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陈春花:智能也许是答案的捷径,但智慧是生命的灯塔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3-31 18:13:05

(原标题:陈春花:智能也许是答案的捷径,但智慧是生命的灯塔)

此刻我的心情既激动又紧张,但更多的是感动——因为这里不仅是西岸梦中心,也是当年我与葛新老师创立“知识实验室”的起点。所以当我们决定在疫情后启动公益“共生课堂”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把这份初心带回原点。因此,特别感谢各位嘉宾和观众从各地赶来相聚到这个充满意义的地方。

今天在谈论梦想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人工智能的现实挑战。我们目睹的变化与曾经的想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里,我们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仅仅将其视为困难,就会陷入“机器能力碾压人类”的巨大焦虑中。

当机器学会思考时,人类何以为人?

记得阿尔法狗与柯洁对弈时,阿尔法狗的那一步决胜之棋让柯洁当场愣住,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机器竟拥有如此深邃的智慧。

自那之后,我们开始重新认知、深入讨论并逐步接受 "机器拥有智慧" 这个命题。直到 ChatGPT 横空出世,我们才突然发现:人工智能早已渗透进人类生活中,而且其展现出的能力远超人类预期。

当AI能完成你80%的工作,剩下的20%是什么?

根据二八定律,20%的因素决定了80%的结果。那么当机器可以完成80%的事情,人类决定的20%到底是什么?

引发出这个定律思考的缘由是因为GPT—4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仅需要26秒。我是一名老师,清楚考试对人们的重要性。我们能够进入一个领域,源于具备基本的基础——知识储备的基础。而这个基础靠什么证明?考试便是一种普遍的方式。大学毕业考试,资格认证考试,认知能力考试,都源于知识的储备。

但当 AI 仅需 26 秒就能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我们发现机器可以胜任人类 80% 的标准化工作,人类可以做的20%是什么?这也是今天我选择探讨《智能之下,智慧至上》这一议题的根本原因。

01 智能与智慧

我们应该怎么样讨论智能和智慧?我相信当机器可以完成80%人类工作的时候,剩下的20%是人类独有的,这20%,我们定义为智慧。

关于智慧与智能,我们看到很多的定义。

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去看,智能是被定义为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能力。如数据处理、模式识别和自动化决策等。智能=数据✖️算力✖️算法。 

当智能被定义为数据、算力和算法的时候,人类几千年的数据积累,在算力和算法帮助下,智能对很多事情的判断是高效而准确的。比如AI去诊断癌症,它的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8.7%。

同样从人工智能的视角来看智慧,智慧则更侧重于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洞察力和判断力。智慧的核心特质:价值观嵌入、意义感知,情感共鸣。

当AI诊断癌症准确率到了98.7%,好医生一方面拥有准确的判断和诊断,另一方面,他可以给患者一个充满智慧、温暖的答案,真正帮助患者去战胜癌症——37℃沟通法则。这点,我们会在后面详述。

因此,我想强调的是,智能与智慧存在着本质性区别。从人类最初懵懂地理解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之间的距离和独立性的“苏格拉底之问”,到今天ChatGPT时代,我们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人类与万物、自然、世界的本质区别的命题依然没有改变。从苏格拉底对话到ChatGPT,提问的艺术从未过时。

02 人类不可替代的5大智慧

我向DeepSeek提问:人类不可替代的智慧到底是什么?这是DeepSeek给我的答案。

1、 模糊决策力:波音737MAX危机中的工程师伦理抉择。

波音737MAX系列事故的本质,源于工程师的伦理抉择:安全优先还是商业优先?收益盈利优先还是个体的生命优先?我们面临非常多类似的的伦理抉择。这是一个无法计算的决策,而人类具有这个能力,即模糊决策的能力。是的,算法看到概率,人类看到生命。这是第一个人类拥有的智慧,无法被机器替代。

2、共情创造力:ChatGPT用0.3秒生成《欢乐颂》变奏vs 贝多芬的交响曲

在筹备“共生课堂”的过程中,知室的伙伴们投入大量努力,才促成了今天嘉宾和观众相聚于同一个场域下。这个场域之所以能引发共情,正因我们始终相信: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人类保有让自己稳定下来的定力。

