Y类(组合破坏创造性)引证,表明其面临严格审查挑战,但仍旧授权通过,说明成功克服X/Y类障碍,专利创新高度和权利稳定性较高。
进入扩张期后
2023-2025年6月底申请的发明专利共30项,此外2024年芯密科技还提交了2项PCT专利。其中,有9项对应产品为刻蚀用密封圈(2024年营收占比43.9%),有4项为薄膜沉积用密封圈(2024年营收占比43.7%),合计占2024年营收的87.6%。其专利特点延续了扩张期前的特点。
同样通过我们训练的专利大模型,将发明专利和招股书中提到的产品类别进行匹配,并分析了其引证和被引证情况:
从被引证情况来看,芯密科技的32项发明专利和PCT专利中有23项专利没有被引证,占总数的72%。受到的17次引用中,3次为中国其他企业,剩余14次均为芯密科技专利引证。这一定程度代表了芯密科技逐步搭建了自己的技术路线并不断通过持续投入进行不断更新迭代。但在被引用相关性类型上,17次被引证中14次均为A类的引证。
从引证情况来看,13项专利没有任何引证,占公布发明专利41%,较扩张期前的14%有所升高。专利没有任何引证,可能是专利独创性的体现,也存在专利没有做好充分的专利背景对比分析的可能。有引证的19项专利中,存在挑战性引证(X,Y,PX)的为7项,占其中37%,大部分还是作为背景技术支撑的A类引证。
我们继续观察芯密科技的整体专利布局情况:从产品关联的专利投入看,刻蚀用密封圈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持续较高,此外则更多投入到了全氟醚橡胶功能部件和其他密封产品2项产品。这2项产品在2024年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虽然不算高,但却是2024年毛利率为最高的2项产品,研发产出有成效。
芯密科技研发新变化
根据招股书,芯密科技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2022-2024年分别为16.85%、11.33%、10.76%,逐渐降低,但同时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研发费用均摊到发明专利为350万元、120万元和170万元,出现了明显下降。3年研发费用合计4413万元。
进入扩张期后,芯密科技的专利和研发费用上有一些变化。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自2023年以来,其72%的专利未获得任何引用,受到的17次引证中外部引证仅有3次,且低挑战性引证的占比不断上升,扩张期仅有7项专利含有PX/X/Y类引证。另一方面,尽管专利数量显著增长,但研发费用占比在过去三年内下降了6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均摊到每项发明专利上,从2022年的350万元下降至170万元,单专利研发成本缩减了66%。
尽管存在上述变化,但芯密科技的专利战略仍取得了显著的积极成效。成立五年来,公司累计申请国内专利67项,37项发明专利中的62%已获授权。其核心技术通过专利引用形成了内部迭代链条,有的专利成为后续研发的基石,有力地支撑了高毛利产品的商业化进程。以刻蚀用密封圈为例,其毛利率在三年内提升了近8个百分点,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28%跃升至2024年的45%。此外,芯密科技的国际化布局也取得了进展,PCT申请已进入欧洲审查阶段,这进一步印证了其专利技术的沉淀和价值。
下一代科创企业评级新尝试
当前金融业对科创企业的评估深陷传统财务指标桎梏,难以穿透技术壁垒的真实价值。芯密科技的案例揭示,专利维度可成为评级体系重构的关键突破口:通过量化分析专利引证网络(技术辐射力)、挑战性引证比例(权利稳定性)、PCT布局密度(国际化能力)等指标,可动态评估科创企业技术能力。
下一代科创企业评估框架将以“技术定性+技术定量”双轮驱动。创始人及核心团队的学术基因、研发人员密度、产学研合作深度,构成技术可信度的“软指标”;专利数量、含金量、密集度、增长性,成为技术成长性的“硬尺子”。把“专利坐标系”叠加到传统评级模型之上,就能提前锁定科创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技术来源,评估企业创新内核,真正实现“为技术定价、为创新授信”。
(本文作者系德勤财报智评研究员,该结论仅代表该机构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27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27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27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27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27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