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证券
2025-06-30 18:05:00
(原标题:年中盘点 | 爆买!南向资金年内猛扫港股近7260亿港元,下半年机构睇好这些板块)
编者按:恒指年内涨20%领跑全球,南向资金狂买港股近7260亿港元,热捧阿里超1655亿港元;业内人士指出,今年内资在买入策略上,更倾向于“哑铃型”配置>>
华盛资讯6月30日消息,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表现可谓全球领先,尽管4月受海外因素影响,港股出现明显回调,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恒生科技指数就已经收复了失地。截至6月30日收盘,恒生指数年内累涨20%,恒生科技指数年内累涨18.68%。
港股表现亮眼的背后,不得不提一个不容忽视的推手——南向资金。
自2021年喊出“跨过香江,夺取定价权”以来,内资就从未停止过关于“定价权”的争夺。尤其是伴随着美联储在2022开启新一轮的加息周期之后,外资开始逐步撤离并转战美股让南向资金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买入港股稀缺资产。在市场大幅调整的三年中,南向资金成为了最坚定的买入者。
据中信证券数据显示,南向成交额占比已经由2021年的不足15%提升至27.5%;同时南向资金持股市值占相关标的的自由流通市值比例也从2019年底的不足8%上升至23.6%。
南向资金本轮净流入港股市场始于2024年10月,并在今年春节后开始加速,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的现象。数据显示,截至6月27日,本月南向资金合计成交净买入750.31亿港元,年内净流入港股市场金额7259.73亿港元,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也已超过2022年、2023年的全年净买入额,同时接近2024年全年净流入金额的8078.69亿港元。
南向资金年内重点交易哪些个股?
业内人士看来,南向资金此番涌入扫货,出现了不少新特点。特别是在买入策略上,相比2024年,2025年港股行情更加百花齐放。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南向资金布局更为理性,科技巨头、高股息、新消费、创新药等板块多策略布局。
具体来看,南向资金年内显著加仓可选消费、金融、信息技术、医疗保健、通讯服务等行业,工业、公用事业、能源、日常消费、房地产等板块同获资金青睐。
个股方面,截至6月27日,阿里巴巴-W获南向资金爆买1655.86亿港元,稳坐年内加仓榜榜首,净买入额远超TOP2-TOP10加仓总和。
此外,南向资金增持建设银行328.55亿港元,抢筹中国移动320.09亿港元,加码腾讯控股313.8亿港元;中芯国际、工商银行、美团-W、快手等皆获不同程度加仓。
加仓TOP10 | 净买入(港元) | 年内涨幅 | 加仓TOP10 | 净买入(港元) | 年内涨幅 |
阿里巴巴-W | 1655.86亿 | 36.48% | 工商银行 | 119.13亿 | 23.05% |
建设银行 | 328.55亿 | 31.02% | 美团-W | 93.45亿 | -17.40% |
中国移动 | 320.09亿 | 17.53% | 快手-W | 81.25亿 | 53.08% |
腾讯控股 | 313.80亿 | 21.94% | 中国平安 | 59.98亿 | 12.56% |
中芯国际 | 275.43亿 | 40.57% | 理想汽车-W | 48.26亿 | 13.89% |
行情截至:2025.6.30 |
净卖出方面,中国海洋石油年内遭南向资金沽出30.41亿港元,抛售汇丰控股27.73亿港元,甩卖香港交易所20.89亿港元;中国宏桥、中国石油股份、中国电信等也遭不同程度净卖出。
减持TOP10 | 净卖出(港元) | 年内涨幅 | 减持TOP10 | 净卖出(港元) | 年内涨幅 |
中国海洋石油 | 30.41亿 | -4.01% | 中国电信 | 3.68亿 | 17.01% |
汇丰控股 | 27.73亿 | 31.46% | 中金公司 | 3.65亿 | 38.07% |
香港交易所 | 20.89亿 | 44.46% | 百济神州 | 2.55亿 | 35.35% |
中国宏桥 | 9.25亿 | 67.41% | 新华保险 | 2.39亿 | 81.14% |
中国石油股份 | 3.73亿 | 15.64% | 申洲国际 | 2.22亿 | -8.10% |
行情截至:2025.6.30 |
机构看好港股下半年走势,科技与新消费成投资焦点
在多数机构人士看来,港股市场将持续走强,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华泰证券表示,对港股下半年保持乐观,企业盈利的U形修复是主要驱动力。随着港股更多核心标的上市,市场扩容,基金也需要进一步加大港股配置。若三季度出现波动,将是增配港股的好时机。重点推荐三条主线:一是科技主线,中国科技股相对美股有空间;二是消费主线,新消费火热,传统消费受益于地产周期改善有望回暖;三是大金融主线。从中长期看,该行认为,港股市场扩容意味着资金有增配需求,推荐关注两个趋势变化,一是成长性改善对应的科技板块。全球资金对美科技押注更多,但对中国依然低配。二是流动性改善下AH溢价有望收窄,行业头部稀缺标的、大市值以及互联互通活跃标的值得关注。
中金公司认为,过剩流动性的“资金盛”与有限回报的“资产荒”,必然导致整体指数难有趋势性机会而区间震荡,结构性行情大行其道,主要体现为,能够提供稳定回报和保值的存款、国债、黄金与分红,不断受投资者追捧,即便存款利率、国债利率、分红收益率等固定回报率越来越低;能够提供成长性回报的科技成长与新消费则估值越来越贵,股本回报也不断降低;其他没有回报甚至还在收缩的资产则缺乏关注,如顺周期、资源品与地产等。
张忆东建议关注科技和新消费方向。同时,黄金和军工板块是全球秩序重构时代的战略性资产,值得关注。此外,新股和次新股的机会也值得关注,新兴成长的科技公司、新消费品牌及先进制造企业赴港上市潮正持续升温。
国泰海通表示,港股市场中具有稀缺性的资产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红利等方面。展望下半年,基本面的修复和资金面的改善有望推动港股市场继续向上,其中科技板块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
智通财经
2025-07-01
智通财经
2025-07-01
智通财经
2025-07-01
智通财经
2025-07-01
智通财经
2025-07-01
证券时报网
2025-06-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