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访网
2025-07-14 11:25:00
(原标题:不良率垫底A股上市银行:成都银行靠什么走出"九连降"曲线?)
来源|中访网
责编|刘佳怡
在银行业不良率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成都银行以连续九年的不良率下降曲线,勾勒出一幅区域银行的风险治理样本。从2016年2.21%的高位到2025年一季度0.66%的低位,这家城商行用十年时间完成1.55个百分点的降幅,在A股上市银行中持续保持不良率最低水平。其背后,既是战略调整的定力显现,也是科技赋能与区域红利的共振结果。
从风险泥潭到行业标杆的转身
时间回拨至2011年,成都银行曾深陷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漩涡。彼时其平台贷余额占比高达27.36%,信用贷款比例飙升至36.72%,更严峻的是70%的平台贷将在2012-2013年集中到期。这场流动性危机倒逼银行开启“刮骨疗毒”式改革:集中处置55套房产回笼资金,以7%的高利率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三年累计压缩平台贷近40亿元,信用贷款占比从36.72%骤降至13.74%。
这场转型并非一蹴而就,2015-2016年,成都银行不良率仍维持在2%以上,直到2017年才实现关键突破,从2.21%降至1.69%,自此踏上“九连降”征程。对比同期银行业数据,2017年正是城商行不良率集体攀升至1.52%的年份,成都银行的逆势下降显得尤为可贵。
如今,在银行业不良率分化加剧的格局中,成都银行的表现更显突出。2025年一季度,全国商业银行不良率微升至1.51%,城商行平均水平达1.79%,农商行更是高达2.86%。而成都银行0.66%的不良率不仅远低于行业均值,甚至优于国有大行1.22%、股份制银行1.23%的水平,成为中小银行风险管控的标杆。
三重合力构筑风险防线
成都银行的不良率持续走低,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战略定位、科技工具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这种“三驾马车”式的风险治理体系,为其资产质量筑牢了防线。
在区域布局上,成都银行精准锚定成渝经济圈的发展红利。这片GDP总量达9.69万亿元、增速5.7%的经济沃土,为其提供了高质量的资产底盘。通过对接机场、公路、轨道交通等基建项目,绘制16条制造业产业链图谱,覆盖超万户企业,形成“金融+产业+区域”的生态闭环。这种深度绑定区域核心产业的策略,既规避了同质化竞争,又确保了信贷资产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
科技赋能则为风险管控装上“智慧大脑”。成都银行搭建的数字化风控中台整合了风险数据集市、内部评级、统一授信等七大模块,生成近2500个风险标签和500条预警规则,实现从贷前筛查到贷后监控的全流程覆盖。借助移动展业工具和OCR定位技术,月均处理20万次交易的同时,从源头降低操作风险,这种科技投入使得风险识别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数倍。
精细化信贷政策构成了风险管控的“导航系统”。面对不同时期的风险点,成都银行展现出灵活调整的智慧:针对2019年个人消费贷20.05%的高不良率,通过收紧投放与结构调整,在余额增长120%的情况下实现不良率显著下降;对于前十大客户38.31%的贷款集中度,通过分散至基建(46.93%)、公用事业(14.6%)等低波动行业,平衡集中度风险。479.28%的拨备覆盖率,则为潜在风险预留了4.79倍的缓冲空间,形成稳健的风险抵御能力。
中小银行的平衡之道
成都银行的实践,为中小银行破解“规模-质量-效益”的三角难题提供了启示。在银行业普遍追求规模扩张的时期,这家城商行选择深耕区域市场,将资源聚焦于成渝经济圈的优质资产,避免盲目跨区域扩张带来的风险敞口。
其风险管控的核心逻辑,在于构建了动态平衡的信贷生态。在对公业务上,从依赖地方融资平台转向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绿色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科技贷款增量连续四年居全省前列,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服务覆盖率近90%;在零售业务上,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风控精度,实现消费贷规模与质量的同步优化。这种结构调整既提升了资产收益,又降低了风险权重。
对比行业数据更能凸显这种平衡的价值。当2025年一季度农商行不良率仍高达2.86%,城商行平均1.79%的水平时,成都银行0.66%的不良率意味着其风险成本远低于同业,为利润增长腾出空间。这种“低不良-高拨备-稳收益”的良性循环,正是中小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7-17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7-17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7-17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7-17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7-17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07-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