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03-31 20:14:00
(原标题:注资后有何计划?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四大行最新回应!)
“发行对象、发行价格如何确定?”“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此次资本补充有何重要意义?”……
3月31日收盘后,2025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定向增发投资者说明会召开。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管理层主要成员通过上证路演中心与投资者进行在线沟通交流,就财政部注资一事回应市场关切。
市场对此予以积极回应。截至3月31日收盘,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A股股价当日分别收涨1.82%、3.64%、1.22%和0.19%。
回应投资者关切
3月31日,券商中国记者发现,截至当日下午5点30分,来自投资者的问题已经有50个,大致聚焦在:本次定增如何定价、定增募集资金下一阶段用途、如何保障中小股东权益等方面。
根据3月30日四大行发布的一系列公告,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四家国有大行将分别向财政部等机构定向增发股票,募集资金共5200亿元。其中,财政部包揽中行、建行全部新发行股份,并认购交行、邮储银行逾九成新增股份,合计出资规模达5000亿元。
根据相关监管规定,财政部等机构通过此次定增认购的前述四家大行股份自取得股权之日起5年内不得转让。
值得一提的是,四家银行发行价格均为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A股均价的80%,且较现行股价有不同程度溢价,在二级市场市价与1倍净资产之间寻求平衡点。
发行对象如何确定?
根据此前公告,前述四家大行拟发行规模均不超过发行前总股本的30%,合计募资规模达5200亿元。其中,财政部合计出资5000亿元,与此前《政府工作报告》中“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表述相符。
在“量”的分配上,财政部统筹考虑了四家大行现有资本充足率水平,对资本相对稀缺的银行注资规模相对较大,注资后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提升较多。
公告显示,财政部将分别出资1650亿元、1050亿元,认购中行、建行全部新发行股份。交行、邮储银行则在引入财政部作为战略投资者之余,个别现有央国企股东选择“加仓”。
其中,邮储银行此番募资规模达1300亿元,财政部认购金额约1175.8亿元;中国移动集团、中国船舶集团分别认购75.84亿元、45.66亿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船舶集团是邮储银行H股上市时期的基石投资者,作为“老股东”长期持有,中国移动集团则是继2023年450亿定增入股后再次“加码”持有,显示了对该行经营发展的长期信心,而财政部首次入股更是为邮储银行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而交行本轮合计募资规模达1200亿元。其中,包括中国烟草、双维投资在内的“烟草系”将合计出资75.8亿元参与此次定增,其余新增股份均由财政部出资认购。“我们征求了所有主要股东的意见,也欢迎主要股东参与此次定增,最终确定了包括财政部、中国烟草及双维投资在内的发行对象。”交行方面表示。
交行认为,财政部参与本次发行是国家层面的部署安排,旨在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增强大行信贷投放和稳健经营能力,从而助力大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
此外,“烟草系”参与交行本次发行,目的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国有资本投资安全和保值增值。“早在交行股改上市前,烟草就是我们的股东,双方在股权、业务层面有长期、广泛的合作关系,目前也在产业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方面积极拓展合作。”交行表示。
“溢价”定增的考量
中国银行董事会秘书卓成文对投资者关心的定价问题表示,本次发行定价统筹考虑了新老股东利益、资本补充规模等因素,“本次发行完成后,我行的资本实力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提升,整体经营更加稳健,市场竞争力将不断提高,包括原有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将持续受益。”他表示。
自2024年9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财政部先后多次提及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其中,有关注资方式的讨论从未停息。
回溯来看,国有大行历史上曾经历三轮的主要注资,分别为:1998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注资;2003年至2007年财政部以外汇储备通过汇金公司注资;2010年多家大行完成配股,财政部及汇金公司出资参与。
而新一轮注资最终确定采用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方式完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锁价定增”。
交行董事会秘书何兆斌解释称,由于银行自身资本补充压力大,对多种资本补充方式进行了长期研究论证。从监管政策看,因大行股价处于破净状态,公开增发、配股、可转债等方式不具备可操作性,而定向增发在董事会推动且全部发行对象明确的情况下不受股价限制,是可行的融资途径。从市场影响角度,本轮融资采用非公开发行方式融资,对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以及股价冲击也比较小。
定增价格上,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此次定增价格分别为6.05元、9.27元、8.71元和6.32元,符合证监会关于发行定价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A股股票交易均价80%的规定。
同时,相较3月28日收盘价,前述四家大行发行价格溢价率分别为10%、8.8%、18.3%、21.5%,对应2024年PB分别为0.74、0.73、0.67、0.76倍。
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也在回应投资者时表示,此次建行发行价格为9.27元/股,在A股市场交易价格基础上予以适当溢价,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该行长远发展的坚定支持,有助于提振市场对该行及行业的信心。