我非常喜欢贝多芬,因此专程拜访他的家乡,甚至包括到欧洲旅行,在一间博物馆看到贝多芬手稿时,令我们驻足良久,安静地感受这份穿越时空的生命律动。从《命运交响曲》到晚期四重奏,这些音符承载的不仅是音乐技法,更是艺术家与命运抗争时迸发的生命能量。即便ChatGPT能在0.3秒生成变奏曲,但当我们了解贝多芬失聪后如何坚持创作,那种生命勃勃的动力和叩击灵魂的共鸣无法被算法复刻。所以,算法能生成变奏曲,却听不见命运敲击灵魂的震颤。

3、系统认知力:全球气候危机中的多维度治理决策。

系统认知力是人类独有的思维武器。当我们面对极端天气频发(比如今天气温20℃,第二天-4℃的剧烈波动),人类做决策时,会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技术的影响,生物平权的诉求以及商业利益的影响,人类未来与现在的矛盾冲突的影响……非常多维度交织着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如何选择?人类要有能力处理这么大的复杂性。算法和智能可以处理复杂性,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感受到更加广阔的人类发展,物种的多样性,因此,真正的系统认知会看到数据背后的万家灯火。

4、价值判断力:电车难题VR体验:道德困境的沉浸式选择。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伦理学中著名的"电车难题":一辆失控的电车即将冲向前方轨道上的五个人,而你站在道岔旁——若扳动开关让电车转向支轨,会撞死另一条轨道上的一个人。面对这个两难选择,你会如何抉择?

这个经典的思想实验揭示了人类最根本的道德伦理困境,直到今天,我们仍在探索这个终极问题。当前的AI技术发展恰恰处在类似的困境中,所以真正的选项并不在选项中(这两个选项本质上都是生命的消逝),因此,真正的选择不在选项里,在人性中。

5、元认知力:AI学习曲线 vs 人类顿悟时刻

在人类认知能力的顶端,存在着机器至今无法企及的元认知能力。如果AI的学习是一个学习曲线,人类的认知活动有一个很独特的瞬间——顿悟。顿悟实际上是不断追问为什么的能力,而机器只是在既定范围内回答。因此,提问的主权仍然在人类手中。追问“为什么”的能力,是我们最后的魔法

这是由DeepSeek给出的人类不可替代的5大智慧,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做?当AI系统已经能完成80%标准化工作时,人类怎么拥有关键的20%?答案是主动自我进化。

我想借今天的时间,谈谈这几年我对自己的训练,以及这些训练是如何帮助我感受今天的变化,接受挑战带来的冲击,更重要的是看到机会和新的可能性。在陪同企业的过程中,我也是从这几个角度帮助大家一起迎接机遇,而不仅仅是挑战。我相信大家也会有自己的行动方案和选择方式。

03 主动自我进化的5大训练

一、认知重构:建立“反脆弱”的思维体系。

今天的“共生课堂”,我们邀请跨界学者、跨领域的企业家、管理者,是希望通过大家的智慧分享让我们认知重构。重构认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反脆弱”的思想体系。

当我们遇到混乱、压力、冲突、巨大的冲击时,会有一个表现:脆弱。大家认为脆弱的反面是强韧,但事实上,脆弱的对立面是“反脆弱”。

纳西姆·塔勒布提出的"反脆弱性"(Antifragility)思维范式,区别于传统强韧系统在冲击下保持原状的特性,他认为,反脆弱系统能在混乱中获得成长,将压力源转化为进化动力。这是我们认知重构的第一个训练,拥有“反脆弱”思维体系。

纳西姆·塔勒布将“反脆弱”称为超级进化的能力,当你在混乱、压力、冲突、巨大的冲击时,把这些变为你的机会,你就具备超级进化的能力。那么如何获得“反脆弱”的思维体系,这是我自己的训练。

第一,减少无意义刷屏时间。

现在无意识的刷屏时间太多了。无意义刷屏的时间越多,“反脆弱”的训练就会减少。如果你要刷屏,应该是有意识地刷屏,感受这些冲击和变化,从中获得的机会。无意识的刷屏,只会浪费你的时间,而且可能带来的全部是焦虑,这是第一个训练。

第二,复杂问题简单化。

今天所有的东西都是复杂的,我们要接受复杂性,然后把它简化。

第三,建立跨领域连接。

比如你是学西医的,要想办法学中医,建立跨领域的连接,可以形成“反脆弱”。比如我是管理学的老师,必须想办法理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或者其他人文科学。因此当复杂、冲突的情形出现时,因为有跨领域的连接能力,我们反而获得新的机会。

