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阿尔法工场
2025-07-09 08:03:35
(原标题:大厂管理,如何真正“去PPT”?)
作者 | 席凡君
来源 | 未知表演在不少大厂的管理群组里,PPT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关键词。
有的老板在群里怒批:“以后谁再拿十几页PPT来开会,我就让他自己讲三小时。”
有的高管开始推行“去PPT化汇报”,要求直接上“要点”“结论导向”,甚至鼓励用白板或文档随讲随写。
而与此同时,员工们在深夜加班赶制精美PPT、调图标、改字距、反复推敲一个转场动画,仍旧是日常。
PPT,这个原本是信息表达的工具,在大厂中却成为了组织张力的显影仪:既是工具,又是权力的隐喻;既被痛斥为形式主义的象征,又是“打动上层”的必备利器。
这种对PPT的“又爱又恨”,并非只是审美疲劳或者工具依赖问题,它背后有更深的组织心理、结构逻辑与权力符号。
PPT的爱:可视化语言在科层组织中的权力功能
PPT之所以在大厂文化中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可视化权力表达”的集大成者。
爱德华·塔夫特(Edward Tufte)对“信息图像的政治性”研究,视觉结构越完整、逻辑越强、布局越“高阶”,越能在观者心中激发“秩序感”与“专业感”的联想。这种被格式化包装的内容,在组织中比语言更具说服力。
这与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科层制理性”密切相关:在大型组织中,决策者往往并不直接掌握一线经验,而需要依赖“标准化信息输出”来完成判断。PPT就是这种输出的一种。
具体而言,大厂里对PPT的依赖,满足了三类需求:
“过稿”的安全性:视觉结构可以减少口头表达的失误风险,让中层更容易“顺利过关”;
“留档”的制度化:便于会议纪要、流程审批、考核溯源等组织“记忆”的运作;
“政治正确”的包装:图表+口号+金句=对上讨好、对下施压的万能符号。
从这个角度看,PPT不仅是信息工具,更是一种象征性的“管理仪式”。
PPT的恨:“内容比形式次要”的结构性扭曲
但正因为PPT被“权力符号化”,它也容易走向另一极端——即“形式压倒内容”。
这一现象可以用迈克尔·鲍曼(Michael Power)所提出的“审计社会”理论来理解。他指出,当组织中过度强调可量化、可视化的“评估机制”时,人们往往会为了表现出“有控制力”而制造形式上的合规与展示,而非追求真实有效的内容改进。
具体到大厂中,PPT常常异化为一种“权力舞台”:汇报重点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怎么包装”;答辩比讨论更重要,汇报比项目关键;成果不如图表,逻辑不如排版,亮点不如高管喜好。
这种扭曲让很多管理者开始反感PPT,认为它是“低效的象征”,于是提出“去PPT化”。
但问题在于,“取消PPT”本身若没有改变组织对可视化信息的权力需求,最终也会变成另一种形式主义。
“不许做PPT”的行政命令,为何成了新形式主义?
当管理层提出“以后不要再用PPT”的时候,初衷往往是好的:希望简洁直接、提升效率、减少员工负担。
但在大厂这样的结构中,这样的“好意”往往难以落实,甚至变成更强的行政压力。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指出:人在压力下会优先使用“系统一”的快速决策系统,依赖直觉与权威,而不是“系统二”的深度分析。
这也意味着,当组织中取消PPT而又不提供新的“表达结构”时,中层汇报者往往更焦虑,结果是:要点被硬塞进word文档,“没有PPT”的文档变得更难看懂;没有图表,就开始在语言上堆砌术语与漂亮话;没有视觉逻辑,反而更依赖领导的“感觉判断”,造成沟通误解。
最常见的情况是:上层提出“不要PPT”,但到现场又质问“为什么没有数据支撑”“你没有图?这怎么展示?”
于是,中层就陷入一种两难:做PPT是错,不做PPT也不对。这种状态,在组织行为学中被称为“模糊下的表演困境”。
PPT去留的本质是组织的“媚上惯性”
要理解这一悖论的根源,需要从组织传播的“符号依赖”机制谈起。
卡尔·韦克(Karl Weick)指出:组织本质上是“意义生成的系统”,其运作不是基于“真理”,而是基于“被共同接受的叙述结构”。而PPT,恰恰是这种叙述结构的可视化表达。
大厂里,PPT成为一种“低风险的表达形式”,使员工可以在不真正承担表达责任的前提下完成“交付”。而当领导提出“不要PPT”时,看似是鼓励“直说实话”,实则组织并没有提供真正安全的说真话空间,反而让员工更加依赖于“揣摩意图”的隐性权力技巧。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这种场景激发的是“向上认同倾向”(Upward Identification):即员工在表达中逐渐更重视“老板喜不喜欢”而不是“逻辑对不对”,从而陷入一种潜意识的“媚上表演”。
取消PPT,反而让“如何取悦上级”变得更加隐蔽、更不透明,并且最终演化为新的行政负担与表达焦虑。
PPT不是问题,组织语境才是
PPT不是毒药,也不是解药。
它只是一种工具——重要的是,这个组织如何使用工具,如何赋予工具以意义。
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有没有PPT,而是组织是否提供了一个“可以说真话”的制度环境;管理者是否真正容忍“内容上的分歧与挑战”;表达的重心,是聚焦于沟通,还是服务于表演;指令的逻辑,是解决问题,还是制造新的服从形式。
一句“不要再做PPT了”,也许是对抗形式主义的口号;但如果组织本身依然依赖于“形式传递忠诚”,那么一切形式都会变成新的负担。
形式的魔力,永远都不在PPT本身,而在组织结构的缝隙之间——在那种“既要做,又不能明说”的模糊期待里,PPT的灵魂才变成了一场持续上演的组织仪式。
#大厂 #短视频 #阿里 #字节跳动 #互联网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7-09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7-09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7-09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7-09
中访网
2025-07-09
格隆汇
2025-07-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