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央行“双降”之后,还有哪些政策值得期待?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5-08 20:17:23

(原标题:央行“双降”之后,还有哪些政策值得期待?)

5月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

上一次“一行一局一会”共同参加发布是在2024年9月24日,在发布会上也公布了一系列的金融支持政策。由于这次会议发布的政策不仅密集而且作用明显,因此也被称为“9·24新政”。出台的一揽子政策不仅包括降准、降息等总量措施,房地产支持政策和首次创设激活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新工具,还计划对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以及扩大银行股权投资试点等,显示出非凡的决心与力度。

刚刚结束的“5·7发布会”,政策力度如何,能给当前的中国经济带来哪些新变化?

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

这次发布会,传递出了明确的宽松信号。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包括降准、降息和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

西部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边泉水认为,这次的货币宽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保证流动性的释放。

首先,通过降准等措施,加大中长期流动性供给,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5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同时,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从5%调降为0%。

其次,下调政策利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和公积金贷款利率。5月8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1.5%下调为1.4%,预计LPR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各类专项结构性工具利率、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从1.75%降至1.5%;PSL利率从2.25%降至2%。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从2.85%降至2.6%,其他期限利率同步调整。

第三,完善现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创设新的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普惠金融等领域。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的同时,创设并加力实施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提高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由5000亿元增加至8000亿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服务消费与养老的信贷支持;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至3万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认为,当前需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宽松政策必要性提升:一是出口冲击加剧,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二是配合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三是金融市场尚需进一步呵护。

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4月初以来,关税政策严重冲击国际经贸秩序,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甚至一度进入技术性熊市。在对等关税暂缓、贸易谈判推进以及白宫不断释放出积极信号安抚市场之后,主要股指均持续反弹,收复关税战之前的失地。王静文表示,相对而言,A股虽然在中央汇金明确入市之后迅速企稳,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反弹幅度相对较弱,目前尚未回升至关税战之前高点,所以4·25政治局会议要求“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王静文认为,总体来说,此次央行拿出的三类十项工具可谓诚意满满,超过市场预期,但与4·25政治局会议的要求相比,还有继续发力空间。

接下来,还有哪些政策值得期待?

“比如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2022年央行曾推出过总额约7400亿元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PSL注入低成本资金(央行提供抵押补充贷款)、财政贴息(2年期贴息)、基金入股(资本金比例约20%)模式,拉动超3万亿元基建投资。”王静文说。

此外,此次发布会上央行并未提及“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不排除还在酝酿过程中。再比如,政治局会议要求的“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监管总局提到“将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扩展至全部外贸企业,推动银行加快落实各项稳外贸政策,确保应贷尽贷、应续尽续”,后续需要关注是否会有稳外贸的相关支持工具推出。

王静文指出,与去年9·24会议相比,当前面临的形势要更复杂、更严峻,甚至已经超出历史经验应对的范畴。所以,金融加大支持力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如何稳定外部形势、拓展出口市场以及提振国内需求,使巨大产能得以合理消化、经济循环能够真正畅通。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预测,政策方面,逆周期举措的实施力度取决于外部冲击的体现强度,新增专项债发行小幅加快,或已表明财政节奏有所提速,但仍侧重于既有政策空间的使用。“近期降准降息等政策的预调微调信号明显,但票据利率等指标显示信贷需求仍处历史同期低位,要逆转关税冲击下微观主体融资意愿的弱势,有待政策超常规加码。”伍戈说。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认为,虽然市场对本次发布会第一反应的超预期是央行“双降”,但随着关税冲击的显现,真正能让经济和市场行稳致远的关键因素仍在于货币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同,预计随着“一揽子金融政策”在二季度的陆续落地,三季度增量财政政策的空间也将随之打开。

经济观察报

2025-05-08

经济观察报

2025-05-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