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尺法科技
2025-08-25 17:53:57
(原标题:跨境支付加速器or合规地雷?稳定币企业指南来了!)
跨境支付正陷入“低效率——高合规成本”的结构性困局:到账缓慢、费用高企、链路冗长、合规标准割裂。以法币储备为锚的稳定币,正在为清结算与资金池管理提供一套全新的“准即时、可编程、可追踪”基础设施:7×24全天候结算、储备透明、模块化金融组合、跨链互通……然而,它绝非“无许可创新”。在不同法域下,发行、托管、赎回、交易与支付环节分别受制于分拆监管,导致“技术可行”并不等于“法律可行”。本文将从监管格局、核心法律挑战、落地架构以及合规红线四个角度,提出一份可操作的企业与机构实践指南。
一、从“链上资金池”到“链上结算层”
·成本与时效
链上转移几乎实时完成,跨时区无停机,尤其适用于小额高频支付与尾款清算等场景。
·资金可编程
依托智能合约,可嵌入“用途限定(仅支付特定收款方)”“时间锁”“发票匹配”等条款,将风控机制原生写入支付流程。
·可审计性
链上交易的可追踪性及储备披露(在受监管前提下),为审计、税务申报与财务对账提供可穿透的底稿支撑。
·生态整合
与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证券化、平台结算(广告、云服务、SaaS)等业务相结合,逐步形成“结算即风控”的新型范式。
稳定币更应被视为一条全新的结算轨道,而非单纯的资产类别。只有把它嵌入合同、发票、收付流程及风控框架,才能在清晰的成本—收益比下真正释放价值。
二、从“发行合规”走向“支付合规”
·欧盟(MiCA框架:ART/EMT)
自2024年6月30日起,稳定币发行与相关重大义务陆续落地,EBA与ESMA正持续发布技术标准和实施指引。企业若在欧盟境内发行或向欧盟用户流通稳定币,需按照 ART/EMT分类完成牌照申请,并满足披露、储备、治理与赎回等要求。
·新加坡(MAS单一货币稳定币SCS框架)
适用于锚定新元或任一G10货币、并在新加坡发行的稳定币。合规要求包括充足且高质量的储备、及时赎回、独立审计与清晰披露。通过审查的稳定币可使用“受监管稳定币”标识,有助于提升跨境支付与结算的可信度。
·香港(稳定币条例)
2025年8月1日起,稳定币发行人牌照制度正式生效。法币参照型稳定币的发行属于受规管活动,发行人需取得金管局发牌,并满足储备、治理、审计及赎回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对有意以香港为跨境结算枢纽的主体而言,这是明确的准入路径。
·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FCA)
英国采取“分工式”监管:财政部和英格兰银行负责宏观框架,FCA近期则通过 CP25/14文件就稳定币的发行与托管征求意见。但目前稳定币尚未全面纳入支付监管,相关使用规则仍处评估阶段。布局英国路径时,应优先确保发行与托管合规,支付端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美国(州级主导+联邦执法)
联邦层面尚无统一稳定币法律框架,州级牌照与个案监管为主。例如,NYDFS的 BitLicense制度及对稳定币上/下架的审批。对美元稳定币而言,制裁合规与可疑交易报告尤为严格,企业需建立符合OFAC、FinCEN要求的筛查和报送机制。
·中国内地
虚拟货币相关交易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不得作为支付工具在境内使用。涉及跨境贸易与离岸结算的企业,必须对境内主体与流程进行严格区隔,以避免触碰监管红线。
·FATF(旅行规则与AML/CFT)
在2024–2025年度报告及最佳实践中,FATF持续强调虚拟资产服务商(VASPs)的信息传递、制裁筛查及跨链分析能力建设。跨境支付必须确保端到端的身份识别与交易信息随行,才能符合全球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要求。
三、核心法律挑战:技术问题≠法律问题
·法律属性与适用法
稳定币究竟被认定为电子货币、预付价值,还是ART/EMT/SCS?不同定性将直接决定所需牌照类型、储备质量标准、赎回义务以及破产隔离安排。
·外汇与跨境收支
