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港股研究社
2025-05-08 19:02:53
(原标题:从郭露西到王兴兴,“90后”创业者如何主导全球价值链重构?)
《福布斯》2025全球亿万富豪榜揭晓时,历史正在完成一场静默的交接。
马斯克、扎克伯格等互联网时代的“造富图腾”依然屹立潮头,但榜单背后涌动的暗流已悄然转向。
AI数据标注独角Scale A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lexandr Wang,成为最年轻的白手起家亿万富翁。这家公司另一位联合创始人郭露西,也超越美国歌手泰勒·斯威夫特成为全球最年轻的白手起家女性亿万富豪。
19岁华裔男孩与21岁女生一起创业,缔造了一家估值超过250亿美元的科技公司,90后创业者们推动了财富的代际更迭。
类似的故事也在大洋彼岸上演。90后“天才少年”彭志辉创立的具身智能公司智元机器人估值突破150亿元,Manus创始人肖弘让各界将目光进一步聚焦向AI Agent(智能体)。
毫无疑问,一场堪比互联网更深刻的财富风暴已席卷而来。未来十年的投资密码,正藏在这群年轻人“奔赴未见世界”的野望中。
天才“90后”崛起:AI时代的造富新故事
最近一段时间,华裔科技创业者Lucy Guo(郭露西)火出圈了。
凭借手中近5%的Scale AI股份,郭露西击败霉霉成为全球最年轻的白手起家女性亿万富豪。
Scale AI为OpenAI、DoorDash、Pinterest、通用汽车、英伟达等众多知名公司提供服务,成为美国AI数据标注独角兽。2025年,Scale AI的估值达到了250亿美元,这让郭露西手中的股份价值接近12亿美元。
郭露西的故事,再一次证明了AI产业的造富能力。
不难判断,在这场关乎未来的智能格局之争中,只要大型语言模型还遵循数据驱动的规模化法则(Scaling Law),高质量AI数据就是战略资源。这片数据沃土未来必将涌现更多造富机会。
事实上,在中国,AI产业里也已经涌现了一批AI数据标注独角兽。根据互联网周刊、德本咨询、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联合调研产生的2025数据标注公司排行榜,云测数据、电信星海、海天瑞声、菲利信科技等公司脱颖而出。
图源:互联网周刊、德本咨询、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
在数据标注赛道群雄并起之中,不难看出中国人才红利的爆发。
比如,百度智能云韶关数据产业基地数据标注员90后占比16.87%、00后占比83.13%,其中大专及以上人员占比96%以上。这背后,是国内通过规模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为行业提供了大量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储备。而这也是国内AI发展的缩影。
AI竞争的本质已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人才生态系统的构建。BV百度风投、高瓴创投、经纬创投、启明创投纷纷投资深势科技,小米创始人雷军以千万年薪招揽“95后AI天才少女”罗福莉(DeepSeek开源大模型DeepSeek-V2的关键开发者之一),无不证明这一点。
算力与数据可通过资本快速堆砌,但顶尖人才的培养周期长、替代成本高,其创造力与技术转化的能力难以复制。
年轻人汇聚成AI产业发展的磅礴力量,其中“90后AI天才”,更是逐渐成为这轮AI 2.0发展的中坚力量。
最近爆火的AI智能体Manus 创始人肖弘,是“地表最强90后”创业者之一;AI制药赛道的科学研究范式引领者,深势科技两大联合创始人孙伟杰、张林峰也为90后;机器人领域独角兽企业,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和智元机器人创始人彭志辉同样都是90后。
在人工智能创业潮中,这些90后创业者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写游戏秩序。与上一代互联网创业者依赖流量红利不同,AI 时代的成功更依赖“硬核创新+场景落地”的双轮驱动。
显然,新一代创业者更具技术基因、场景洞察与资本运作能力,也推动了中国科技行业发展从“复制模式”向“非对称创新”转变,从而有望孵化出更多全球性科技巨头,引领中国在AI时代的国际竞争。
科技造富的风暴里,什么是关键变量?
