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理人杂志
媒体
2025-08-18 15:33:28
(原标题:创始人IP又增失败案例:百果园会成为“水果界钟薛高”吗?)
一句“教育消费者”的傲慢宣言,让中国最大水果连锁品牌深陷舆论风暴与经营危机。
“商业就两种,一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二是教育消费者成熟。百果园多年来走的是教育消费者的路。”2025年8月8日,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在镜头前的这番宣言,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不到24小时,#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首,阅读量突破3亿次。网友嘲讽如潮水般涌来:“消费者不需要被教育,市场会教你做人”、“买个水果还要被你教育?”、“88元三斤的带虫荔枝是教学用具吗?”。
更令人警醒的是,这番言论迅速点燃了资本市场的不安情绪。8月11日,百果园港股开盘暴跌近7%,盘中最低跌至1.61港元。
创始人IP的风险陷阱
余惠勇自2025年6月起,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积极打造个人IP,频繁分享企业理念与个人感悟。这种企业家IP化运营在近年已成为流行趋势,仿佛是企业品牌建设的标配动作。然而规模企业打造创始人IP,却隐藏着巨大风险。
“作为非专业传播人员,做好每句话的尺度拿捏,其实是非常难的。加之老板们平时牛逼惯了,觉得自己说什么别人都应该好好听着,这更加剧了舆情风险。”一位资深媒体人如此分析。
公域流量平台的特性放大了这种风险。当余惠勇说“真正了解水果的人非常少”、“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时,这些内容一旦推送给经济条件较差、刚失业或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立即显得“刺耳、装逼且富有攻击性”。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这样的言论无异于火上浇油。
企业高管IP更是几乎注定失败的尝试。所有的高管IP,从开设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了无生气,毫无个性。高管如果乱说话出舆情,下场就是卷包走人,实在太不值当。
百果园此次危机公关更是错漏百出:事件发酵48小时后才发布声明,仅称“视频被断章取义”,未直接道歉;余惠勇本人未第一时间出面回应;缺乏实质补偿措施或定价策略调整3。这些失误让危机从单纯的言论风波,升级为对品牌价值观的系统性质疑。
从雷军到余惠勇的警示
企业家个人IP在当代商业竞争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它是一种将创始人个人形象、专业能力和价值观与企业品牌深度融合的营销策略。
成功的创始人IP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多优势,如小米雷军通过亲民的"雷布斯"形象为品牌注入活力,董明珠以"铁娘子"人设强化格力空调的品质认知,褚时健则用"励志橙"的故事为褚橙品牌赋予情感价值。这些案例展现了创始人IP的理想形态——人格化品牌信任,将消费者对创始人的好感转化为对产品的信任。
然而,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的案例却揭示了创始人IP鲜为人知的高风险性,这种风险在农业和消费品领域尤为突出。
研究显示,虽然72%的品牌创始人有IP打造意愿,但成功案例不足5%,这一数据印证了创始人IP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落差。
余惠勇的失败宣言——"我们不会迎合消费者,而是在教育消费者成熟"——之所以引发舆论海啸,根源在于其违背了现代商业的基本伦理。在消费者主权时代,这种居高临下的"教育家"姿态极易被解读为对消费者的傲慢与轻视。
更致命的是,他将商业行为简化为二元对立:"利用消费者的无知"或"教育消费者成熟",无形中将消费者置于"无知"的被动位置。这种表述在公关层面堪称灾难,它忽视了公共话语场的复杂性和消费者情绪的敏感性。
正如舆情分析显示,余惠勇言论在48小时内使品牌好感度直线下滑24个百分点,直接损失超3亿元营收,股价暴跌7%,市值蒸发80亿港元。
余惠勇的案例并非孤例,而是一系列"创始人IP翻车"事件的最新注脚。
