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钉钉和飞书,都在渴望“无招”胜有招

来源:互联网江湖

2025-07-19 17:17:08

(原标题:钉钉和飞书,都在渴望“无招”胜有招)

$阿里巴巴(NYSE|BABA)$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在创始人陈航(花名:无招)回归一百天后,钉钉终于对外打出了一张“反击牌”。

最近,钉钉全新发布了AI表格产品,一大亮点是“表格即文档”功能,将文档融入数据表,从而打造出企业专属的知识库。

这个创新表现,让人眼前一亮。

不过很快,无招就切身感受到了来自飞书们的连环攻势。

紧跟着,飞书就发布了带有AI功能的多维表格,同时还公开了智能会议助手、飞书Aily等产品创新。

并且,飞书还宣布多维表格将接入企业微信和钉钉。其首席商业官林婵更是公开喊话:“企业微信的流程都已经走完了,钉钉你们要抓紧啊。”

再然后,在晚点与飞书CEO谢欣的对话中,谢欣补上了最后一击:飞书在多维表格这个产品上,比钉钉领先“肯定超过12个月”……

飞书一整套组合拳打下来,直接就让无招回归钉钉后的第一战,在气势上黯淡了许多。

但好在,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无论飞书,还是钉钉,又或者是AI表格等功能,未来都还要看市场用户们的体验和反馈,这才是评判输赢的唯一标准。

只不过就算如此,作为成立更早、规模更大的钉钉也不该这般被动吧?

无招想把钉钉,钉在哪里?

对于钉钉和飞书们上新的AI表格,在亲身体验了一番后发现:

双方都有创新,但就是整体似乎还没有颠覆多维表格的使用体验,AI含量也不够多。

比如说钉钉创新的“表格即文档”功能,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市面上的多维表格类产品基本都实现了AI字段功能。而且在去年,钉钉发布的超级工单助理功能,也是将多维表格与AI能力打通,支持用户通过自然语言生成工单,并写入多维表格。

“两次创新逻辑,基本都有迹可循,无非就是谁先做,谁后做的区别”。

事实也确实如此,从低代码平台到多维表格等产品,钉钉与飞书们已经隐约进入了“功能趋同”的阶段。两者或有差异,但却很难直接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手。

可是如果抛开产品力,来看其他,和飞书们相比,现在的钉钉似乎要更让人担忧和迷茫。

主要有三点:一是战略清晰度,或者说“产品该为谁服务”的问题。

对飞书们而言,这个很容易回答。比如飞书的核心客户主要是大型科创企业、高端行业标杆企业们,核心价值是深度协作与多维表格等AI工具集成,可以满足差异化需求,所以对应的客单价也相对较高。

但对钉钉来说,这个问题随着无招的回归,反而有点说不准了。

毕竟,从钉钉创立之初,无招就坚定地偏向于为中小企业服务,走得是极简的产品工具思维,这也使得后来钉钉要在阿里的主导下,融入阿里云,转战大企业客户后,两者出现了服务理念上的根本性冲突,无招便主动选择了出走创业。

这一点,在2023年阿里启动1+6+n分拆,钉钉正式独立后,得到了充分验证。

当时,外界都在猜测无招会不会顺势回归?但随后,陈航站出来对回归阿里说了“不”,表示“钉钉的使命一直是为中小企业而生的,在战略方向上我和集团有些不一致。但钉钉始终是集团的,以集团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

很明显,无招是存在很强执念的

这也就意味着,过去叶军(花名:不穷)为了迎合集团“云钉一体”化战略,适应大中型客户服务需求,而对钉钉进行的各种PaaS平台化改造、商业化指标等等,可能都不太符合现在无招所坚持的服务理念。

那么未来,钉钉会不会掀起一场,从产品到战略方向上的大变革?而这种临场变动,在当前飞书、企微们步步紧逼的市场背景下,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第二点是团队管理的问题。

就像平静的水面,养不出优秀的水手那样。钉钉想要走出过去不穷带来的“从1到100的经营者”风格,成为从0到1的AI颠覆者,离不开新鲜血液的加入,也离不开组织管理的变阵。

这一点,从无招出任钉钉 CEO 的消息落地,到数天后,钉钉就传出要回归创业,并开始大力整顿考勤,抓工作纪律,要求产品不能YY,减少纯管理的岗位等一系列动作,足以窥见端倪……

但有意思的是,彼时,不穷作为钉钉二代掌舵人还没有正式离职。

这般“心急”,出发点肯定是为了钉钉好,但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说明,无招不只是对钉钉的服务理念不满,同时还可能对不穷的管理方式、团队组织,也有些不认同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随着最近不穷的正式离职,无招会不会开启一轮更大范围的组织架构调整?对应的内部动荡期、磨合期的不确定性,是不是也就更多了呢?

