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

拆解G7上市发布会:何小鹏学雷军,小鹏“小米化”

来源:五星车评

2025-07-07 18:47:57

(原标题:拆解G7上市发布会:何小鹏学雷军,小鹏“小米化”)



当何小鹏在小鹏G7发布会上喊出"尽管来比"时,人们突然意识到,那个曾执着于技术极客路线的小鹏汽车,正在发生某种微妙的转变。

这场发布会像极了雷军的"Are you OK"现场,从产品对标到价格策略,从用户画像到生态构建,小鹏G7的每一个毛孔都透着"小米化"的气息。尤其是何小鹏在发布会上娴熟运用"雷氏比较法",在非核心配置上大做文章,在核心性能上通过技术细节强化优势,这种营销套路与雷军当年的"性价比"打法如出一辙。

01性价比突围:从技术极客到价格杀手

发布会最震撼的不是图灵芯片的2250TOPS算力,而是G7那19.58万元的起售价——这个价格比特斯拉Model Y低了6.8万元,甚至比预售价还狠砍了一刀。何小鹏站在台上,像极了当年雷军推出红米时的模样,用"价格屠夫"的姿态撕开中大型SUV市场的口子。



G7的配置单像一份精心设计的"性价比菜单":3颗图灵芯片、800V高压平台、5C超充电池、华为AR-HUD,这些原本属于40万级豪车的配置,被一股脑塞进25万级的车身里。但仔细推敲便会发现,这种堆料模式与小米手机的"硬件发烧"逻辑如出一辙——用参数表上的绝对优势掩盖实际体验的差异。

以算力为例,2250TOPS的数字确实惊人,但小鹏强调图灵芯片"一颗顶三颗"Orin-X,其核心在于专为AI大模型定制的DSA架构(特定领域架构),算力利用率达100%(通用芯片仅30%~40%),而非单纯的数值等效。就像小米曾用像素数定义拍照好坏却忽略算法优化,小鹏在算力宣传中虽强调架构优势,但未充分说明实际智驾场景的适配性——当特斯拉用144TOPS算力实现更流畅的FSD体验时,G7的2250TOPS究竟有多少能转化为日常行车的决策效率,仍是一个未知数。

何小鹏在发布会上将"雷氏比较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在非核心配置上放大优势,在核心性能上用技术参数强化领先,但对体验层面的差异保持模糊表述。

非核心配置的细节碾压:在介绍空间优势时,何小鹏特意展示G7拥有39处储物收纳空间,远超Model Y的24项,甚至连挂钩数量都被单独列举,强调"每一个物品都有安放之处"。这种"鸡蛋里挑骨头"式的对比,正是雷军当年在手机发布会常用的套路——通过无数小细节的堆砌,营造"全面超越"的认知错觉。

核心性能的参数突围:在AEB主动安全性能上,G7实测130km/h刹停速度刷新行业上限,何小鹏直接用"碾压Model Y"的表述强化优势,但在电池能耗这类不占绝对优势的指标上,却尽量模糊化处理。

G7的定价策略充满小米式的"性价比金字塔"逻辑:22.58万元的Ultra版顶配价格,给消费者制造"加一点钱买顶配"的心理暗示——就像小米手机用入门版吸引流量,用顶配版提升利润,G7的Max版(20.58万元)与Ultra版(22.58万元)差价2万元,却堆砌了图灵芯片、Nappa真皮等核心配置,诱导用户为"性价比"买单。

02生态模仿:从垂直整合到生态链扩张

除了产品策略,小鹏在生态构建上也处处透着"小米化"的影子。从发布会对"AI机器人、飞行汽车"的展望,到对"全场景智能出行"的描绘,何小鹏试图复制小米"手机×AIoT"的生态逻辑,打造属于小鹏的"汽车×AI生态"。

