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江湖
2025-05-15 21:57:43
(原标题:Vidda败诉背后:高玉玲何不学学周云杰、董明珠?)
$海信视像(SH600060)$$海信家电(SZ000921)$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Vidda和小米四年嘴仗官司有了结果。
法院判决聚好看公司在“Vidda 官方微博”账号置顶位置,连续七日刊登声明消除对小米的影响,并且处以罚款50万元。
这个Vidda不是卖纸那个Vinda。
天眼查APP显示,被起诉的主体聚好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属于海信集团。Vidda是海信的子品牌。
从舆论场到对簿公堂,这局棋下了四年,终究还是小米法务部赢了。
海信这边,案子输了,面子丢了。虽然判决里的赔偿金额不多,但时隔四年,本就不光彩的事儿再被翻出来,Vidda公关部的脸面往哪搁?整个海信集团品牌的脸面往哪搁?
这事儿恐怕得掂量掂量。
碰瓷营销落幕,企业家IP正当时
海信集团子品牌四年前干的事儿今天又被挖出来,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炸裂,而是公关活儿干得实在是太糙了。
问一个公关从业者,他对这事儿很不解。
正常角度来看,这事儿就不该再火起来,品牌舆情监控怎么做的?自己舆情都整不明白,还怎么维护整个集团的品牌形象?怎么给业务部门赋能?
这些问题,可能都需要海信方面去再复盘。
要说最冤的,可能还得是业务部门,公关部整的“幺蛾子”,可能最终还是得业务上来背锅。
我自己买过海信的电视、空调。说实在话,如果不看重品牌,海信的产品还是很能打的,个人体验来看(电视、空调等产品),产品力吊打小米。
我也问了身边几个朋友,买家电为啥不买海信?得到的回答很一致:产品不错,但品牌有点,Old School。
通过品牌活泼度否定一个好产品,是很遗憾的。
品牌本来就做的尚待进一步完善,公关再这么一翻车,就算产品再不错,用户好感度也是会往下掉的。尤其是这几年,整个家电市场越来越卷。
这个时候,公关能力就显得更重要了。
往小了说,公关犯得任何错,可能都会被传导到业务端,最终承受代价的也许不是某个公关离职,而可能是产品终端销量的下滑。
往大了说,公关能力水平,可能进一步影响品牌集团整体的战略。
这几年,海信集团一直在落地高端化战略,当时之所以推出Vidda这个品牌,也是为了让海信专注于中高端市场。谁也没想到,几年之后.....
也是倒反天罡了。
说起被起诉这事儿,源头也是在于公关。2021年发的那条微博,不也是品牌公关为了蹭小米流量?只不过业务能力让人大跌眼镜。
而今天时代变了,公关工作更难做了,对海信而言,更重要的不是纠结于过去犯了什么错 而是怎么改进。
复盘过去海信的传播,似乎少有特别成功的,大部分还是花钱做传统营销,典型的比如世界杯营销。
世界杯营销有没有效果?
肯定有,但是费效比就没那么高了。
营销这块儿,费效比做得最好的是小米,你看雷军化身小米Su7金牌销售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虽然小米最近也是风波不断,舆论也是褒贬不一,但销量是实打实起来了,而且小米就此在汽车行业打出了立足之地。
格力其实也不差,卖家电的董大姐不仅忙着与雷军打赌,经常语不惊人死不休,恨不得焊死在热搜上了。
为啥?还不是因为有流量?而且这流量对产品、品牌有实实在在的价值。
企业落地战略,有时候还真的一把手亲自上阵。
实际上,做公关也好、品牌也罢,短视频逻辑已经不一样了,一来是传播信息,变成了传播情绪,二来,不是自下而上地做公关,而需要自上而下去做传播。
做公关、做品牌,看似是事儿的问题,本质上是情绪问题,是个人的问题, 是领导决策的问题。
去年11月,高玉玲接任海信家电董事长,如今已有半年,是不是考虑该换换传播策略?或者是不是该走到前台,打一打个人魅力牌?
事实表明,一号位走到前台是很有效的。
你看海尔的周云杰,以前也是相当低调,海尔产品品牌虽然都不差,但流量相比格力、小米还是差了点。
然后,海尔公关抓住了机会,借了一波雷军的流量,结果大家看到了,周云杰火了海尔也火了。
美的方洪波,则是有意无意的要做“意见领袖”,不断呼吁:“减少PPT、严禁代写材料,告别无效加班”,这波精准拿捏的打工人的情绪,也是在用情绪撬动流量。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件事儿:在舆论场上品牌能得分,大boss很关键。
于海信而言,真正难做的也是在这一点。短视频发展这么多年了,对雷军董明珠,网友们个个耳熟能详,可又有几个知道谁是海信的“话事人”?
