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

政策红利+技术东风,港股成“中企全球化3.0”第一重主战场,谁在抢占C位?

来源:港股研究社

2025-05-08 19:29:26

(原标题:政策红利+技术东风,港股成“中企全球化3.0”第一重主战场,谁在抢占C位?)

企业真正的国际化,不是被动应对外部压力,而是主动融入全球资本与产业链的共振。

据《证券日报》披露的数据,仅4月22日至28日一周内,8家A股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而截至5月5日,今年拟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总数已达46家,其中7家已通过中国证监会备案。

这一数据,相比2024年整年度的22家翻了个倍;几乎可以比肩,自2004年中兴通讯打样成为首家赴港上市的A股企业起,截至2024年底累计在H股完成上市的47家。

不过最终上市数量仍是未知数,可以肯定的是会超越2024年仅上市的3家,即美的、顺丰、龙蟠。目前为止,被“2.6亿年轻人”青睐的蜜雪冰城、赤峰黄金、布鲁克都在今年上市了,且收获颇多。

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趋势愈发凸显。其中,消费龙头与科技公司占据七成以上。

而这一现象与北美试图通过关税等争议性手段操纵“制造业回流”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科技与制造企业正以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构建全球化竞争力的新支点。

港股市场成为这场突围的核心战场,其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企业战略的升维,更是中国制造开启“实业、资本合一”协同,并借此深度融入全球体系的缩影。

筹划已久,港股将成为“中企国际资本主战场”?

2025年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的爆发,本质上是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下,国内政策红利、市场机制与产业趋势三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2023年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制度规则发布实施,到2024年五项对港合作措施的推出,国内资本跨区流动的"政策闸门"开始一步步加速打开。

再配上港交所同步优化的审批流程,即将A+H上市审核周期较传统红筹模式大幅缩短,最快从9-12个月压缩至30天以下。

这些制度创新优化直接催生了2025年的赴港上市井喷:仅2025年4月22-28日就有8家A股公司递表。

政策红利的虹吸效应在资本市场数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年前四个月,美股、港股、A股这三大全球主要市场中仅有港股IPO上市募资额实现同比激增,17只新股合计募资213亿港元,增幅达170%,且单只平均融资额更高。

反观美股与A股,分别以78只新股对应102亿美元(同比降16%)、37只新股对应247亿元人民币(同比降6%)的募资额呈现下滑态势。

这些成效,进一步增强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信心。

从产业战略视角,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双重压力,正倒逼中企加速拥抱国际资本市场。

典型如2024年登陆港股的美的、顺丰,明确将融资用于海外产能扩张与品牌全球化布局;晶澳科技、中伟股份等新能源龙头,则计划通过港股平台对接国际ESG投资标准,巩固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议价权。

基于政策支撑、地缘不稳定性、全球供应链重塑趋势以及港股流动性的改善,德勤预测,港交所今年或有约80只新股上市,集资1300港元至1500亿港元。其中,大型A股公司将是主力军之一。

期间,香港或许将从传统的“内地与国际市场超级联系人”,升级为“中国产业资本全球化试验田”,为中企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构建“双循环”资本通道提供战略支点。

从"市场拓展"到"生态重构":企业“A+H”背后的全球化深度跨越

从共性出发,不同于去年聚焦TMT及消费行业,上述赴港融资的46家A股公司涉及领域,重点集中在制造和消费领域,尤其是具备一定实力的头部玩家。

消费赛道,包括调味品龙头海天味业、功能性饮料龙头东鹏饮料以及速冻食品头部玩家安井食品、休闲零食品牌三只松鼠等拟宣布赴港上市的头部消费零售企业,大多拥有现金流充沛、盈利能力强、增长性高等优异特性。

这些底色意味着这些头部玩家有一定的实力在资金冲击力更强的港股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为丰富港股消费板块的选择添砖加瓦。