第三点是商业化,或者说可接受亏损程度的问题。

从飞书CEO谢欣的访谈来看,现在飞书“最关注的还是长期目标和天花板,而不是眼前是否亏损或者ROI高不高。我们的目标是让工作方式变得更先进,真正带来长期的大价值”。

一句话:飞书经得住长期亏损,短期商业化压力不大。

但这一点,对现在的钉钉和阿里来说恐怕不太理想。

一方面,如果无招上任后把钉钉的战略重心,放回到中小企业上,长期想象力确实会更大,但对应的商业化盈利也会更难。

毕竟,中小企业天然就存在着付费能力弱、且不稳定等诸多现实问题。

这实际上也是过去阿里推动云钉一体战略的核心原因,也是后来“不穷”不得不通过免费基础功能+增值服务构建护城河,实现对大中小企业客户全覆盖的应对之法。

事实上,在“不穷”叶军的管理模式下,天眼查APP显示:2025财年,钉钉的订阅收入超30亿元,商业化成绩也相当突出。


所以,如果追求商业化,现在钉钉和无招最好的打法,就是按照不穷铺好的路前行,向着不穷规划的2025年盈亏平衡目标前进。

可问题是,无招能说服坚持了那么久的自己吗?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现在吴泳铭能拉回无招,就说明阿里可能已经做好了,钉钉在AI toB方面的亏损。

但这个可接受的亏损范围和时间,会有多大多久呢?恐怕不太乐观。

毕竟,阿里的战略重心变化太快了。

2月份,阿里吴泳铭还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

这可能也是后来,阿里上“无招”而换“不穷”的直接原因。

但到下半年,阿里突然又宣布要砸钱500亿搞即时零售,并且从架势来看,未来似乎还要打持久战。

对于AI和即时零售大战的结局,现在谁也说不准,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些都是烧钱的生意,尤其是后者,还是阿里不能输的战争。

那么在阿里多线作战,持续投入且短时间内看不到更多回报的背景下,如果无招接手钉钉后还是持续地被动、连连亏损,届时,钉钉又会不会再次被调整,换“无招”而上“不穷”呢?

做AI时代的Office,飞书们已经慢了?

相比于正处在追赶期的钉钉来说,现在飞书显然拥有更多思考未来的时间。

在和晚点LatePost的对话中,当问到飞书的目标时,飞书CEO谢欣把矛头指向了“Office”,他肯定了Office构建起了整个现代办公的基本形态,也指出了这是一个几十年框架都并未变过的“老”产品。

言下之意,飞书和谢欣的长远目标,是想做AI时代的Office。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概念,所对标的产品边界和市场机遇也是有无限可能的。

但遗憾的是,现在无论是飞书,还是钉钉和企微们,离这一目标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比如在产品层面,飞书目前还没有考虑ToC,“我们支持个人客户,但这不是我们的重点”。

这很好理解,飞书们的底层逻辑就是组织协作,各种AI工具集成则是团队行动中的效率提升手段,所以在落地过程中,也必然会抛弃很多的“局外用户”。

但Office特点在于,即便你脱离了公司组织,但它依然可以是每个人必备的办公工具。

双方在产品出发点上,有着不小的差异……

除此之外,对于AI时代的office,飞书们是从协同办公的场景下切入的,但还有另外两批竞争者则是从不同方向打开的。

一是微软、金山等传统办公软件巨头。比如微软在2023年就已经发布了Copilot AI助手 ,又比如现在WPS推出的WPS AI助手,也内嵌有写作润色、图表插入等多种能力,强调从“效率工具”向“创作助手”的定位转变。

二是ChatGPT、昆仑万维天工等大模型厂商们。比如昆仑万维在今年5月份推出的天工超级智能体,则是集成了专业文档、表格、PPT等多个智能Agent,整体似乎是想要用对话来解决所有事情、用AI重新定义办公。

现如今,天工已经在应用商店打上了“全新智能办公office三件套”“一站式AI office专家”的标签……

如此来看,现在微软们手握用户习惯和生态优势,ChatGPT们则拥有AI算力资源优势,至于飞书们则有着明确的应用场景,三方目标一致,但又各有优势、互相竞争,这也就意味着在通往AI时代的office路上,整个办公市场势必都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碰撞博弈。

谁输谁赢,犹未可知。

不过从WPS和天工们殊途同归的AI功能创新来看,这也给了现在飞书、钉钉们一个现实提醒:

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管理平台,本质上不应该是“工具化”的,而应该是“能力化”的。

什么是工具化的平台?

比如,文档协同功能加了大模型工具,线上会议加了大模型转译、记录,数据分析功能加了一键生成表格、画板,这些技术能力固然好,但他不是核心竞争能力,也不能支撑溢价。

说白了,即便是加上先进的大模型,也不能让客户有一个稳定持续购买的理由,因为工具是可以被替代的。

什么是“能力化”的平台?

比如像SAP、Salesforce这样能够深入企业业务端、管理端,本质上已经内化为了企业自身的一种能力。

实际上对企业来说,最理想中的企业管理软件,并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大模型,反倒应该是钉钉+飞书+企业微信的结合体。

毕竟对于企业客户而言,用一个平台既解决管理痛点,又解决效率问题,并且还能沉淀客户关系拉动增长,这自然是再好不过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钉钉、飞书能做到的是解决管理痛点和效率痛点,但接下来可能更多的要考虑怎么用好大模型技术,去帮助企业沉淀客户关系,让自家的产品成为一种“刚需”,这或许是未来商业化进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