资金的性质、流转路径与账户驻地,会影响是否触发外汇申报、结售汇管制,以及经常项目或资本项目的使用限制。
·赎回权与消费者保护
面值赎回、赎回时效(T+)、费用上限、异常情况下的暂停或门槛限制,必须在用户协议和披露文件中明确列示,并与监管要求保持一致。
·AML/CFT与制裁合规
在开户与KYC、链上地址筛查、交易监测、旅行规则报文传输、地理围栏与名单过滤等环节,需做到“可验证、可证明”的合规。
·储备与托管
储备资产的币种结构、久期分布、信用等级、同业敞口,以及第三方独立托管安排,直接关系到脱锚(de-peg)风险与流动性安全。
·智能合约与操作风险
智能合约是否经过独立审计?升级机制(多签/时间锁)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预言机操纵或跨链桥漏洞?是否建立紧急“熔断”机制?这些都需要提前进行法律与技术的联合审查。
·税务与发票
交易究竟属于支付还是投融资?涉及转移定价、预提税、增值税和关务申报等问题,将决定企业能否获得合规票据与可抵扣成本。
四、可落地的合规架构
1、发行与流通侧(海外)
·选址:优先选择香港、新加坡、欧盟等已有明晰框架的法域,完成牌照或通行证要求(如ART/EMT/SCS/发行牌照)。
·储备与托管:由银行或受监管托管人独立托管;要求久期匹配、每日对账、月度审计/证明公开,并预留流动性缓冲。
·治理:采用多签+时间锁的升级机制,预设应急暂停(停兑/停发)流程,引入独立董事与风险委员会。
2、支付与通道侧(PSP/VASP)
·旅行规则:接入合规服务商或自建方案,实现跨机构报文随行,兼容UTXO与账户模型。
·制裁与黑名单:每日同步OFAC/联合国/欧盟名单,结合链上地址实时监测与风险分层。
·目的限制与白名单:通过“用途可编程”+收款白名单+地理围栏,降低资金被用于投资或投机的风险。
3、企业结算侧(财务/合同)
·合同设计:在贸易合同中明确计价货币、支付媒介(稳定币)、汇率折算点,以及不可抗力与停兑的应对机制。
·对账与税务:实现链上TxID与发票/报关单的逐一映射;以功能性货币记账并计算汇兑损益;保存链上凭证与储备证明备查。
·渠道切换:建立“稳定币——银行电汇”双轨兜底机制,并在合同中设定触发条件(如停兑或大幅脱锚)。
五、典型场景与操作要点
1、跨境货款/尾款清算
主款通过SWIFT结算,尾款以稳定币支付,可减少长尾对账与汇差风险。合同中需明确链上TxID即为收款凭证。
2、平台出入金(广告/云服务/SaaS)
采用商家白名单准入机制并设置限额,资金仅能流向合同指定地址,确保支付链路合规可控。
3、全球自由职业者/分包商支付
适用于小额高频场景,重点在于KYC与税务居民身份的采集,并按不同司法辖区设定预提税与合规凭证流程。
4、供应链金融/保理
在凭证转让完成后,以稳定币实现到款,并与应收账款系统打通,在链上形成完整的资金流与债权流闭环。
六、红线、灰区与舆情协同
1、境内推广与使用红线
稳定币在中国内地不得作为支付工具开展业务。涉及内地主体的产品宣传、开户及兑付流程必须完全隔离,以避免触碰非法金融活动的法律红线。
2、二级流通与投资化风险
若稳定币存在二级交易可能,应防止“支付名义、投资实质”的风险。通过披露和风控机制,设置用途限制及持仓暴露预警。
3、制裁与舆情风险
跨境业务应定期生成制裁筛查与可疑交易报告的指标看板,并在接到执法或舆情通报时,第一时间启动冻结与上报预案。
4、脱锚与停兑应急
预设价格波动带和备用清算路径;在智能合约或协议层面约定替代支付方式及损益分担机制。
跨境支付中的稳定币,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产物,更是一套法律、合规与运营高度交织的体系。从发行、托管到支付通道,再到企业结算与风险控制,每一环节都必须前置合规设计,才能真正实现“准即时、可追踪、可编程”的跨境清算目标。三尺法提示:企业与机构应将稳定币嵌入现有合同、财务与风控框架,以合规为底座,让创新在可控的法律边界内释放价值,既提升效率,也降低潜在风险。
文 | 夏叶璐
编辑 | 麻艺璇
证券之星网站
2025-08-26
证券之星网站
2025-08-26
证券之星网站
2025-08-26
大众证券报
2025-08-26
大众证券报
2025-08-25
证券之星网站
2025-08-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