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加强债市建设!央行发布最新报告

来源:证券时报

媒体

2025-05-09 21:25:00

(原标题:加强债市建设!央行发布最新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5月9日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回顾了今年一季度货币信贷情况与政策操作,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明确下一阶段政策取向。

  
  
本次《报告》有多篇专栏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宏观政策思路的转变,明确指出提振消费是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对比中美日政府债务情况,中国政府债务扩张仍有可持续性;促进物价合理回升,需要推动经济供需平衡,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报告》还在专栏中指出要加强债券市场建设。

对于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弱,国别分化日趋明显。美关税政策推升全球衰退风险,发达经济体物价涨幅回落,但未来上涨压力依然存在。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预计,物价水平有望保持低位回升态势。随着扩大内需政策落地显效,市场需求加快释放,将更好支撑物价水平温和回升。

在下一阶段政策取向上,《报告》提出,积极落地5月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利率调控框架,持续强化利率政策的执行和监督,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一季度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明显

回顾一季度货币政策操作,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明显。《报告》显示,一季度央行继续坚持支持性的政策立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在复杂形势下保持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整体平稳。

今年一季度,多项政策操作进一步优化,比如调整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方式,用好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场指数基金,将支农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合并为支农支小再贷款等。市场人士表示,在各项货币政策支持下,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持续多年、多次降准降息的累积效应不断显现,社会融资环境总体处于较为宽松状态。

在5月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宣布了三大类十项举措的一揽子金融政策,包括降准、降息、创设并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出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工具等。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揽子政策出台实施非常及时,在遭受外部冲击的关键时点,稳住市场稳住预期,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积极作为,更好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有效支持经济合理运行。从近年央行实践看,央行政策出台后会及时传导至金融系统,政策效果显现是比较快的。

宏观政策思路转变 提振消费成关键点

去年10月,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发言时表示,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方向应从过去的更多偏向投资,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本次《报告》有多篇专栏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宏观政策思路的转变。

提振消费是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报告》在专栏中聚焦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体现了宏观政策更加注重促消费。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相比美日等国家还较低,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较大潜力。面对外需的不利冲击,有必要将促进消费内需置于更加优先的地位。

目前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体系已较为完善,金融机构围绕不同消费场景创新推出多元的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5月9日,央行宣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市场专家认为,此项政策从消费供给端发力,能够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未来与财政及其他行业政策配合,还可体现更多协同效应。

今年以来,我国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报告》在专栏中对比中美日政府债务情况,指出考虑到庞大的国有资产和较低的政府负债水平,中国政府债务扩张仍有可持续性。

业内专家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下阶段关键是要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更多向有消费效应的领域倾斜,加大养老、育幼、医疗等服务消费投资力度。同时要强化基础保障,加大对农村老年人口、低保人员等重点人群保障力度。

《报告》在专栏中还指出,促进物价合理回升,需要推动经济供需平衡,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业内专家认为,价格首先取决于商品供需关系,货币是次要因素。当前货币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速,但物价仍处低位。增加货币供给,供需关系没有改善,不能有效提高需求;如果是推动供给扩张,供过于求格局下物价低迷状况很难改变。价格调控思路上也要从以前的防“哄抬物价”转向防“低价倾销”。

加强债券市场建设

一段时间以来,国债收益率波动较大,也引起各方关注。本次《报告》在专栏中对债券市场利率风险和债券市场相应制度建设作了详细阐述。

业内专家指出,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走低,一定程度上与美关税政策影响有关,市场对未来不确定性表示担忧,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较高,但长期看我国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近期央行推出了三大类十项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有助于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定价效率、机构债券投资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力仍有待提升。央行将继续完善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和做市商考核,加强投资者利率风险管理,优化债券市场结构及制度安排,促进债券市场功能进一步增强,为利率市场化推进和货币政策调控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业内专家建议,在投资者结构上,目前大银行持有大量债券,但绝大部分是持有到期,用于交易的比例很低。未来要鼓励大银行开展更多债券交易业务,助力维护市场供求平衡,促进债券市场合理定价。

在交易品种上,从发达经济体实践看,对某一期限的债券交易也可以围绕一揽子债券进行,比如10年期国债交易时,剩余期限在10年左右的国债都可以交割,可以避免某几只债券交易特别活跃,而一些过去发行的老债券很少交易。未来这种交易模式是可以借鉴的。

在税收制度上,目前国债等政府债券利息收入免税,公募基金和理财资管产品交易价差又有税收减免优势,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对部分债种的短期交易意愿较强,这些都有完善空间。

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重要考量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提出,积极落地5月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利率调控框架,持续强化利率政策的执行和监督,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增强外汇市场韧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具体来说:

  
  
  

一是保持融资和货币总量合理增长。强化逆周期调节,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密切关注海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持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分析监测,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

  

二是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推动新设的政策工具尽快落地显效。用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三是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四是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深化对外货币合作,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

  

五是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责编:李丹

校对:彭其华

券商中国

2025-05-09

证券时报网

2025-05-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