“本次我行发行价格是统筹考虑原有股东和增资股东的利益、市净率、资本补充规模、市场形势等因素,会同定向增发对象合理确定的。本次发行兼顾了原有股东、增资股东利益。我行此次增资对原有股东每股收益摊薄比率较小,但增资定价较A股当前市价溢价较高,有效保护原有股东利益。”生柳荣表示。
交行方面认为,8.71元/股的发行定价体现了大股东对于交行长期投资价值的信心,统筹兼顾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也符合市场化的原则。
“交易对价上统筹考虑了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中小股东接受程度,在二级市场市价与1倍净资产之间寻求平衡点,把A股交易对价估值拉到相对平均的状态,对股本摊薄幅度较大的银行溢价率相对较高。”光大证券金融研究团队研报认为。
“变”与“不变”
以2024年末数据测算,本轮注资完成后,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分别提升0.9、0.5、1.3、1.5个百分点,进一步夯实国有大行资本基础,为其更好支持国家战略和经济转型提供保障。
“虽然在本次发行后每股收益短期内有所摊薄,但中长期看本次定增保障了交行长远发展,进一步夯实了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增强了交行的风险抵御能力,有助于经营业绩的稳定性和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会提升交行的盈利能力,提高其为广大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交行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四家大行均已审议通过了关于摊薄即期回报、填补措施的议案。
其中,建行拟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坚持优化业务结构,保持资产负债协调增长;坚持特色经营,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坚持价值创造导向,努力提升经营质效;坚持守牢风险底线,有效抵御外部风险冲击;持续完善利润分配制度,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中行、建行、邮储银行均明确,本次发行不会导致控制权变化。其中,中行、建行控股股东仍为汇金公司;邮储银行控股股东仍为邮政集团。
交行则在公告中表示,此前该行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本次交易完成后,财政部将持有该行306.39亿股股权,占该行总股本的34.8%,成为该行控股股东。
对此,交行方面认为,财政部成为控股股东之后,有“不变”,也有“变”,这对交行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不变”的是,财政部的董事会席位未发生变化,交行在定增后仍旧保持公司治理体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经营管理的独立性,财政部作为控股股东,依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等相关规定,通过股东大会行使股东权利,在董事会层面通过委派董事参与重大决策,不直接干预交行的日常经营管理。
“变”的是,财政部成为控股股东后将为交行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可有效引导交行在信贷资源配置、风险防范体系等方面与国家重大战略形成联动,在风险隔离、考核激励方面形成更科学的制度设计。同时,财政部也赋予交行更大的责任,其高度关注注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求通过注资提升交行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在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同时,提高盈利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注资后有何计划?
“在国有大行中,交行的资本充足水平相对要低一些。给我们注资是一场‘及时雨’,可有效缓解交行资本的压力,也让我们以更大的力度去支持实体经济,更好发挥主力军作用。”交行董事长任德奇认为。
建行表示,注资完成后,该行将加强资本管理,提高本次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募集资金的合理运用提供良好的保障。
券商中国记者在线上提出“下一步经营中怎么用好此次所募集资金?” ,邮储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杜春野表示,本次获得国家注资,可有效夯实邮储银行资本实力、强基固本,对邮储银行的高质量发展转型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形成更加稳健均衡的信贷结构,二是助力非信贷业务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对于投资者关心的接下来的分红安排,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表示,该行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着眼于其现阶段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并充分考虑以下重要因素:
一是严格贯彻落实监管要求,确保利润分配后,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的规定。二是切实维护股东合法权益,为投资者提供合理的投资回报。三是保持资本金规模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匹配,支持各项业务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四是统筹考虑资金成本和外部融资环境,保持股利分配政策与该行资本结构、资本成本、资金成本相适应。
据了解,自上市以来建设银行累计现金分红达到1.28万亿元(不含2024年末期分红),远超IPO融资和上市后股权再融资金额。
责编:杨喻程
排版:刘艺文
校对:王锦程
证券时报网
2025-04-02
证券时报网
2025-04-02
证券时报网
2025-04-02
证券时报网
2025-04-02
证券时报网
2025-04-02
证券时报网
2025-04-0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0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