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阿尔法工场
2025-08-19 14:47:35
(原标题:AI医疗与创新药齐热,京东健康在押什么注?)
今年,创新药与AI医疗的双重风口正吹得猛烈。
资本涌动,股市追捧,一个关于未来医疗的宏大叙事正在被不断书写。
高盛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A/H股上市创新药公司股价年初至今已上涨78%,AI医疗同样火到发烫,部分A股、港股个股涨幅甚至突破100%。
热钱汹涌,股价直线拉升,场面让人恍惚回到十余年前互联网医疗的元年。
彼时,当医疗紧随餐饮、出行行业,被再造为一个增长神话时,一个基本的常识却隐入尘烟:
医疗是一个更加严肃、长期、稳健的行业,它既要兼顾互联网对供需关系撮合的优势,又要对传统医疗体系怀有敬畏之心;既要有硬核的供应链能力,也要有敢于拓荒的胆大心细。
十年一个长周期,当狂热散去、泡沫沉淀,领跑者逐渐现身。
8月14日,京东健康(06618.HK)交出最新中期答卷:今年上半年,京东健康实现营收352.9亿元,同比增长24.5%;过去12个月的年度活跃用户数量突破2亿。
御风而行,稳扎稳打这份增长数字,放在前几年来看或许并不稀奇。
但若放回常态化的发展周期,却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回望2019至2020年,互联网医疗曾迎来一波暴涨。然而随着热度退潮,行业逐渐降温。即使在慢慢回稳的2024年,MSCI 中国医疗保健指数跌幅依然超过19%。外界普遍预测行业将经历一波冷静期,调整后或将以更加稳健的速度发展。
但殊不知,这一波调整速度比想象中来的更快。
2025年,不论是政策布局,还是消费市场,抑或是技术发展,医疗健康绝对是今年当之无愧的热词之一。
政策方面,医疗健康及其相关产业,被写进政策的优先级清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求培育和发展健康消费领域新质生产力,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消费方面,减重、慢病管理、个性化医疗等细分领域开始活跃。尤其是在“体重管理年”,创新药屡登热搜,减重话题引发全民热议,一度成为社交媒体的自带流量的热点内容。
AI的火热更是给医疗行业加了一把火,木头姐发布的《Big Ideas》报告预言:医疗保健是最被低估的AI应用。到2030年,AI将使药物开发成本降低4倍、癌症筛查效率提升20倍。
风正才能帆满。京东健康恰好踩在了以上利好趋势的交叉点。
从资本市场看,它是创新药与AI 医疗的科技股;从政策与消费层面看,它是互联网+医疗的长期领跑者;从前沿技术布局看,它率先押注 AI 智能体,为未来预留了先手棋。
政策红利、消费回暖、技术赋能,三重力量叠加,京东健康正处在行业上行周期的核心位置,走出了一条兼具稳健与想象力的增长曲线。
增长的来处同样是在东风正劲的医疗领域,为什么偏偏是京东健康跑了出来?
许多用户会从自身体感出发,总结出几个显而易见的原因:送药快、药品全、“医、检、诊、药”一站式搞定,不用额外跑腿。
但实际上,这些用户体验的升级,背后有一套巨大的作用链条。
要理解京东健康的突围,需要把时间拨回十余年前。
彼时,互联网巨头纷纷盯上医疗行业的原因,不外乎相信互联网撮合供需、释放网络效应的“万有引力”作用,正在重塑千行百业的竞争逻辑。
在工业时代,企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于规模效应:生产越多、成本越低,企业越有优势。
但在互联网时代,遵循的是网络效应:用户越多、用户体验价值越高,企业的收益越大。
拥有庞大用户体量的领先者们,可以通过吸引流量、扩大规模的循环机制,从而形成无与伦比的护城河。
这意味着,用户的多寡,才是互联网企业的生死局。
截至2025年6月30日,京东健康过去12个月的年度活跃用户数量突破2亿。
迈过2亿级门槛后,边际效应递减成为不可避免的考验。
能在大体量规模下,依旧保持可圈可点的用户增长速度,京东健康的获客密钥,在于啃下了医疗行业两块硬骨头:
第一块硬骨头,是医药商品标准化程度高,平台竞争壁垒很难形成。
破局关键,在于深耕供应链,与上游药企、药店达成合作,通过新药首发、品类覆盖、价格优势等,提高平台竞争力。
2025年上半年,京东健康把“新特药全网首发第一站”的标签进一步坐实。
