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轩新闻
2025-07-02 23:32:33
(原标题:孙宏斌的“曙光宣言”:融创中国真的走出至暗时刻了吗?)
孙宏斌突然现身股东会,他说:“融创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6月30日,融创中国(01918.HK)董事会主席孙宏斌现身股东会现场。
这是孙宏斌自融创出险后,第一次亲自到场参会,之前两年,他都只在线上“露面”。1.05万亿元的负债,如一座大山压得他和融创喘不过气。
现场,孙宏斌表现得信心满满,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憔悴与疲惫。
历经三年化债,融创得以获得喘息的机会,然而我们仍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家负债规模仍近3000亿、销售额尚未恢复至半山腰的房企来说,宣布“胜利”为时尚早。
债务重组:一场“止血”而非“治愈”的手术
2022年5月,融创因美元债利息违约首次公开“暴雷”。2024年11月启动境内债二次重组,2025年4月,融创102亿美元债务通过“展期+债转股”的组合拳,将偿债压力平滑至2027年之后。
解析方案可知,融创“全额债转股”方案的本质是以股权换取偿债时间,短期内可显著压降账面负债并节省利息支出,但长期能否成功高度取决于三大前提:股价必须回升至转股价上方(需基本面实质性改善)、销售端必须快速回暖(行业周期反转)、债权人必须愿意长期持股(需流动性与治理风险可控)。
当前股价严重倒挂、行业销售持续低迷、清盘呈请仍未解除,多重风险叠加下公司仍可能因经营现金流断裂或股价持续承压而触发“二次暴雷”。
销售回暖:“头重脚轻”的脆弱复苏
融创披露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全年营业收入740.2亿元,同比-52%;毛利28.9亿元,实现“由亏转盈”;归母净亏损257.0亿元,较2023年79.7亿元亏损明显扩大,但剔除2023年境外债务重组收益后,2024年实际亏损较2023年有所收窄。这些数据在行业寒冬中已属难得。
但拆解结构可见,上海外滩壹号院等高端项目贡献了超40%业绩,而占土储37%的三四线项目去化依旧艰难。
这种“头重脚轻”的销售结构,暴露了融创在行业分化下的尴尬处境——当绿城、华润凭借产品力在核心城市收割溢价时,融创不得不对部分滞销项目降价8%-10%,这直接拖累其毛利率降至11.2%,仅为行业龙头的一半。
“517”新政后,融创北京某项目单周到访量激增200%,但成交转化率仅15%,远低于2021年水平。
这是当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残酷现实:当前的市场回暖更多是积压需求的短期释放,而非购买力的实质性修复。
当政策效应衰减后,那些地价成本高、产品同质化的项目,或将再次陷入滞销泥潭。
战略困局:规模与利润的撕裂
孙宏斌曾以“要么死,要么大”的豪赌式扩张将融创推进行业TOP3,但如今这种模式正遭遇根本性挑战。
在杭州2023年土拍中,当滨江地产以精准测算将利润率锁定在8%时,融创却因历史高地价被迫放弃补仓。
过去依靠高周转、高杠杆冲规模的企业,反而因历史包袱更难轻装上阵,逐步边缘。
尽管代建、商业运营等新业务被寄予厚望,但融创2023年代建业务收入不足5亿元,与其万亿级土储相比杯水车薪。
更棘手的是,文旅板块的持续失血,2023年经营亏损23亿元,正在消耗宝贵的现金流。
孙宏斌在会上表示,公司过去经历过很多困难和风险,不管是再好的行业,杠杆高风险就会很大,所以降杠杆是必须的。融创不会再去那么多的城市,未来要把力量都集中在核心一、二线城市。
真正的考验:信用重建
比起财务报表的修复,资本市场信心的重塑才是更大的挑战。
尽管标普将融创评级从“选择性违约”上调至“B-”,但境内中票发行至今未能重启。
某债券基金经理的吐槽颇具代表性:“我们宁愿要毛利率15%的万科债券,也不要11%的融创——前者至少能看懂现金流从哪里来。”
这种信用歧视的打破,不仅需要销售额的持续回暖,更需要经营模式的彻底重构。
孙宏斌有理由乐观——相比恒大、碧桂园等深陷清盘危机的同行,融创至少保住了生存权。
融创真正的“至暗时刻”,或许不是已经过去的债务危机,而是如何摆脱路径依赖的认知革命。
当孙宏斌不再说“我们要做第一”,而是开始说“我们要活得好”时,才是这家公司真正穿越周期的信号。
财经报道网
2025-07-03
乐居财经
2025-07-03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03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03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03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7-0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