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曾因"成本40元,就该卖66元"的言论引发"雪糕刺客"舆论危机;巴奴火锅杜中兵"月薪5000别吃火锅"的言论被视为对低收入群体的歧视;张小泉总经理夏乾良"中国人切菜方式不对"的说教引发民族情绪反扑。
这些案例共享同一剧本:创始人试图通过争议性言论树立行业权威形象,却因忽视公众情绪而适得其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言论往往在创始人"掏心掏肺"分享商业理念时意外流出,反映出企业家对公共传播的认知盲区——将私人董事会式的直率带入大众传播场域,必然引发灾难性后果。
创始人IP的风险机制具有三重特征:首先是言论风险的不可控性,创始人任何失言都可能被断章取义并无限放大;其次是精力分配的失衡,过度投入IP打造会导致战略决策被忽视;最后是专业性的消解,当创始人沉迷于网红化表演时,企业的专业形象将遭受侵蚀。
百果园案例中,余惠勇显然低估了这些风险,其"教育消费者"的言论不仅未能解决品牌面临的价格质疑,反而将企业拖入更深层的信任危机。
更讽刺的是,这番言论暴露了百果园商业模式的根本矛盾——当消费者普遍质疑其"高价是否匹配高品质"时,创始人却将问题归因于"消费者不成熟",这种认知错位注定使IP策略事与愿违。
深层剖析创始人IP现象,我们会发现其成功依赖于特定条件:
小规模企业的试错成本低,垂直领域的目标受众容忍度高,创始人具备真正的专业素养而非表演性人设。而规模化企业打造创始人IP则面临"性价比极低"的困境——创始人非专业传播者,难以精准拿捏每句话的尺度;公域流量平台的受众多元性使内容解读不可控;企业官僚体系会扼杀IP必需的个性化表达。
这些结构性难题解释了为何多数农业创始人IP折戟沉沙,也预示了百果园很难通过常规公关手段化解此次危机。
高端定位遭遇消费降级寒流
百果园并非天生带着“傲慢”基因。回望2001年,余惠勇以400元在深圳创办百果园,首家门店开业首月销售额即突破40万元,靠的是“做最好吃的水果”的初心。
其首创的“水果分级标准”将产品分为招牌、A、B、C四级,配以“不好吃三无退货”政策(无小票、无实物、无理由退货),曾建立起坚实的品质护城河。
转折始于规模扩张与资本介入。2023年登陆港交所成为“中国水果连锁第一股”后,百果园在追求增长与维护品质间逐渐失衡。
2024年“315”期间,湖北经视曝光武汉门店将腐烂水果切块装盒售卖,隔夜水果贴“新鲜”标签重新上架,车厘子等级全凭店员口头决定。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门店操作间员工甚至没有《食品健康许可证》。
讽刺的是,余惠勇在争议视频中强调:“哪怕外观同样的水果,内在品质也可能相差四五倍”。但当消费者无法通过透明信息辨别这种差异,只能为品牌溢价买单时,所谓的“教育”就成了单方面的定价游戏。
余惠勇的争议言论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百果园在经营困局中的无奈呐喊。曾经的水果帝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寒流。
2024年财报数据惨不忍睹:营收102.7亿元,同比下降9.8%;净亏损3.86亿元,较2023年3.62亿元的盈利大幅跳水;毛利7.6亿元,同比下滑41.9%。更触目惊心的是门店数量变化——2024年净减少966家,日均关店近5家。
付费会员体系同样面临崩塌,2024年会员减少31.7万人,降幅高达27.1%。这些曾经愿意为“品质”买单的核心用户,正在悄悄离开。
资本市场反应更为残酷。自2024年以来,股东们开始密集减持:天图投资董事长王永华7次减持套现3788.64万港元;常务副总经理焦岳一边高喊“长期主义”,一边抛售套现近千万港元;独立非执行董事吴战篪果断清仓。
百果园的“主动优化门店”说法难以掩盖加盟商的大规模逃离。一位深圳加盟商在社交平台分享血泪经历:开店前期投入40-50万元,净利率低于3%,回本遥遥无期。
更致命的是总部政策:强制分配滞销水果;收取毛利8%-30%的分成;“三无退货”(无小票、无实物、无理由)损失由加盟商承担;坏果率超30%才能报损。一位广州店长无奈道:“有些客户就是来薅羊毛的,但公司允许这样的机制存在也没办法。”
钟薛高的幽灵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百果园的危机轨迹与“雪糕刺客”钟薛高的衰落路径几乎如出一辙。
2021年6月,钟薛高创始人林盛因“最贵雪糕66元一支,它就那个价格,你爱要不要”的言论引发舆论海啸。随后又陷入“雪糕刺客”、“久烤不化”等风波,最终在2025年7月申请破产。
将百果园与钟薛高对比,可发现惊人的相似轨迹:两者都因创始人言论引发舆论风暴;都面临高端定位与消费降级的矛盾;加盟商/经销商都因压货政策大规模逃离;最终都遭遇资本抛弃和财务塌方。
钟薛高从"雪糕爱马仕"到破产仅用两年,百果园是否在重蹈覆辙?