图灵芯片的发布是这场生态叙事的核心。何小鹏强调其"全球首颗同时应用在AI汽车、AI机器人、飞行汽车的芯片",这种跨平台通用性设计与小米澎湃芯片的"生态协同"理念如出一辙。但现实是,目前图灵芯片仅在G7 Ultra版实现车载应用,飞行汽车和机器人场景仍处于"预计2026年量产"的规划阶段。更关键的是,芯片自研是条烧钱的不归路:小鹏2024年研发投入超40亿,图灵芯片作为重点项目消耗大量资源,而小米有手机业务的海量出货量分摊成本,小鹏能否用G7的预期销量撑起芯片产能?当3颗图灵芯片仅搭载于顶配版G7(占比预计不足30%),这种"生态护城河"可能演变为"资金无底洞"。

发布会对未来场景的描绘充满小米式的"生态想象":"汽车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拥有思考与情感的伙伴""感知到宝宝睡觉时自动调节空调"。这些场景化叙事与小米"智能家居联动"如出一辙,用想象中的未来体验掩盖当下技术的不足。事实上,G7搭载的VLM大模型虽支持多语言对话和主动服务,但从发布会演示看,其语义理解精度和场景覆盖度仍与特斯拉FSD存在差距——就像小米AIoT依赖第三方开发者,小鹏"汽车×AI生态"也面临应用场景匮乏的困境,目前"宝宝护航"模式仍停留在基础温控层面,距离"情感伙伴"尚有很长距离。

发布会特别强调"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量突破18701台,同比增长217%,在10国获新势力第一",这种全球化叙事与小米"出海"策略相似,用海外增长掩盖国内竞争压力。但细节值得推敲:小鹏海外市场涵盖挪威、丹麦等欧洲发达国家(新能源渗透率超90%)和东南亚,其中挪威等国市场虽渗透率高,但整体规模较小,且竞争格局尚未白热化。就像小米在印度的成功难以复制到欧美,当特斯拉、大众加速布局新能源,小鹏在海外市场的增长能否持续,仍是未知数。

03隐患迷雾:新造车的“小米化”陷阱

小鹏的"小米化"转型,本质是新造车势力在存量竞争时代的生存策略。但汽车与手机的制造业逻辑差异,可能让这种策略陷入陷阱。



手机供应链高度标准化,适合"性价比"模式下的快速迭代;而汽车供应链复杂程度远超想象,尤其是三电系统和智能驾驶核心部件,需要长期技术积累。以G7的800V高压平台为例,尽管宣称"10分钟补能436km",但实际体验受充电桩兼容性、电池衰减等因素制约——这种"参数与体验"的差距,在汽车行业比手机行业更为明显。当G7用"堆料"模式压缩成本时,可能牺牲零部件的长期可靠性,这也是小米手机"发烧"模式在汽车行业难以复制的核心原因。

小米"性价比"的成功,源于手机行业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但汽车行业,尤其是智能驾驶领域,需要海量数据积累。小鹏虽在算力参数上超越特斯拉(2250TOPS vs 144TOPS),但特斯拉FSD经过数千万英里路测数据训练,算法迭代速度远超对手;而小鹏的VLA-OL模型虽宣称"持续强化学习",但公开数据显示其路测里程不足特斯拉的1/10,这种"参数领先"与"数据滞后"的矛盾,可能导致G7在复杂路况下的智驾体验不及预期。

小米"性价比"标签使其高端化步履维艰,小鹏若一味追求性价比,也面临品牌贬值风险。发布会强调G7"将40万级配置带入25万级市场",这种"降维打击"虽能快速吸引流量,却在无形中消解"高端科技"人设——当G7与Model Y、小米YU7同台竞争,消费者很难将其与“高端智能电动车”画等号。就像小米14冲击高端市场受阻,小鹏G7的"小米化"策略可能让其陷入"中低端陷阱",后续若推出30万级以上车型,用户认知转变将面临挑战。

小鹏的"小米化"转型,是新造车在存量竞争时代的缩影。在技术理想与市场现实间,每个企业都在走钢丝。而G7的市场表现,将成为检验这种平衡术的首个试金石——只是当消费者看透"参数游戏"和"场景想象",最终留下的,究竟是为性价比买单的用户,还是为技术信仰买单的拥趸?时间会给出答案。

fund

询价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7

询价信息已提交

确定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