而它们赴港上市的最终目标更多是为了聚焦长期发展视角,包括国际化扩张战略、吸引国际投资者优化股东结构,以及更具灵活性融资渠道或架构等。这符合中国经济全球化3.0时代的发展大基调。

值得重点一提的是制造企业的大举南下。

据统计,目前已有江波龙、杰华特、纳芯微、紫光股份、剑桥科技等十余家半导体产业链企业集体叩关,形成蔚为壮观的"硬科技出海方阵"。

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双重驱动:

其一,技术革命催生全球化机遇。

随着全球AI产业持续升温,DeepSeek大模型等中国技术突破获得国际认可,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推动半导体行业走出调整周期。

为此,DeepSeek大模型引爆算力市场后,在A股沉浮了26年的算力“卖铲人”紫光股份于年初宣布了拟港股上市计划,目标直指国际品牌力与境外融资能力的双重提升。、

类似地以港股为“跳板”,加码全球市场布局的还有以外销为主的剑桥科技,其多款400G、800G硅光产品实现量产,海外市场认证顺利推进。据悉日本研发中心主导的1.6T光模块原型机在OFC2024斩获超过30家意向客户。

其二,则是在技术变局中,应对供应链重构的战略选择。AI大模型等未来赛道及技术正在重构全球供应链,中国企业需在技术变革与产业链重构中找到平衡,此时资金问题必须解决。

为此,广和通、天岳先进等企业通过港股募资,同步推进全球化市场布局与端侧AI、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投入,试图在技术变局中抢占“规则参与”先机。

从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看,1.0时代以贸易为核心,2.0时代聚焦资本流动,而3.0时代正回归“生产全球化”本质。期间,面对关税政策等外部挑战,企业通过“中国大脑+全球手脚”模式在海外落地生产。

接下来,中国制造业要做的是在全球供应链分散重组的大机遇中,借力A+H资本市场的多维赋能,全力推进从“中国制造”向“在地化创造”的能级跃升,并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出海。

期间伴随海外新供应链体系的逐步成型,企业的全球化将实现从“市场拓展”到“生态重构”的深度跨越,并推动自身从“产品输出主体”蜕变为“规则制定参与者”,最终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构建者之一。

“A+H”下一步:培育“新生力量”才是初心!

如果说推动A+H资本联动新趋势的演进,吸引更多具备规模实力的内地龙头企业入驻以夯实港股股池的根基,这是港交所落实“中国产业全球化桥梁”定位的重要一步;

那么,吸引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加盟,则是港交所激活市场资金活跃度的关键布局。

为助力小规模或尚处于商业化初期的创新型科技企业搭建更灵活的资本进出通道,节后首个交易日,港交所再放大招。

5月6日,香港证监会与香港交易联交所发出联合公告,宣布正式推出“科企专线”。

这项新规包含三大核心内容:

其一,设立“科企专线”服务,由专业团队为科技及生物科技企业提供全流程上市辅导,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新兴创新企业首选上市地的优势;

其二,允许“保密提交”上市申请,减少科技公司技术细节曝光风险,这一突破性政策对实力型科技企业具有显著吸引力;

其三,简化“同股不同权”架构的认定标准,减少创始人对上市后丧失公司控制权的顾虑,让其能更专注于研发创新。

可以预见,随着新规落地,大量科创企业将通过“科企专线”登陆港股市场,推动港股行业结构与投资标的进一步多元化。

构建以科技制造为核心底色的金融体系,不能仅依赖现有的中大型企业,持续培育优质新生力量才是资本市场的初心所在。

唯有坚守这一方向,中国企业方能在长期的全球化竞争中,于“游牧”式发展中重塑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拥有自主的产业生态。

当然,值得重申的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终极路径或许在于:不追求征服式扩张,而是成为全球文明网络中的有机节点;不强行输出单一标准,而是以平等姿态参与全球新规则的共建。

来源:港股研究社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