我跟做家电媒体多年的伟哥聊,问到谁是海信掌门人,他还有迟疑一会儿才能想到,扪心自问,在整个科技圈,有几个人知道海信老板是谁?自己所处的圈层都没打破,怎么去做大品牌影响力?
企业家IP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些或许是需要海信深思的,需要公关部去反思的。
家电行业跟汽车行业很像,都是产能过剩,都是半道高端化,市场越来越卷,各家日子也都不好过。
大家都在拼命卷,而海信就像是一个旁观者,波澜不惊。
从品牌营销的维度看 ,今天的小米、格力甚至海尔,有点像是汽车行业里的新势力,朝气蓬勃,一路向上。
而海信,强在技术过硬,但品牌营销就像是丰田、本田,产品实力还在,但品牌活跃度并不算高涨。
我认为,今天的海信,其实缺一个走出舒适区的机会。一方面,品牌要走出舒适区,就要突破圈层,用好内容流量,提高ROI。
另一方面,老板自己也要走出舒适区。
这年头,大家都在卷老板,长城老总魏建军那么一个传统的企业家都能放下身段做直播,东哥更不用说了,送外卖,请兄弟们喝酒,外卖业务硬是闯出来了一片天。
其实,个人愚见,高玉玲倒不如学一学长城魏建军、学一学海尔周云杰。不要怕流量反噬,要勇敢地突破舒适圈。
毕竟,海信也需要有自己的“周云杰”。
高玉玲能否“对标”董明珠?
翻开高玉玲的履历,她也完全担得起这个重任。
时间上,07年一毕业就加入海信,在公司近20年的时间,企业经营的起起伏伏她都在,是扎扎实实的自己人,资历足够老。
从晋升的历程来看和董明珠很像,也是凭着自身的努力,从底层一步一步走上来的,能力足够强。
说到能力,“并购女王”的称号高玉玲也当之无愧,在海信集团收购欧洲Gorenje公司的时候,高玉玲担任财务组负责人,牵头推进项目进程。
在当时,以高玉玲为首的团队,打败了海尔、美菱,最后海信以约2.9亿欧元价格胜出。
高玉玲之后还亲自操刀了多项重大并购交易,为海信集团的国际化战略奠定了基础。2024年,海信家电海外业务收入为356.29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38.42%,较上年同期增长27.59%。
不仅如此,高玉玲还是个理财方面的高手。
仅在2022年至2024年,三年间海信家电的非经常损益金额为5.29亿元、4.82亿元、7.42亿元。仅2024年,非经常损益的金额占比就超过了当年归母净利润的20%。
所以,无论还是能力还是履历,此刻的高玉玲完全具备和老企业家们同场竞技的资格。
而且从市场表现来看,这支箭也不得不发。
目前来看,海信家电的国际化进程不错,海外市场的增速是十分喜人的。2024年,海信家电海外业务收入为356.29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38.42%,较上年同期增长27.59%。
但其海外市场的毛利率水平仅有11.38%,相比之下,国内业务的毛利率在30%+。也就是说这近四成的业务目前来说是不怎么赚钱的,海信家电的利润基本盘还在国内。
但此刻的国内市场内卷严重,从2024年营收负增长2%就能看出来,海信家电的品牌力确实不够,这还是在下半年国家大力补贴的条件下完成的。
在竞争对手上,品牌影响力更大,用创始人IP拉近和消费者距离的三巨头+小米,国内营收增速都是双位数,远超海信。
在存量市场,本就是个零和博弈的过程,丢掉的想要捡回来并不容易。
现在的情况是“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都齐活了,就看公关如何张弓搭箭唱好这台戏了。
十分期待看到高玉玲早日从幕后到“台前”的那天,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她都像那个人,市场也需要第二个董明珠的佳话。
一个铁娘子的家电圈,多少还是有点寂寞了,期待更多的企业家走到公众面前,靠企业家精神去拉动经济,让发展进入强复苏的轨道。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5-15
格隆汇
2025-05-15
财经九号
2025-05-15
格隆汇
2025-05-15
格隆汇
2025-05-15
格隆汇
2025-05-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