二、情感淬炼:守护“人性化”的沟通壁垒。

在比较智能和智慧的定义时,我用了37℃沟通法则的案例。

这是“37℃对话”清单,一个是AI擅长的领域,一个是人类专属的场景。

AI擅长信息检索、流程优化、模式识别。

在人类的专属场景中,我们可以做创伤后意义重构,在道德困境中的沉默陪伴、共情,以及超越逻辑的直觉共鸣。

举一个例子,如何与一位肿瘤患者沟通,在AI擅长的医学表述中,会说: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化疗副作用。而在医生与患者的交流中,37℃的表达会说,身体里异常生长的细胞,我们需要制定的5年计划,治疗过程中的暂时反应。

同一个患者,因为37℃的表达,可能会从极其痛苦之中,因为一个好医生愿意陪他找到解决方案而充满希望。这是机器无法替代人类的地方,也是我们要训练自己的第二点,怎么样真正去做沟通。

三、价值锚定:铸造“不可计算”的决策内核。

我们要训练自己打造“不可计算”的部分,“可计算”的部分交给AI。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做训练:

1.情感价值和理性价值是无法计算的,需要我们遵循内心。从人工智能的角度看,一切都会回归数据,一切都可量化,但是我们内心一瞬间的顿悟,一瞬间的情感共鸣,一瞬间的直觉温暖,是“不可计算“的,恰恰是这个部分能帮助我们在瞬间做出决策。

2. 当我们讨论社会效益和个人损失时,这些都是可计算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选择担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是明知道生活很困难,甚至可能带来失败,依然微笑面对生活,愿意去生活。

这些其实是“不可计算”的决策内核,当我们这样训练自己的时候,就可以很好地在现实世界中获取稳定的价值。

四、创造觉醒:开发“非标”的思维模式。

前面我提到“反脆弱”的思维体系,不是强韧、刚性,而是要把变化、压力变成机会的“反脆弱”思维体系。接下来,我希望大家训练“非标”的思维模式,因为AI已经把标准的部分都完成了,所有的工具都有标准的使用方式,我们能不能想办法逆向使用工具?

比如汽车,汽车的标准使用是帮助我们在交通中完成运行、运载,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每周花一点时间把车子开到环境优美的地方,慢慢地开车,安静地欣赏音乐。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在焦虑、繁忙的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静空间。这就是汽车这个工具的逆向使用。

神经可塑性研究表明:非常规任务激活大脑休眠区达65%。这个时候,我们的创造力一定是更高的。

接下来就是刻意训练“元问题”生成。

智能的提问:“如何提高效率?” 

智慧的提问:“我们应该追求何种效率?”

智能的提问:“这样实现目标?”  

智慧的提问:“这个目标值得追求吗?”

智能的提问:“什么是最佳方案?” 

智慧的提问:“最佳的定义是谁制定的?”

当我们学会这样提问时,今天就会有很大的价值被创造出来。

五、本质优势:成为算法“无法定义”的存在。

本质优势是算法无法定义的,我们要不断地发挥这个优势。

1. 反算法能力:人类独有的“创造回路”

2. 智慧的本质特征:追求非生存而必需的真、善、美

3. 未来预演:穿透时间

我特别期待大家做一个未来的预演,想象自己30年后的生活和样貌,当你有预演的时候,就可以穿透时间。

这是我自己训练自己主动进化的五个方面。

04 结束语

最后,我想分享给大家一段话:智能也许是答案的捷径,智慧却是我们生命的灯塔。

今天很多年轻朋友熟练运用DeepSeek、Kim、豆包,这些AI工具很快给到我们所提交任务的答案,甚至准确率非常高,我更想与各位探讨《智能之下,智慧至上》的核心命题——在算法完成80%确定性工作的今天,我们亟需唤醒那关键的20%人类智慧。

智慧犹如生命的灯塔,让它在前面照明,会让我们无惧于所有的变化,让我们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也去体现生命因为智能而拥有更加开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因此,让我们:在算法定义的“最优路径”旁,刻意走出蜿蜒小溪。那些被荆棘划破的伤口里,正孕育着机器永远无法复制的生命智慧。(本文完)

2025“共生课堂”001期


经济观察报

2025-04-02

经济观察报

2025-04-0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0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