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证券报
媒体
2025-07-08 23:23:00
(原标题:财通资管林伟的消费“投资三问”解惑)
林伟,硕士。曾在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工作。2016年5月加入财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曾任大消费研究员,现任大消费主题基金经理。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找到厚厚的雪和长长的坡。”巴菲特用他60年投资生涯的经历告诉我们,“确定性”和“可持续性”正是消费行业在跌宕起伏的资本市场中屡次穿越周期的逻辑关键词。
放眼当前经济社会,消费似乎正被植入崭新的精神内核。不久前,Labubu的全球爆火引领新一轮消费热潮,相关概念股一飞冲天的同时也引发无数投资人对该领域的全新审视:“新消费”是否有着不一样的投资逻辑?消费板块能否如此前数十年一般继续穿越周期?普通大众又该如何把握其中的投资机会?
一问:新消费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产品就是新消费逻辑的核心,背后是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林伟看来,Labubu的爆火虽然有一定的偶发因素,但也显现出新消费时代的重要特征,即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因此,对于一家消费品公司来说,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首先是能否打造出精准契合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就拿当下年轻消费者选购保健品来说,包装设计的美感与宣传的胶原蛋白等成分已经超越维生素B/C这种基础功效,成为关键购买驱动力。”
近年来,包括潮玩、宠物经济、国潮美妆在内的新消费板块呈现出明显的逆周期特征。林伟观察发现,能够脱颖而出的公司往往具备“专注产品”的共性,通过持续创新和渠道迭代,慢慢发展成时代前沿的核心产品,得到市场充分甚至溢价的估值。“另一个关键点在于这些企业老板都有很强的企业家精神。就拿卫生用品行业来说,在走平很久后,今年还是有爆量的单品出来,就是因为这些企业家一直在琢磨,怎么样做出新东西。”林伟指出,虽然近两年流行的情绪消费、悦己消费(即年轻人的谷子经济、宠物经济)被普遍定义为“新消费”,但与食品饮料、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相比,其背后的产品逻辑和商业逻辑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所谓“新”,是因为原来市场的关注度较低。在新消费品牌此起彼伏的当下,他认为,边观察边思考不失为灵活的应对策略。
二问:消费板块能否继续穿越周期?
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上的天元宠物股价从最低的17.4元/股一路攀升至47.65元/股,涨幅最高达173.85%;港股市场上的泡泡玛特、蜜雪集团股价上半年涨幅也分别高达198.6%和96.18%。记者观察林伟管理产品的最新一季报持仓发现,前十大重仓股覆盖了两轮电动车、美容护理、宠物、零食等诸多新消费板块,且在今年一季度均表现不俗。
“宏观周期无疑是制约传统消费的最大因素,一年前很难想象消费股会有今天的估值。”林伟接受采访时表示,经济L形走势下,一些基于宏观叙事的商业模式见顶,导致传统消费板块估值低迷,大市值消费企业机会不多。但是对于几亿元变成十亿元、几十亿元的爆款单品来说仍有不错的机会,所以会出现传统消费横盘不动,而部分新产品驱动的公司迎来5—10倍涨幅的局面。他同时指出,新消费板块的估值能不能消化还要看企业个体业绩以及行业的经营趋势。
林伟认为,过去两年市场资金对消费板块的整体配置偏低,很大原因在于默认消费股就是白酒、家电的传统认知。由产品驱动的新消费板块的爆发成功扭转了大众偏见,使其成为经济转型期逆势突围的存在。“比如新零售渠道变革、零食量贩,以及潮玩、宠物、谷子经济等,目前来看应该都是可预见的趋势。又如美妆美护领域,中国消费者对化妆品和护肤品的使用比例提升应该也有很大空间。”
三问:如何把握消费股的投资机会?
了解到某品牌的电动两轮车在渠道中卖得特别好,就马上前去调研;发现麻酱毛肚有爆款潜质,就赶紧去体验;观察到宠物主粮每年有20%—30%的增长且还在加速后,就迅速入驻该赛道;看到街边开新店或者商场某店突现排队,就琢磨背后的逻辑……多看、多听、多学、多问,多体验,多思考,多跟行业专家、上市公司交流,“把研究的颗粒度做细”,是林伟当前捕捉新消费赛道机会的投资方法论。
“盯着最本质的东西,弱化大周期,观察产品、积极体验、思考产品。”通过将自己沉浸在消费行业各细分产业中进行长时间的学习,林伟对产业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会打造一个聚焦细分行业消费单品的组合,然后自下而上精选个股,进行分层均衡配置。其中,长期趋势的单品作为组合底仓、基本盘;同时找一些短期爆发力强,但持续性可能需要观察的品种作为观察盘;还需要再研究的品种则作为试盘,先试探性买入持有一段时间,同时保证一定的换手率。”
林伟发现,把研究的颗粒度做细后,对于趋势变化就有了自己的“敏锐度”。他指出,这两年潮玩、香氛,以及一些年轻人保健品的使用频率和单价都在上升,一些符号性饰品(比如黄金)和一些典型智能化产品(比如智能汽车、两轮电动车),通过升级提供情绪价值,也让消费者愿意主动买单,“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国内的美妆美护以及保健品,这些领域未来在港股、A股或都有机会”。
林伟表示,他的“打法”也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和迭代。“这个过程中,也离不开公司研究团队的贡献,很多单品机会的挖掘都是大家群策群力的结果。” 记者 赵琦薇
大众证券报
2025-07-09
大众证券报
2025-07-08
大众证券报
2025-07-08
大众证券报
2025-07-08
大众证券报
2025-07-08
大众证券报
2025-07-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