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中国银行 | 细处落笔,远处生光

来源:胜马财经

2025-08-20 10:44:40

(原标题:中国银行 | 细处落笔,远处生光)

$中国银行(SH601988)$

$中国银行(HK|03988)$

“香菇贷”与“熊猫债”


作者 | 胜马财经出品人 周瑞俊

编辑 | 欧阳文



当资金跳脱出账面数字单一维度,变成一条出海的路径、清晰的交易规则、来自全球的信任,金融便拥有了深层次的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银行的实践尤为典型。这家百年大行所做的,不只是单笔业务的撮合,而是把资金与产业、机制与市场、地方与全球联结起来,构建出可持续运转的金融通路。


一个“香菇贷”不仅帮助农户走向海外,也成为普惠与绿色金融结合的缩影;一只“熊猫债”不仅是融资工具,也折人民币国际化的纵深推进。正是在这些看似微小的落点中,中国银行展现了金融服务走向产业深处、融入开放格局,并以真实可触回应产业出海与全球资本的双重诉求。



普惠金融的绿色样本


在三门峡卢氏县,这座香菇生产第一大县年产超40万吨,不只是内销主力,更是远销海外的“拳头产品”。而这些看似平凡的菌棒背后,离不开金融的“静水深流”。


“一代更比一代强的菌种,是香菇成长的关键,”合作社负责人一边弯腰采摘,一边说,“中国银行的‘香菇贷’灵活、高效,成为了我们的致富密码,让我们的日子更有奔头了。”


为了破解农户“融资难”“扩产难”的老问题,中国银行河南省卢氏支行创新推出“香菇贷”服务产品,组建金融小分队“走村入棚”,访需求、讲政策、解难题。贷款不再等企业来找,而是主动上门配套服务。截至目前,该支行已为多家种植户累计投放贷款近4000万元,有效支撑了香菇产业“产-供-加-销”全链条建设。


随着市场需求上升,香菇产业的出口订单也在不断增长。“今年前两个月,香菇等农产品出口额接近3亿元。”当地香菇产业协会负责人公开表示,“海外订单大幅增长,原材料需求量进一步扩大,但现有资金却无法满足企业扩容需求。除了‘外贸贷’及时的授信支持,中国银行还在汇率保值、跨境汇款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让企业出口更有底气和信心。”



如今,卢氏香菇不只是端上了全国百姓的餐桌,更漂洋过海走入亚洲、欧洲多地超市货架。为了配套“出海”步伐,中国银行还为多家外贸企业投放贷款超3000万元,累计跨境结算量超过1.2亿美元,真正让小香菇撑起了产业出海的“金融伞”。


“香菇贷”模式迅速铺开。在云南,中国银行围绕鲜切花、咖啡等重点产业推出“云花贷”“云咖贷”,支持涉农企业提升种植、加工与市场化能力。截至3月末,高原特色农业贷款余额达19.5亿元,较年初新增2.4亿元。


从金融角度来看,“香菇贷”“云咖贷”的价值远不止于一笔笔贷款本身,它实质上开辟了一种以小额、高频、产业嵌入式方式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路径。而在更广阔的视角下,中国银行之所以能在“香菇贷”“云咖贷”这类场景中走在前面,归根到底源于其多年积累的全球化与综合化优势。


“香菇贷”解决的不是“怎么贷”的问题,而是贷出去之后能不能“走出去”。在中国银行的系统中,金融产品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内嵌于顶层发展战略地方产业布局全球清算网络的多维交汇点之中。


从深山小镇的一颗香菇,到海外超市的一包食材,中国银行用一次次微小却精准的金融介入,构建起一个普惠、绿色、全球联动的产业服务闭环。



人民币国际化的名片


2025年7月22日,中国银行作为牵头主承销商和簿记管理人,协助匈牙利在中国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50亿元熊猫债,这是目前为止熊猫债市场上单笔规模最大的主权熊猫债,也是首笔5年期主权熊猫债,获得积极市场反馈。