从“Copy to China”到“Innovate for Global”,一群生于数字原野的年轻人,一边回望着BAT、Magnificent 7的上一代创业者们用互联网连接世界的足迹,又转身踏入具身智能、生物计算、通用大模型等“无人区”,在技术革命的路上烙下全新的坐标。
不管是此前DeepSeek重塑AI行业格局,还是宇树科技成为四足机器人领域的“价格杀手”,新一代创业者都用实际行动透露出一个事实:相比上一轮互联网创业潮,当前科技创业的核心已从“流量规模”转向“技术深度×场景适配×商业闭环”的三维竞争。
这一转变既是技术周期演进的必然结果,也反映了新一代创业者追求创新引领,摒弃烧钱圈地的打法,更加务实的创业态度。
观察这些新兴科技公司的发展,可以得到两大启示:
一是科技初创公司要具备在技术变革周期中把握结构性机遇的战略智慧。
在Agent爆发的元年,Manus打响了国内Agent第一枪。这背后,是Manus 创始人肖弘提出的“新时代的安迪比尔定律”,从产业规律中,他们抓住了AI智能体需求的爆发。
图源:Manus官网
同样,宇树科技在具身智能发展中,率先以四足机器人切入,实现非人形路线的场景突破,成功占据细分赛道价值链高位,展现出对技术扩散节奏的精准把控。
二是要构建需求金字塔,具备对需求刚性把握能力。
在AI大模型赛道,Manus 创始人肖弘认为创业者应该专注于解决具体技术问题,并重视是否能够解决用户的问题。所以他们团队整合大模型API创造差异化体验,成为AI应用的黑马。
在机器人赛道,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抓住了巡检、救援等场景和电力、石化、农业、矿业等行业需求,快速推进机器人商业化。智元机器人则看见了工业自动化是工厂的“生存需求”,研发中侧重交互智能和作业智能,并投入很大资源。今年“果链一姐” 立讯精密创始人王来春造访智元机器人,验证了智元对人形机器人落地工业场景的需求预判。
这些“独角兽”们的突围之路,本质是在技术可行性、需求刚性与商业模式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这也反映出年轻一代创业者更加务实和克制的商业思维。
从过往的访谈中,不难感受到这一点。
比如,针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炫技”现象,智元机器人创始人彭志辉表示,比起后空翻这类复杂动作,他们更关注机器人行走、抓取、搬运、装运等能够真正进入工厂的能力。
无独有偶,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也在各种访谈中展示了自己追求产品应用落地的务实态度。比如宇树科技一直以一整套的成本控制逻辑推动商业化,王兴兴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成本一直是我们做所有东西的KPI,核心就是要赚钱。”
对技术、应用场景、供应链的理解,贯穿这些“90后”天才们的创业之路。而从AI大模型的应用落地到机器人的低成本量产,无疑也让新一轮财富盛宴蓄势待发。
从创业潮中,读懂“暴风眼”中的机会
新一代创业者的创业密码,本质是凭借自身专业能力,精准卡位科技产业周期。
从康波周期视角看,当前正处于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向第六次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革命过渡的拐点。
其中,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机遇正呈现多维度的增长动力。近日,亚马逊、谷歌、微软、Meta等国际科技巨头发布的一季度数据均显示,其资本开支显著增加,主要用于AI和云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中美科技竞赛的大背景下,中国政策支持与产业链优势也将为港股相关板块带来结构性机会。对此,中泰国际指出,科技巨头AI资本支出增加有助于强化港股AI产业链(硬件及软件)的投资情绪,AI产业链、机器人、智能驾驶等相关股份有望继续获得超额收益。
长期来看,中国AI产业有望受益于政策与产业协同。
政策方面,国家“机器人+”战略、大模型专项扶持政策与地方基金形成合力,推动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新一代科技企业快速量产。
产业链方面,中国制造产业链优势显著。比如,宇树机器人凭借硬件自研+商业务实+低成本优势快速崛起,去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G1的量产版起售价仅为9.9 万元,使得双足人形机器人的价格首次下调至10万以内。正如王兴兴所言,“中国在硬件制造方面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这种“技术-制造-市场”的全链条能力,使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站上价值链高位。
图源:宇树科技官网
毫无疑问,中国AI产业会在长期竞赛中跑出加速度,孵化一大批科技新贵。比如,深度求索、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公司。
可以预见,随着大模型应用与具身智能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资本市场格局也将被重塑,就如同过去二十年涌向资本市场的互联网公司冲击传统产业主导的市场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在美股市场面临“中概股退市”担忧的时代背景下,港股市场有望成为新一轮科技变革的“暴风眼”。
事实上,港股热门科技板块,比如机器人板块,已经形成了地平线、优必选、越疆、极智嘉等四巨头。而不久前,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也谈到了赴港上市的话题,并表示有可能,但不确定。
这也预示着,深度聚焦AI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这场技术迭代引发的创业浪潮,会为港股市场带来更多造富机会。对此,华尔街机构近期陆续表达了对中国股市看多的观点,并预计随着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助推,中国股市将迎来更为可持续的上涨。
总之,从互联网到AI,财富创造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一群90后创业者正以更快的迭代速度、更硬核的技术信仰,抓住技术革命的核心变量,在产业爆发前夜精准卡位,书写新一轮财富史诗。而他们所缔造的硬科技公司,将成为资本新宠。
也许,下一个“AI时代的腾讯与阿里”,正在茁壮成长。
来源:港股研究社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5-08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5-08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5-08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5-08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5-08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5-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