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基金报
媒体
2025-07-10 21:11:06
(原标题:重返3500点!最新解读来了)
【导读】基金公司解读A股市场投资机会
中国基金报记者 天心
重返3500点!
7月10日,A股市场迎来重要突破,上证指数站稳3500点整数关口,这也是去年“9·24”行情之后的首次正式突破。
受访基金公司普遍认为,短期来看,A股市场整体乐观格局有望延续,后续仍有赖于基本面和政策面形成合力,同时,结构性机会有望不断涌现,成长、防御及政策受益方向都有机会。
短期事件+长期逻辑共同催化
在基金公司看来,近期市场新高背后,既有肉眼可见的短期事件催化,也有被忽视的长期逻辑。
博时基金表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月CPI及PPI数据显示,当前通胀水平仍然较低,反映需求不足仍是核心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剔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处于近期较高水平,好于PPI,相应地,工业企业中下游盈利情况好于上游。此外,从行业数据看,酒类价格近期有企稳的态势,汽车行业价格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或已过去。
国泰基金认为,市场情绪趋好,可能和最新公告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有关。目前来看,无论是消费市场还是投资市场,肉眼可见的“人气”越来越旺。而人气的积聚,源于消费市场的持续回暖与投资环境的向好,是经济活力逐步释放的直观体现,也是市场信心不断充盈的体现。当前,市场在宏观经济稳步增长、政策持续托底的背景下,呈现出结构性上行趋势。随着AI、半导体、军工、新能源等产业亮点的涌现,资金尤其是机构资金和增量资金流入股市,为市场提供了强劲动能。
在平安基金看来,对于本轮市场上涨,市场倾向于从短期事件催化的角度“找原因”,其实更应该从中长期视角把握底层逻辑。随着宏观政策托底、产业亮点涌现、增量资金涌入,今年可能是市场风险偏好抬升、多头思维占优的一年。关税冲击后,国内经济呈现超预期韧性,花旗中国经济超预期指数显著攀升并持续高位运行,大幅高于历史均值水平。近期,涉及地产、消费、资本市场等领域的政策积极发力,持续提振市场风险偏好。
A股市场整体乐观格局有望延续
受访基金公司普遍认为,短期来看,A股市场整体乐观格局有望延续,后续仍有赖于基本面和政策面的合力。
国联基金认为,当前股市估值较去年低位已经有所修复,但依然相对便宜;资金始终宽松,加上对政策的期待,预计全A指数在热点带动下持续活跃。中期来看,在海外潜在冲击加剧的情况下,经济托底的意愿增强,配合宽松的流动性,市场热点和结构性机会将存在。指数在连续上涨之后,在半年报披露前后不排除有些波动,但幅度应该有限。
恒生前海基金认为,目前来看,大盘指数比市场预期要强,背后的原因在于中长期悲观预期出现改善,核心是对于新旧动能转换的信心不断增强。中长期来看,关税不确定性下降以及全球货币秩序重构,有助于提升中国权益资产估值,三季度关税政策明朗后有望推动权益资产震荡向上。
在博时基金看来,国内权益市场短期或仍震荡,7月关注国常会、政治局会议等重要会议,以及存量政策实施效果、增量政策出台落地情况。
长城基金建议,继续追踪后续价格信号情况,关注供给侧“反内卷”和需求侧“扩内需”的政策进展。
同泰基金认为,沪指成功收复3500点,传递出积极信号,但板块分化凸显当前仍是结构性行情。市场韧性源于政策托底与流动性支持,突破动能则需基本面修复的进一步验证。下半年行情的关键在于政策面与基本面能否形成合力。
结构性机会不断
科技等板块有望主导未来行情
展望后市,基金公司普遍认为,结构性机会有望不断涌现,科技等板块或主导未来行情。
平安基金认为,半年报披露期即将到来,市场预计军工、新能源等板块业绩表现良好,或将成为投资重点。尽管整体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但短期可能出现战术性调整,投资者可在调整中寻找低位绩优股机会。总体而言,市场在中长期内仍维持多头思维,结构性机会不断涌现,科技与资源品等板块有望主导未来行情。
恒生前海基金建议,关注部分政策催化下基本面存在积极变化预期的新方向。2025年或仍是以科技为主线的行情,伴随外部扰动的缓和,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将上移,建议持续关注科技、消费、高端制造、医药的产业趋势机会。
同泰基金建议关注三条主线:一是政策受益板块,包括光伏、稀土等供给侧优化行业,以及潜在的地产政策受益领域;二是成长修复机会,如半导体、AI算力、创新药等具备产业升级空间的赛道;三是防御配置价值,如银行等高股息板块。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行情中,大金融板块持续拉升,银行更是新高不断。
长城基金认为,银行股本轮上涨主因资金面推动,重点是险资等增量资金对于银行股的配置,长期看,在无风险利率下行的趋势下,银行板块仍然被认为是较为稳健选择。
华夏基金认为,银行板块本轮上涨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一是PB-ROE剪刀差的修复;二是低利率背景下,银行股的股息率高,叠加地产风险解除、盈利稳定性增强,正好契合了配置型资金的需要。
在华夏基金看来,低估的非银(含券商、保险、数字金融等)也有可能在三、四季度迎来估值修复启动的重要时间窗口。
编辑:黄梅
校对:乔伊
制作:小茉
审核:陈墨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中国基金报
2025-07-11
中国基金报
2025-07-10
中国基金报
2025-07-10
中国基金报
2025-07-10
中国基金报
2025-07-10
中国基金报
2025-07-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