网友已开始将百果园称为“水果界钟薛高”,用自嘲解构其高端叙事,形成集体抵制。情绪反噬的力量远超企业预估——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消费者晒出在朴朴超市、美团买菜购买的同品质水果,价格比百果园低30%以上。
百果园必须果断切割余惠勇的“教育者” 人设,回归商业本质。星巴克霍华德・舒尔茨虽以 “第三空间” 理念闻名,但始终强调 “咖啡品质是一切的基础”。
百果园应停止空洞的叙事输出,转而通过透明化供应链、公开检测报告等方式重建信任。例如利用“产地溯源” 体系,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水果的种植、采摘、运输全流程。
高价策略缺乏可持续的价值支撑,当消费者觉醒和竞争加剧时,高端泡沫必然破裂。与其在“高端” 与 “低价” 间摇摆,不如明确 “高品质平价水果” 定位。2024 年推出的 “好果报恩” 活动已初见成效,需进一步扩大 SKU 范围,将应季水果、基础品类的价格降至市场平均水平,通过规模效应提升毛利率。
对于高度依赖加盟体系的零售企业,品牌信任一旦受损,整个商业网络便可能迅速瓦解,这正是百果园当前面临的最大危险。
创始人IP的边界
百果园的危机已经超越普通的经营困境,演变为一场关乎企业生存的生死考验。
纵观事件全过程,从余惠勇"教育消费者"的言论引发舆论风暴,到消费者抵制、加盟商逃离、资本撤资,再到财务指标恶化,百果园的案例完整呈现了一个品牌如何从辉煌走向危机的全过程。
百果园危机对企业家群体有三重启示:
首先,创始人IP是高风险战略,非专业传播人士很难把握公域流量的复杂语境。
其次,创始人IP必须与品牌定位协调。百果园试图通过创始人IP解决经营困局,却因IP形象("教育家")与品牌需求("服务者")严重错位而适得其反。
最后,创始人IP不能替代商业本质。消费者最终为产品价值买单,而非为创始人情怀付费。百果园的问题核心是高价未能兑现高品质承诺,创始人言论只是引爆长期积累的不满。正如钟薛高因"火烧不化"质疑而崩塌,消费者对"价质不符"的容忍度极低。
创始人IP的边界在于:
它可以是品牌建设的加速器,但无法弥补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它能增强现有客户黏性,但难以逆转消费者的负面认知;它适合特定发展阶段和企业类型(如小规模、垂直领域),但对多数规模化企业"性价比极低"。
当企业面临实质性经营挑战时,创始人IP可能是最危险的应对策略——它会把商业问题转化为情感对立,让理性讨论让位于情绪宣泄,最终加速品牌崩塌。(文/左前锋)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18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18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18
紫金财经
2025-08-18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18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