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蓝莓财经
2025-05-09 21:37:21
(原标题:零食界最强“卷王”递表港股,鸣鸣很忙的“护城河”有多深?)
近日,由“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合并而成的零售巨头鸣鸣很忙正式递交上市申请,这标志着量贩零食赛道从街头巷尾的“价格战”迈向资本化新阶段。作为中国最大的休闲食品饮料连锁零售商,鸣鸣很忙不仅以555亿元的GMV傲视群雄,更以其对下沉市场的精准洞察和供应链的极致优化,勾勒出一幅零售行业转型升级的宏大图景。
按2024年GMV计,鸣鸣很忙不仅是中国休闲食品饮料零售行业的冠军,更跻身全国食品饮料零售商第四位。鸣鸣很忙选择在2025年冲击港股,时机颇为微妙。
根据毕马威最新报告,2024年香港IPO市场集资额达829亿港元,同比增长78%,预计2025年将重返全球前五。在港股IPO市场逐渐回暖的当下,鸣鸣很忙的上市能否为消费零售板块注入新的活力?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又将如何重塑行业格局?
效率为王,鸣鸣很忙的供应链革命
鸣鸣很忙这家零售新贵的核心打法,不是简单地“卖得便宜”,而是通过对供应链深度再造、数字化精准赋能以及加盟生态协同进化,构建了一个“低成本、高周转、强复购”的商业闭环。
这样的模式,不仅让鸣鸣很忙在短短三年内实现GMV从零到555亿元的飞跃,更为零售行业提供了一个值得解构的样本:当效率成为竞争的终极武器,量贩零食的未来或许不再是价格战,而是体系化的运营博弈。
鸣鸣很忙的成功,始于对传统零售供应链的彻底颠覆。传统食品零售链条冗长,从工厂到消费者往往经历多级经销商,每一环节的加价都推高了终端价格。鸣鸣很忙则选择“另辟蹊径”,通过与源头厂商的直接合作,砍掉中间环节,实现成本的极致压缩。
根据招股书披露,其已与《2024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中近60%的厂商建立战略合作,涵盖薯片、糖果、饮料等核心品类,采购成本较传统渠道低约20%-30%。以一款畅销的50g装薯片为例,传统超市零售价约为3.5元,而鸣鸣很忙的售价仅2.2元,价格优势直接转化为消费者流量。
更值得注意的是,鸣鸣很忙并非简单地“压价”。其与厂商的合作模式强调长期共生,通过大数据预测需求、锁定产能,确保供应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2024年,其供应链覆盖了全国28个省份的3000余家工厂,单日订单处理能力突破500万单。这种“源头直连+动态调配”的模式,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还为高频上新提供了保障。每月百款新品的背后,是对消费趋势的精准洞察和供应链的快速响应。
如果说供应链直连是鸣鸣很忙的“硬件”优势,那么数字化则是其“软件”内核。2024年,鸣鸣很忙的交易单数高达16.2亿,活跃会员1.03亿,年复购率稳定在75%以上。
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一套高度智能化的运营体系。鸣鸣很忙的数字化平台整合了选品、库存、物流和消费者行为分析,形成了一个“需求预测—快速上新—即时配送”的闭环。
例如,通过对会员的消费数据分析,其选品团队能够精准捕捉区域性口味偏好。如四川门店主推麻辣零食,华东地区则偏向清淡果干。这种“千人千面”的选品逻辑,让每家门店的SKU虽多达1800款,却能保持低库存和高周转。
物流端的效率同样令人叹服。鸣鸣很忙在全国布局了36个仓配中心,覆盖300公里配送半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仅11.6天,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0天以上。2024年,其物流系统实现98%的订单在24小时内送达门店,部分核心城市甚至缩短至12小时。
相比之下,传统零售商的物流周期往往超过3天。这种“闪电配送”能力,不仅降低了库存积压风险,也为消费者创造了“随时买、即时得”的购物体验。
与传统零售品牌靠“收割加盟费”不同,鸣鸣很忙的收入99.5%来自商品销售,加盟费占比微乎其微。这种“重商品、轻费用”的模式,核心在于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总部与加盟商的利益绑定。
总部通过集中采购和数字化支持,压低商品成本并提供标准化运营工具;加盟商则专注于门店管理,享受低门槛和高回报的创业机会。据招股书,2024年鸣鸣很忙的加盟商数量增至7241家,单店平均年收入突破300万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更重要的是,鸣鸣很忙的加盟生态强调“共生共赢”。总部为加盟商提供从选址到陈列的全流程支持,甚至通过AI算法优化门店布局,确保每家店都位于人流密集的“黄金点位”。以湖南长沙的一家门店为例,其日均客流量超2000人,单店月销售额达30万元,净利润率接近10%。
这种高效率的运营模式,让加盟商无需为选品、物流或营销操心,真正实现了“拎包开店”。这种“总部赋能+加盟执行”的协同机制,不仅加速了鸣鸣很忙的全国布局,也为量贩零食行业的规模化扩张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鸣鸣很忙的供应链革命,实质上是对零售行业竞争规则的重写。传统零售依赖高毛利和品牌溢价,而鸣鸣很忙通过低价策略和高周转模式,实现了“以量取胜”。
“万店密码”是如何炼成的?