报告期内,超30款创新药选择在京东健康上线,既有全球首个减重注射版玛仕度肽「信尔美」,也有我国首个原研ARNI类降压药「信超妥」,更不乏强生、青峰等药企的新药登陆,以及鱼跃安耐糖5代动态血糖仪、汤臣倍健蓝罐蛋白粉等医疗器械和营养保健品。
在自营、在线平台、即时零售超稳定“三角形结构”下,京东健康将全国20万家药房串联起来,同时线上医保支付覆盖人群也进一步扩大;在线平台入驻的商家数量也已突破15万家,半年新增超5万。
这一供应链优势,吸引更多用户聚集于此,形成了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而用户规模优势,又反过来让京东健康对上游药企的合作更加深入,与下游商家药店合作也愈发密切,这进一步强化了其供应链能力。
第二块硬骨头,在于互联网医疗始终徘徊在行业外围,很少真正切入诊疗、管理等核心环节。
破局关键,在于织补“医、检、诊、药”闭环,让用户不仅能买药,更能做检查、做诊疗,享受全场景医疗服务。
在埋头深耕供应链的同时,京东健康早早就决定布局医疗全场景,做大盘子,做深体验,做多用户。
2025年上半年,京东健康通过深耕互联网医院的皮肤、精神心理、中医、肿瘤、男科五大专科,覆盖了需求旺盛、痛点突出的健康服务,上半年日均问诊单量已超过50万。
同时,京东健康还拓展了互联网医疗中鲜有人涉足的护士到家和到家快检业务。报告期内,京东护士到家服务已覆盖7大类64项服务;京东到家快检也在半年内扩展至全国23个城市,提供超过160种快速检测服务。
通过药品、器械、保健品与全场景医疗服务闭环,让用户对京东健康的信赖感愈发牢固,这也使得京东健康在同一个赛道和别人拉开了身位。
牌局未到最后一轮在稳定供应链与服务场景后,医疗健康的牌局,还未到最后一轮。
在2025年,AI医疗正在以狂飙突进的速度,改变整个行业潮流的流向。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百年研究报告》将医疗列为AI应用最有潜力的方向之一;AI有望在未来几年显著改善数百万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而在中国市场,京东健康是最早一批AI医疗的开荒者。
早在2019年,京东健康便已推出1.0版本的AI分诊与智能审方解决方案,帮助用户明确症状、匹配医生,提高问诊效率。2020年,AI分诊进入 2.0 阶段,接入京东健康自建知识库,分诊准确率提升至约 90%。
从“试水”到“下潜”,京东健康沉下心来,开始在大模型发力,于2023年推出“京医千询”医疗大模型,这也是业内首个实物与服务相联通、知识与数据相融合的医疗大模型。
经过多模态能力的迭代,“京医千询”已实现影像、病灶识别等领域的全面覆盖,产出了“AI京医” “京东卓医” “康康”等覆盖C、B、D、H多端的产品矩阵。
然而,技术演进的速度总是比预期更快。2025年,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业界从几个月前“言必谈大模型”的状态,悄然迈入“言必谈智能体”的新阶段。
上半年,京东互联网医院上线超500个专家医生智能体,这些专家医生智能体不仅具备通用AI能力,更能基于医生本人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深度训练医生本人的“数字分身”,覆盖皮肤、精神心理、中医等多个重点专科。
部分医生表示,这一“数字分身”将医生从重复咨询中解放出来,诊疗效率翻倍提升。截至2025年6月30日,“AI京医”智能体累计服务用户已超过5000万,成为中国AI医疗服务中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入口”。
在为大众提供就医便利的同时,京东健康还把业务从零售端延伸到医院医疗服务体系,借助“京东卓医”这一医院全场景AI产品体系,面向用户推出“个人就医管家”、面向医生上线“医生数字分身”、面向全院运营管理提供“未来数字医院”服务,从而帮助医疗机构提效降本、提升服务质量。
这一次的AI医疗突围,依然遵循最古老的商业法则:先能落地,再谈想象。风口再大,也只是助力,能御风而行、稳扎稳打的,才可能在未来十年书写真正的行业格局。
#AI医疗 #京东健康 #互联网 #创新药 #医院
证星持股追踪
2025-08-19
证星持股追踪
2025-08-19
证星持股追踪
2025-08-19
证星持股追踪
2025-08-19
证星持股追踪
2025-08-19
证星持股追踪
2025-08-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