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港股研究社
2025-05-09 20:50:37
(原标题:绿茶集团五战港股终上岸,餐饮资本化浪潮下又一“韧性样本”)
2025年,港股餐饮板块迎来久违的IPO盛宴。
继小菜园以105亿港元市值登陆港交所后,绿茶集团(06831.HK)于近日正式启动招股,计划募资超12亿港元,成为年内又一家成功上岸港股的餐饮企业。
图源来自招股书
在消费复苏与政策利好的双重催化下,餐饮行业正经历从“价格战泥潭”到“结构性增长”的转折,而绿茶集团能否凭借“质价比+连锁化+出海”三板斧突围,成为继九毛九、小菜园之后的新晋港股餐饮龙头?我们来一窥究竟。
从“网红餐厅”到“国民食堂”,绿茶集团的进化密码是什么?
提到杭帮菜,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的大概是传统名菜——西湖醋鱼。殊不知初代网红绿茶餐厅,其实也有着纯正的杭帮菜“血统”。
缘起于杭州的绿茶集团,于2008年在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开设了第一家绿茶餐厅。作为中国内地颇具知名度的休闲中式餐厅运营商,绿茶集团以亲民的价格、融合多元风味的菜品,搭配充满中国风的装饰风格,赢得消费者喜爱,并借此快速构建起覆盖全国的餐厅网络。
天眼查显示,截至目前,绿茶的餐厅网络包括489家餐厅,并覆盖中国内地21个省份、四个直辖市及两个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同时,灼识咨询报告显示,于2024年,在中国内地休闲中式餐厅品牌中,绿茶按餐厅数目计排名第三,按收入计排名第四。
拉长时间线看,绿茶集团的成长和崛起,本质是一场对中式餐饮价值链条的重构。其以人均50-60元的定价切入大众市场,通过“融合菜创新+高标准化运营”实现质价比突破。
招股书显示,2024年其客单价为56.2元,持续保持低位,而且其凭借招牌菜“面包诱惑”“绿茶烤鸡”等爆款组合,年菜品更新率超20%,2021年至2023年分别推出了178个、172个和168个新菜品,持续吸引消费者复购。
而核心数据的持续向好也印证其战略的有效性。
收入数据上,2022至2024年绿茶集团持续展现出强劲增长态势,分别实现收入23.75亿元、35.89亿元和38.38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约为18.73%,净利润分别为0.17亿元、2.96亿元和3.50亿元人民币。
运营效率也在同步优化。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今,绿茶集团超过95%的新店能在两个月内实现首次收支平衡,而且2023年新店平均现金回收期缩短至14.8个月。这也得益于其“小店模型”策略和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单店运营效率。
不仅如此,绿茶集团的质价比策略还与消费理性化趋势形成共振。虎嗅智库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平台全国餐饮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6.1%,而绿茶通过供应链集约化(中央厨房覆盖90%菜品)与数字化管理,在降价潮中维持净利率稳中有升。
整体来看,绿茶集团以杭帮菜为根基,通过“融合创新+极致效率”重构中式餐饮价值链条,在消费理性化浪潮中精准卡位大众市场。
连锁化+高质量扩张,千店野望背后的系统能力建设
从西湖畔的单店到489家门店的全国网络,其核心数据的持续增长——三年营收复合增速近19%、新店现金回收期压缩至14.8个月、供应链成本占比稳定在32%——印证了质价比战略的底层生命力。
这一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产品迭代力、成本控制力、运营标准化”三位一体能力的长期打磨。在此基础上,绿茶集团正将战略重心转向更大胆的连锁化扩张,而支撑其千店野望的,是一套经过验证的系统能力建设模型。
拓店模式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绿茶集团的拓店计划虽颇具侵略性,2024年新开设120家新餐厅,并计划于2025-2027年拟新增563家门店,目标直指千店规模。但这一野心并非盲目,而是建立在对连锁餐饮核心能力的系统性构建之上。
为应对低线城市租金与消费力差异,绿茶选择多模式迭代,以小店模式破解下沉难题,推出面积更小、SKU精简的“轻量化门店”,单店投资额相应降低。
而且,2021至2024年期间的新增门店中70%布局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策略正成为其增长新引擎。
此外,随着门店网络向更低线城市延伸,食材运输半径扩大可能推高运营成本,而绿茶餐厅采用了中央厨房模式,大部分菜为半成品预制菜,食材运送和制作效率明显提升。
而且,绿茶餐厅通过整合外部供应链,与190家第三方食材加工厂合作,加上数字化赋能,利用线上系统实现采购、库存、配送全链路可视化,损耗率进一步降低,同时也保准了菜品的标准化。
只是,对餐饮业来说,预制菜的占比也是影响上市的关键因素之一。无法在口味上形成鲜明特色也将对绿茶的长期增长带来制约。
整体来看,绿茶集团的扩张和下沉更像是一场对“规模陷阱”的破局实验。通过小店模型、供应链集约化、数字化运营构建的三角支撑体系来寻求突破。
这种“重效率轻面积、重协同轻资产”的模式,将连锁餐饮的规模经济效应发挥到新高度。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预制菜占比过高引发的口味同质化隐忧,以及低线城市消费波动性风险,仍需长期观察。
打破盈利争论,重新定义餐饮估值锚点
当规模扩张的齿轮加速运转,资本市场更迫切的问题是:如何衡量这类“高增长、重效率、轻体验”餐饮企业的真实价值?
这需要我们跳出传统指标框架,从盈利模式进化视角重新审视估值逻辑。
图源来自招股书
目前来看,尽管绿茶集团翻台率已经从2023年3.43次/日降至2024年的3.05次/日,但净利润却从2023年前三季度的2.58亿元提升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2.85亿元,这说明其盈利模式已从最初由“网红属性”赋予的“流量依赖”转向“效率驱动”。
与此同时,外卖收入占比由2023年的14.1%提升至18.8%,对应收入增长至5.20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对冲了堂食流量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翻台率下滑不能完全视为盈利能力的衰退,但面对持续加剧的同质化竞争,绿茶集团品牌老化的隐忧也在逐渐浮现。
小菜园凭借“一站式餐饮”模式一年拓店近200家,九毛九太二酸菜鱼客单价高出30%且IP属性更强。绿茶集团正在面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夹击。
而且,现阶段的餐饮赛道已从"颜值经济"转向产品与场景的深度融合。新兴品牌通过"精致性价比"和社交属性重构市场格局,而绿茶在综合能力上开始出现滞后,使得其在一、二线城市面临增长瓶颈。
未来三年超过80%的新店布局下沉市场,既契合"土味餐厅"崛起趋势,也考验着其平衡成本控制与品质保障的能力。
总体来看,绿茶集团的上市征程,恰似餐饮行业结构性变革的镜像。当政策红利与消费理性主义碰撞,中大型连锁品牌凭借“质价比-规模-效率”正循环,正成为行业出清后的核心受益者。
其千店蓝图背后,是数字化能力、供应链掌控力与组织管理效能的综合较量。若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绿茶集团或将成为验证餐饮行业“高质量增长范式”的首个样本,为整个赛道提供穿越周期的进化指南。
作者:桑榆
来源:港股研究社
证券时报
2025-05-10
证券时报
2025-05-10
证券时报
2025-05-10
证券时报
2025-05-10
证券时报网
2025-05-09
证券时报网
2025-05-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