鸣鸣很忙的崛起,离不开其对县域市场的精准卡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县域零售总额达到12.8万亿元,同比增长9.2%,远超一二线城市的5.6%。这股消费升级的浪潮,为量贩零食品牌提供了广阔舞台。
鸣鸣很忙以“高覆盖、低成本”的门店策略,快速渗透县域经济的“毛细血管”。截至2024年底,其1.4万家门店中,58%分布于县城及乡镇,覆盖全国66%的县域市场(1224个县),形成了强大的区域密度优势。
其选址逻辑尤为精妙。鸣鸣很忙的门店多位于人流密集的街边商圈或社区核心地段,租金成本仅为商超的1/3,却能实现更高的客流转化。
这种“近场零售”模式,完美契合县域消费者对便捷性和性价比的追求。更重要的是,鸣鸣很忙通过低价基础品(如1元饮料、2元零食)作为引流抓手,搭配高频上新的特色产品,成功将“逛店”转化为日常消费习惯。2024年,县域会员贡献了65%的GMV,显示出下沉市场的惊人潜力。
县域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但对品质和新鲜感的期待正在快速提升。鸣鸣很忙以“低价引流+多样化供给”的组合拳,不仅填补了县域零售的空白,更通过高密度布局建立了先发壁垒,成功将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与传统零售的“货架经济”不同,鸣鸣很忙将门店打造为县域消费者的“社交场”和“体验站”,重新定义了量贩零食的消费场景。其门店设计注重沉浸感:明亮的灯光、宽敞的走道、精心设计的试吃区,以及节日主题的互动活动(如中秋月饼DIY、春节年货市集),让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感受到乐趣和归属感。
以湖南岳阳的一家创新概念店为例,其通过引入“零食盲盒”和“网红打卡墙”,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日均停留时长达15分钟,远超传统零售的8分钟。
这种体验经济的背后,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挖掘。鸣鸣很忙的门店SKU高达1800款,是同等规模商超的2.5倍,其中30%为区域定制化产品,如东北市场的辣味坚果、华南市场的果干饮品。这种“本地化+多样化”的选品策略,精准满足了县域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通过社交媒体放大体验效应。2024年,鸣鸣很忙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短视频曝光量突破18亿次,“鸣鸣很忙探店”成为县域年轻人的潮流标签。
通过将“买零食”转变为“逛生活”,鸣鸣很忙不仅提升了消费者黏性,还成功将线下流量转化为线上声量,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势能。然而,如何在快速扩张中保持体验的一致性,仍是其未来需要解决的难题。
鸣鸣很忙的护城河,不仅来自下沉市场的深耕,更得益于行业整合能力。2023年11月,“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的合并,成为量贩零食行业的一场里程碑式交易。这场并购并非简单的“1+1”,而是通过资源互补实现了“2>2”的协同效应。
零食很忙深耕华中市场,拥有成熟的供应链网络;赵一鸣则在华南地区占据渠道优势。合并后,鸣鸣很忙快速打通南北市场,供应链覆盖率从45%提升至78%,门店数量在一年内从8000家激增至1.4万家。
更重要的是,会员体系的整合进一步放大了规模效应。合并前,两品牌的会员重叠率仅为12%;合并后,统一的会员体系覆盖1.2亿用户,跨区域复购率提升至68%。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2024年中国量贩零食行业前五大品牌的市占率仅为6.8%,市场高度分散。鸣鸣很忙通过并购整合,迅速占据27%的市场份额,奠定了行业龙头的地位。
鸣鸣很忙的“下沉+整合”模式,为量贩零食行业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范式:效率与规模是穿越消费分层的核心武器。2024年中国量贩零食市场规模已达2100亿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3000亿元。面对这一蓝海,鸣鸣很忙通过县域深耕锁定流量入口,通过体验升级提升品牌黏性,通过行业整合构筑规模壁垒,成功将“低价零食”升级为“生活方式”。
高速扩张的十字路口,如何破解增长的“双刃剑”?
