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7-11 13:56:15
(原标题:倾听尼山2025 | 现代金融应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
2025年7月10日,在孔子故里——尼山,一场别开生面的金融文化论坛成功举行。这场论坛是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次举办的金融平行论坛,以“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为主题。
信用的金融释义有哪些?金融行业的“守正”与“创新”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现代金融如何取其精华?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的碰撞、金融伦理、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等相关话题,与会者展开了讨论。
金融的本质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他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唯有诚信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敬。《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也指出“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强调诚信是一个国家治理的根基,是老百姓为人处事的依据。管子亦云,“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将诚信视为凝聚人心的纽带。
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彭红枫表示,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与传统文化对诚信的重视高度契合。
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行长李峰认为,从金融的角度来看,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文明的基础。交换靠的是信用,没有货币的时候有信用,将来货币消亡的时候也有信用。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旺,国无信不强。建设金融强国,需要具备几个基本要素: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等,其中没有一条能离开信用。
李峰表示,信用建设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信用、司法信用、机构信用、法人信用、个人信用,特别是信用数据库的建设和信用评级评价体系的建设,这些需要政府的引导、金融机构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帮助。整个金融体系的重构升级,特别是金融强国的建设,在这几个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李峰表示,全社会应倡导诚实守信,同时也要坚决打击不守信的行为,例如信贷“黑灰产”、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金融系统要积极参与,在全社会营造信用文化和信用环境,这有助于金融文化的建设和金融强国的建设。
彭红枫表示,未来继续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可以从法治的刚性约束、制度的精准赋能和文化的柔性涵养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培育构建制度完备、技术先进、文化深厚的现代化诚信体系。
守正与创新
新华保险董事长杨玉成表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独特理念,产生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涌出了一大批生财有道、重义轻利的商业典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买卖不成仁义在”等谚语妇孺皆知。
杨玉成表示,尊重现代金融规律的同时,我们要深度汲取古代商业伦理中的人文主义养分,推动行业在经营观、义利观、风险观上形成约束,为解决现代金融过度逐利等现象贡献“良方”。
杨玉成以保险行业举例,保险“两器三网”(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助力筑牢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和灾害防护网)的功能定位,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传统思想理念深度契合。扶贫帮困、守望相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坚守,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是古人对大同世界的终极设想,历朝历代的义仓、社仓等慈善制度,在家庭养老和宗族互助之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守正的同时,也要创新。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表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守牢守正是根基,另外要实现技术赋能、模式创新,以及丰富和创新风险管控手段。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表示,现在,金融也在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越来越多,为绿色、科技、养老领域提供支持。金融不仅仅是商业,也嵌入了公共性的职能,这也是创新。
李峰提到,守正和创新始终是辩证的两方面。创新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从金融业自身来讲,守正也要尊重监管,坚守规则,尽量在规则的范围内去创新;另一方面,创新本身是对原有规则的挑战和突破,可能也走在一些规则的前面,也需要社会和监管的包容和宽容,同时要及时把金融创新活动纳入监管视野,进行观察和评估。
经济观察报
2025-07-11
经济观察报
2025-07-11
经济观察报
2025-07-11
经济观察报
2025-07-11
经济观察报
2025-07-11
经济观察报
2025-07-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