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监管风暴下,阳光保险露出了短板

来源:牛刀财经

2025-08-17 17:14:35

(原标题:监管风暴下,阳光保险露出了短板)



作者丨张晚意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监管风暴下,短板被逐一放大。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阳光保险旗下两家子公司累计收罚单超30张,罚金逾760万元;下半年这一情况仍仍未好转,频繁受罚损害企业品牌形象与市场信誉。同时,公司两大核心业务财险和寿险发展发展失衡,管理层频繁变动也对公司正常运营造成了不利影响

当前,保险行业正处于调整转型期,利率中枢下行、“报行合一”等监管新政落地,而阳光保险的行政处罚数量与金额在同体量保险公司中处于显著偏高水平,且并未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显示其内部合规管理与风险控制存在系统性短板

合规与内控问题

合规经营是保险行业得以存续和发展的根基。然而,阳光保险近年来合规问题频发令人有些忧虑。

据媒体报道,2025年上半年,全国保险公司累计收到645张罚单,罚没金额高达近1.16亿元。其中,阳光保险旗下的阳光人寿与阳光财险合计收到超过30张罚单,在行业处罚名单中有些“醒目”。



(图源:媒体报道)

从处罚事由来看,阳光财险因“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虚构保险中介业务、虚列薪酬、欺骗投保人、编制虚假材料”等问题频发,在上半年收到20张罚单,罚金总计560余万元。

阳光人寿则由于存在“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保险费率、编制虚假资料、诱导代理人违背诚信义务、利用业务牟取不正当利益”等多项违规行为,上半年收到12张罚单,罚金总计200余万元。

进入下半年,阳光保险的合规问题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被处罚的情况仍时有出现。例如,近期阳光人寿就因“编制提供虚假报告资料、资金运用管理不到位、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备案的条款费率、电销业务存在误导销售和用语不规范等问题”被罚款221万元。



(图源:国家金融监管总局)

在行业合规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密集受罚不仅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信誉,还可能对其业务扩张和可持续发展构成制约,使其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

不难看出,阳光保险的合规问题涉及销售、产品等多个关键环节,其在内部合规管理、内控制度执行、人员管理和风险防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成为监管重点。

此外,在严监管的行业环境下,仅靠总部制度设计与文件要求难确以保保险公司末端执行有效性,尤其是分支机构多、业务广的险企,要让制度融入业务流程,提前防范风险。

当然,内部管控也需执行执行链条上各个环节的稳定透明

核心业务发展不均衡

经了解,在业务层面,阳光保险的这两大核心业务财险与寿险发展并不均衡。事实上,阳光保险的保费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于寿险业务,而财险业务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

财报显示,阳光保险2024年总保费收入1283.8亿元,同比增长8.0%,保险服务收入640.04亿元,同比增长6.9%,归母净利润54.49亿元,同比大增45.77%。然而,看似光鲜的数据背后隐藏着不少问题。

具体来看,阳光人寿业绩表现突出,2024年总保费收入804.5亿元,同比增长7.8%;净利润57.1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8.2%。与之相比的是,阳光财险则面临“增收不增利”的难题。2024年总保费收入478.2亿元,同比增长8.1%,但净利润同比下滑37.2%,降至6.14亿元。

因何阳光财险的业绩表现不佳。一方面,受极端自然天气和非车险偶发大案影响,以及雇主责任险部分板块赔付支出增加;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获客成本及各项费用支出持续攀升,不断侵蚀利润空间。

数据显示,2024年,阳光财险原保险保费收入482.43亿元,同比增长6.1%,然而承保综合成本率99.7%,较上年增高一个百分点。不难看出,成本上升几乎将利润空间蚕食殆尽。

好在投资收益的出色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阳光保险主业发展疲软的问题。数据显示,阳光保险2024年投资收益为131.3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5.6%,主要源于资本利得、利息和股息收入的增长



进入2025年一季度,情况发生了反转,出现了“财险向好、寿险承压”的情况。

阳光财险表现确实好转了。一季度营业收入124.02亿元,同比增长3.08%;净利润为3.5亿元,同比激增133.33%。反之,阳光人寿出现下行,一季度营业收入为90.34亿元,同比增长6.63%,但净利润仅为14.3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1.62%。

经了解,造成阳光人寿业绩不佳的原因包括:银保渠道是其重要销售渠道,受“报行合一”政策影响,佣金空间被大幅压缩,导致销售人员积极性受挫,表现为产品销售动力减弱。

同时,寿险产品结构过度依赖传统渠道,在行业加速转型的大背景下,转型步伐滞后,难以适应市场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业绩下滑。

此外,公司一季度投资收益率仅为0.86%,低迷的投资回报拖累了公司利润增长。

阳光保险的业务结构失衡问题正成为其发展的一大隐忧。

治理问题有待改善

通常情况下,如果一家公司管理层频繁变动,往往会出现内部沟通受阻、决策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团队士气与工作效率,对公司运营产生不利影响。

2025年3月26日,阳光保险发布公告称,公司执行董事兼副董事长赵宗仁、执行董事王永文因年龄原因辞任,二人均为公司创始核心成员。此次变动意味着创业管理层逐步退出。



并且,阳光保险核心高管团队还存在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现任董事长张维功(62岁)、总经理李科(61岁)均超过60 岁,管理稳定性同样面临着考验。

此外,阳光财险总精算师还出现频繁更迭的情况。保险行业精算师的经验与专业知识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严重的情况或导致公司精算工作断层,影响产品定价策略与风险管理措施,

2025年开年,总精算师朱仁栋离职。集团紧急抽调精算部协理刘博临时接棒,其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本硕学历、中国精算师资格,曾在安盟财险担任总精算师。然而,仅四个月后,刘博便卸任了。

继任者为拥有英国精算师资格的冯雪隐,其曾在美亚保险(AIG)中国、平安财险等头部机构工作。然而,其拟任仅两个月,就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名单中消失了。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阳光保险需要在治理结构方面进行反思和调整,保障管理层稳定连续。通过完善治理机制,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实现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与决策效率。

阳光保险在积极推进“科技阳光”战略。其在2024年财报中表示,持续推进“科技阳光”战略落地,聚焦数字化转型与智能技术应用以赋能销售队伍,但其科技赋能尚未完全转化为实质生产力。

以阳光保险精英队伍为例,2024年人均产能为6.4万元。而同期平安人寿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为10.13万元。若科技投入未提升效率,则容易增加成本负担、削弱盈利能力。

客观上讲,保险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发展。

监管政策密集调整导致保险公司业绩下滑,如2024年9月“报行合一”政策实施,银保渠道手续费率骤降,中小险企银保渠道几乎停滞;预定利率下调政策落地后,产品吸引力下降。同时,经济低迷也使居民风险偏好下降,缩减保险预算,更倾向短期理财产品或延迟投保。

阳光保险正处于处转型期,未来将如何打破成长困境、化解“成长烦恼”,补齐风控短板、平衡发展质量备。也成为后续观察阳光保险发展的关键要点。

巨潮WAVE

2025-08-17

巨潮WAVE

2025-08-17

巨潮WAVE

2025-08-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