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当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工业化或是中国资管行业的“必选项”

来源:创业最前线

2025-08-25 19:12:57

(原标题:当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工业化或是中国资管行业的“必选项”)

来源 | 资管网

「创业最前线」经授权转载

当管理规模从百亿迈向万亿,投资就从个人艺术变成精密科学。

8月18日,对于A股市场来说似乎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不仅体现在市场主要指数都创出了近几年的新高,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天A股公司的A股市值总和突破100万亿元(以A股最新价乘以A股总股本计算),创历史新高,这也是A股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与此同时,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资产净值达到33.72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产品数量则高达12906只。

随着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A股公司的总市值还会不断攀升。但繁荣的背后却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当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不断攀升,传统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手工作坊”模式,是否还能承载百万亿市值的复杂性?

或许,工业化将成为中国资管行业的“必选项”。

1、A股百万亿市值背后的资管挑战

当A股公司的A股市值总和突破100万亿元,稳稳占据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的地位,资本市场的高光时刻背后,一场关于资管行业生存逻辑的变革正在暗涌。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必须面对A股百万亿市值背后的挑战——当管理规模从百亿迈向万亿,投资就从个人艺术变成精密科学。“手工作坊式”的资管无法解决深度研究、规模承载、风险控制等系统性难题。

首先,是研究广度与深度的挑战。5000余家上市公司覆盖从商业航天到基因编辑的产业链,科技类资产市值占比突破40%。这意味着,投研人员需覆盖的行业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而传统模式下,深度研究、规模承载、风险控制往往难以兼得。当市场还在讨论如何选出下一个十倍股时,基金管理人更加关注的是如何避免错过一个产业趋势。

其次,投资逻辑的质变。当前的A股市场正从“融资主导”转向“投融资动态平衡”。2024年上市公司分红2.4万亿元,总和远远超过IPO与再融资的总额。对于公募基金30万亿元的规模而言,资产管理需更高稳定性。当价值重估成为主线,“押注风格轮动”将会让位于“深耕产业洞见”。

第三,是风险维度的升维。百万亿市值对宏观变量的敏感性倍增,受宏观政策、地缘冲突等变量影响更大,对系统性风险的评估与判断正在超越个体能力边界。

针对上述问题,行业主管部门也给出了药方。2025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出台,强调要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投研团队。展望未来,团队化、平台化是公募行业的重要转型方向。

事实上,一些以主动权益为特色的公募基金已经开始了上述实践。例如中欧基金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的投研体系,实现团队化发展,这不仅仅是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更重要的是通过向“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的转型,有望实现从“个体”向“体系”的飞跃,构建一个长期可持续产生阿尔法的组织,实现资管行业真正的生产方式变革,从而为投资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2、资管工业化理念的核心框架

一直以来,“百亿规模”经常成为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魔咒”。即当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管理的规模超过100亿元时,其超额收益能力普遍出现衰减。

于是,在这一轮牛市中,我们也发现,当市场走强、基金规模快速增长时,一些基金管理公司开始采取“限购”等方式避免规模快速增长。这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投资者利益,但此举并不能突破基金管理人的能力边界。随着A股市场规模的不断提升,这一现象不禁让我们感到一丝困惑:中国资管行业如何越过这一鸿沟?

早在2023年,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提出“资管工业化”理念,指出资管行业需向“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协同转型,构建可持续的阿尔法生产能力,并将其总结为“中欧制造”的核心理念。彼时,行业更热衷讨论明星基金经理的阿尔法神话,对“流程标准化”、“人机协作”等工业化术语尚未做出深入理解。而今天,这一理念正在被市场重新审视与接受。

专业化意味着精细化分工,致力于解决研究深度问题,可以概括为深度聚焦产生“洞见”。投研人员在细分领域长期深耕(如行业研究员专注特定产业链),通过持续积累形成超越市场共识的独立判断。核心目标是解决研究深度不足问题,提升单点决策质量。

工业化意味着标准化流程,致力于解决组织协作问题,即核心是标准化流程与团队协作。例如,中欧基金推行“五要素选股模型”,将主观判断拆解为可量化、可传递的标准化流程,减少沟通损耗。同时,组织协同升级强调个体是“智慧生产线”的关键环节,通过流程设计使个人洞见转化为团队能力,避免传统“手工作坊”模式下人才流失导致的业绩断层。

数智化则致力于解决效率问题,通过技术将人的经验、判断、逻辑固化为可存储、可传承、可重复使用的数据资产。例如,将研究报告、思维模型等非结构化信息转化为可共享的知识库;将优秀投资方法论固化为算法模型,提升研究广度。

分析人士指出,向“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的转型有望实现从“个体”向“体系”的飞跃,或许这也是公募基金行业打破“百亿魔咒”的必经之路。

3、百万亿市值时代:工业化是资管行业的“必选项”

当A股市场正式步入百万亿市值时代,资管工业化体系建设开始显示出其必要性。

首先,这是公募基金行业特别是头部公司应对规模扩张的必然选择。传统依赖明星基金经理个体的模式在管理万亿级资金时容易出现业绩波动,而工业化体系通过流程分工支撑大规模资金稳健运作。

其次,构建资管工业化体系能够提升阿尔法的可持续性。科技制造主导的产业结构要求深耕产业逻辑,工业化体系通过专业化分工捕捉结构性机会,避免“风格漂移”。

第三,降低系统性风险冲击。数智化风控模型可实时监测全球市场变量,通过算法预警组合风险,弥补人工盲区。

第四,适应投资者需求升级。普惠金融趋势下,投资者要求更低的交易成本、更稳健的投资体验。工业化通过流程优化降低成本,并通过团队协作平滑个体业绩波动,提升“良品率”。

其实,基金行业的终极竞争力不是短期业绩,而是能否构建一个长期可持续产生投资洞见的组织。这或许也是走向“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转型之路的意义所在。

4、从个人英雄主义到体系化能力:迎接A股的下一个100万亿

工业化体系的核心任务,就是让“个体的成功”努力变为“系统可复制的成功”。但资管行业的核心是“人”,特别是对于主动权益来说,更是如此。

那么,资管工业化转型势必会面临三重人性挑战。其一,顶尖研究员需兼具产业洞见与协作精神,此类人才极为稀缺。其二,越是独立思考的人越难合作,但体系又依赖他们的洞见。

第三,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可能需要长达十年的培养与成长,而行业平均任职期并没有这么长,真正践行长期主义并没有那么容易。

中欧基金给出的破局之道是“文化先行”——用长期业绩考核替代短期排名,以投研辩论化解认知分歧,最终让聪明人自愿加入“组织进化”。

从0到100万亿,A股市场用了35年。从100万亿到下一个200万亿,或许我们只需要5-10年。A股百万亿市值是一座里程碑,更是一面镜子:照见资本市场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进化”的必然,也照见资管行业从个人英雄主义到体系化能力的范式迁移。规模将不再是禁锢投资才华的牢笼,而是检验中国资管行业成色的试金石。

当公募基金规模超过30万亿、服务人群覆盖4亿居民,资管工业化的本质已超越技术层面,成为守护居民财富安全的系统工程。在这场变革中,或许那些率先完成工业化升级的机构,将在迎接A股下一个100万亿的星辰大海中,成为价值重估时代的“新领航者”。

*注: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