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亚盛核心产品销售额猛增93%,医保加持下创新药商业化加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8-21 22:02:25

(原标题:亚盛核心产品销售额猛增93%,医保加持下创新药商业化加速)

8月21日,亚盛医药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得益于国家医保目录对该药物覆盖范围的扩大,上半年,亚盛医药核心产品耐立克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3%至人民币2.17亿元,展现出创新药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亚盛医药现金和银行存款余额为16.61亿元人民币,同比31.7%,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 2025 年 1 月美国首次公开发行带来的 9.7 亿元人民币净收益。

谈及此次业绩表现,亚盛医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杨大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4年可视为亚盛的转型之年。在去年上半年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亚盛通过推进临床进展、开展海外商务拓展(BD)以及推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这三项举措,即所谓的“三箭齐发”,解决了亚盛在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问题。今年,亚盛医药进一步强化并落实整体发展战略。特别是耐立克借助医保实现市场放量,显著增加了产品销售规模和医院覆盖范围。同时,利生妥提前获批上市,且获批适应症超出预期,这两款领先产品进一步巩固了亚盛在中国乃至全球血液肿瘤药物领域的领先地位。 

“目前亚盛拥有充足的资金储备,现金规模达30亿,并且随着未来双产品、双引擎商业化团队收入的持续增长,资金状况将更为稳健。”杨大俊指出。

核心产品放量

从亚盛医药的业绩表现不难看出,核心产品耐立克(奥雷巴替尼)成为本次财报的最大亮点。

公开信息显示,耐立克是国内首个获批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已在中国获批治疗任何TKI耐药,并伴有T315I突变的CML慢性期(-CP)和加速期(-AP)的成年患者;以及治疗对一代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和/或不耐受的CML-CP成年患者。自 2021 获批以来,耐立克在中国的商业化表现持续向好。目前,耐立克多项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以进一步扩大适应症。

财报显示,在商业化进展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耐立克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增长93%,从1.13亿元增至2.17亿元。自2025年1月起,耐立克的所有已获批适应症均已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NRDL),这显著提升了该药物在中国的可负担性和可及性。 另外,报告期内,耐立克在全国准入的DTP药房和医院共达到782家,较2024年6月30日增长17%。期间准入医院数量由201家增至295家,同比增长47%。 

据记者了解,2024年11月,耐立克新增适应症通过简易续约程序成功纳入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同时原目录内适应症成功续约。目前,耐立克所有已上市的适应症均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医保支付范围覆盖T315I突变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或加速期的成年患者,以及对一代和二代TKI耐药和/或不耐受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成年患者。2025年医保支付标准为17.45万元/年,报销比例根据地区政策在50%至70%之间浮动。

除了耐立克,亚盛医药另一款产品也放量在即。公开信息显示,利生妥(利沙托克拉)于今年7月10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既往经过至少包含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在内的一种系统治疗的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患者,成为中国首个获批的国产原创Bcl-2抑制剂。

提及这两款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杨大俊指出,一方面,两款产品高度降低风险,创新药研发过程中风险极高,能够有效降低风险是产品最大的价值体现;另一方面,具备全球竞争力,在相同靶点的研发上,这两款产品在全球第二个取得相关进展,且全球临床数据表明产品具有差异化优势,领先于此前上市的产品。

“在全球竞争中,若所处赛道如其他PD - 1、GLP - 1产品那样竞争激烈,即便自身产品表现出色,也会因众多竞争对手而陷入‘红海’,难以凸显优势并实现超越。”杨大俊表示,这两款产品在中国率先上市、全球排名第二,且临床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差异化和优势,这不仅难度极大,也极具价值。尤其是在FDA实施“Project optimus”之后,获得其认可更为不易。

随着利生妥上市带来的双引擎驱动,以及耐立克在全球市场的持续推进,亚盛医药正在从一家研发型生物技术公司向全面商业化的创新药企业转变。事实上,这两款创新产品的发展轨迹反映了中国创新药行业的整体趋势,随着医保谈判常态化和激烈化,创新药商业化已然进入专业化运营时代。

平衡投入与产出

尽管亚盛医药核心产品增长迅速,但公司也需要面临创新药企业普遍存在的挑战——如何平衡高研发投入与商业化产出。 

财报显示,上半年,亚盛医药销售及分销开支增加4820万元,同比增长53.7%至1.38亿元。这一增长主要源于耐立克商业化扩大及利生妥上市的筹备工作。而随着利生妥的上市,双产品线的协同推广将有助于降低单位产品的商业化成本,提高营销效率。为实现这一目标,亚盛需要进一步加强构建商业化体系,最大化释放产品协同效应。

对于商业化布局的相关规划,杨大俊指出,自今年起,有两款产品投入市场,预计到 2027 年,利生妥有望纳入医保,同时还会有新的适应症获批,并且该产品有可能于 2027 年在美国上市。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公司极有可能在 2027 年实现收支平衡,未来能够凭借自身产品的销售利润支撑研发投入。

自去年至今年,中国整个生物技术(Biotech)产业较为积极的举措或推动因素,乃是广泛开展的海外授权(BD)业务。鉴于相关产品的数据表现优异、创新程度较高,涵盖价格等方面具备优势,从而获得了国外跨国公司同行以及投资人的认可,这无疑具有极为积极正面的意义。同时,包括授权款项等现金收益也颇为可观。

对于BD的影响,杨大俊指出,亚盛于2024年6月与武田达成海外全球合作,此项合作对亚盛意义重大。一方面,在当时缓解了公司现金流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弥补亚盛在海外全球商业化短期内存在的短板与需求。

“目前中国持续开展海外授权业务,且今年可能还会有更多此类业务出现,这体现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成果,特别是临床数据质量的积极肯定。从另一角度来看,中国产品或许因价格低于同类美国产品而具备一定优势。然而,由于国内市场存在同质化竞争,同一类产品可能有十几种,这会对企业自身竞争产生不利影响。”杨大俊认为,海外授权业务积极正面且成效显著。反之,国内政策,包括资本市场政策、投资人态度以及医保政策等,应更积极地支持中国创新药发展。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做好国内内需市场,另一方面在具备足够经济实力的前提下开拓海外市场,避免过早以低价出售或在产品尚未成熟时就进行海外授权。

“毕竟授权存在风险,一是价格偏低,二是可能面临失败风险。但整体而言,海外授权业务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也会推动政府出台更多支持政策。”杨大俊说。

从长远来看,亚盛医药依托耐立克和利生妥这两款核心产品,有望在未来几年实现盈利转折。这也印证了,未来,随着医保对真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加大(如简易续约规则优化、罕见病药物单独定价等),具备真正临床价值且商业化能力强的企业将更受市场认可。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