鸣鸣很忙以“万店帝国”的速度席卷量贩零食赛道,555亿元的GMV和1.4万家门店的规模令人侧目。然而,在这耀眼成绩单背后,高速扩张的隐忧正悄然浮现:加盟商的盈利焦虑、低毛利模式的盈利天花板,以及白热化的行业竞争,共同构成了其未来发展的“压力测试”。
鸣鸣很忙能否在高速奔跑中找到平衡,将决定其是成为零售业的“新王”,还是陷入增长的“陷阱”。
鸣鸣很忙的加盟模式是其快速扩张的“加速器”,但也埋下了内卷的种子。为抢占市场,其取消了传统的“区域保护”政策,允许同一区域密集开店。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4年报告,鸣鸣很忙的门店密度在部分县城已达每万人3.2家,远超行业平均的1.8家。这种高密度策略虽加速了市场渗透,却让加盟商的盈利空间承压。
为缓解矛盾,鸣鸣很忙推出了租金补贴和营销支持政策,但这些措施仅是“止痛药”,难以根治问题。加盟商需承担高昂的租金(平均占营收15%)、人工成本(占10%)和库存损耗,而2024年7.6%的毛利率和2.1%的净利率,已让单店盈利模型逼近“红线”。
更令人担忧的是,加盟商的忠诚度正面临考验。2024年第三季度,其加盟商流失率从2023年的3.2%升至5.1%,部分加盟商因盈利压力转向竞品品牌,如万辰集团旗下的“好想你”。当规模扩张优先于单店效益,短期胜利可能为长期隐患埋单。
鸣鸣很忙的“薄利多销”模式是其市场利器,但低毛利也成为盈利能力的“紧箍咒”。2024年,其毛利率仅为7.6%,净利率2.1%,远低于传统零食品牌如良品铺子(毛利率25.3%)和盐津铺子(毛利率22.8%)。其商品定价较商超低约25%,成本压缩空间已近极限。
更为严峻的是,SKU同质化问题削弱了差异化优势。据艾瑞咨询,2024年鸣鸣很忙的畅销SKU中,80%为行业通用产品,缺乏独家竞争力。
自有品牌被视为破局的关键。2025年2月,鸣鸣很忙推出“红标”和“金标”系列,计划到年底覆盖20%的SKU,目标毛利率提升至12%。然而,自有品牌的成功需要强大的品控和消费者认知。
参考全球零售巨头ALDI,其自有品牌占比达40%,但耗时10年才建立信任。鸣鸣很忙若不能快速打造差异化商品矩阵,恐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潭。
量贩零食赛道已从蓝海转为红海,竞争烈度空前。2024年,万辰集团旗下“好想你”门店增至1.38万家,与鸣鸣很忙的1.4万家仅差一步;区域品牌如“爱零食”“省钱超市”也在加速布局,量贩零食行业市场碎片化加剧了“价格战”风险。
更棘手的是,鸣鸣很忙向高线城市和北方市场的扩张面临新挑战。以北京市场为例,其2024年新增门店仅占全国的2%,远低于华中的45%,显示出区域渗透的瓶颈。
此外,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2024年,鸣鸣很忙因部分批次产品菌落超标被监管处罚3次,引发消费者投诉。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量贩零食行业的食品安全投诉同比增长18%。品控失守不仅威胁品牌声誉,更可能动摇其“高质价比”的核心承诺。
鸣鸣很忙的扩张奇迹,是中国下沉市场潜力的生动注脚,但高速增长的副作用正将其推向十字路口。加盟商的盈利焦虑、低毛利的盈利瓶颈、竞争与品控的双重压力,共同构成了其“成长的烦恼”。
若能跨越这些挑战,鸣鸣很忙或将重现蜜雪冰城的资本传奇,成为下沉市场的“零售图腾”。反之,若深陷内卷与价格战的泥沼,其“万店神话”恐成资本泡沫。站在IPO的门槛前,鸣鸣很忙的下一程,值得市场拭目以待。
WEMONEY研究室
2025-05-10
观点
2025-05-09
观点
2025-05-09
格隆汇
2025-05-09
乐居财经
2025-05-09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5-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