图源: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公众号


截至2025年6月末,数据显示,中国银行已连续十一年蝉联银行间市场熊猫债承销份额榜首,累计协助超70家境外发行人成功发行近300支熊猫债,融资总金额突破5700亿元人民币,服务覆盖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及各类优质发行主体。


事实上,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宝马集团、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威立雅环境……,这些机构与中国的金融连接背后,无不有一位“关键先生”——中国银行。



熊猫债诞生之初,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象征,而在今天,它更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载体,连接起全球资本与中国市场的“黄金通道”。在这条通道上,中国银行扮演了建造者、见证者与领跑者的关键角色。


从第一笔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行的熊猫债,到首支主权绿色熊猫债、首笔拉美国家熊猫债、首支采用灵活配售机制的项目,再到匈牙利政府50亿元创纪录主权熊猫债,中国银行始终走在市场创新最前沿,被视为名副其实的“熊猫债第一行”


中国银行能够成为熊猫债的主力军,靠的不只是渠道广、客户多,更是其长期深耕国际金融与本币国际化的能力积淀。以匈牙利为例,中国银行长期聚焦“走出去”“引进来”双向服务,持续通过咨询、融资、结算、交易等一揽子金融方案,支持中国与匈牙利经贸合作走深走实。


近年来,中国银行不仅深度参与市场机制建设与规则完善,创设了熊猫债市场定价逻辑,更通过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推动行业不断创新。


例如,首支来自北美、欧洲、非洲的主权发行人熊猫债,首支主权绿色熊猫债,以及首支由国际开发机构发行的可持续发展熊猫债,并率先完成首单采用灵活配售机制与常发行机制的熊猫债,推动发行流程与制度安排进一步成熟。


熊猫债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上成效相对突出的金融载体,在这背后,中国银行的角色,一定意义上已经不只是中介机构,更是全球资本理解中国金融、信任人民币价值、融入中国市场的桥梁中国银行所展示的,是一个综合化、全球化协同驱动的现代银行体系,也是一家百年大行不断进阶的金融担当。



大行担当融入战略大局


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在2024年年度报告致辞中表示,中国银行要“强优势、抓机遇,服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全球业务布局和发展策略,提升稳外贸稳外资服务质效,加强‘一带一路’金融支持,优化‘一点接入、全球响应’机制,完善一揽子综合化金融服务。”


作为我国全球化、综合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中国银行也是中国金融“走出去”的先行者和排头兵,过去数年,其持续以“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布局、服务外贸稳定、支持企业全球化、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参与多边合作机制等方面展现出大行担当。


2024年,中国银行境外机构数量已达到543家,覆盖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45个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这背后,与“厚植”全球化、“深耕”国际化不无关系。长期以来,中国银行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持续在人民币在岸与离岸市场推动产品创新与服务完善,累计实现多个“第一”和“唯一”。


图源:中国银行2024年年报


“中国银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太方便了,服务太周到了。”一位巴西对华出口商在接受中国银行巴西子行提供的全流程跨境人民币服务后如是评价。


从中东的数字迪拉姆试点,到澳洲证券交易所本地人民币清算系统建设,中国银行持续将“货币桥”从概念变为可执行、可运营的系统工程,为全球金融市场架设起人民币使用的稳定“通道”



作为国有大行,中国银行同时也是全球化国际大行,目前已在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担任人民币清算行,并且包揽了非洲地区全部三家清算行资格。


2025年6月18日,首届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跨境银企合作专场披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清算总量达1300万亿元,集团已有44家CIPS直参行、700余家间参行,36家境外机构实现CIPS标准收发器上线。截至目前,中国银行CIPS直参行、间参行数量以及网络覆盖面均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中国银行张辉行长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国银行将“加大对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进一步提升跨境融资、国际结算、海外投资服务专业性,助力民营企业‘出海’,参与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2025年计划支持民企项目意向融资规模超50亿美元。”


从卢氏县山沟里的“香菇贷”,到国际化的“熊猫债”,中国银行已经用实践证明,在国家最需要的战略支点,它不仅“在”,而且“能”,还更“行”。



END


关注我们,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胜马财经诚意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