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硬科技”并购有何关键?北方华创、国科天成、华泰联合证券等最新分享

来源:证券时报

媒体

2025-03-31 12:09:10

(原标题:“硬科技”并购有何关键?北方华创、国科天成、华泰联合证券等最新分享)

  
  
  

在日前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硬科技投资与发展”平行论坛上,来自北京京国瑞、北方华创、国科天成、新紫光集团、华泰联合证券的嘉宾就“硬科技投资并购的底层逻辑”展开对话。

  
  
嘉宾认为,并购是推动半导体等相关“硬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手段。并购不仅能够加速资源整合和产业协同,还能帮助企业追赶全球领先水平,提升竞争力。同时,嘉宾强调了并购标的技术合作成熟度、团队稳定性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为这些是并购成功的核心要素。民营产业化路径在国内并购逻辑中被认为效率最高,尤其是拥有上市公司平台的企业,具备资源整合、融资能力和支付便利性的优势。此外,嘉宾也谈到虽然从财务投资人角度去并购目前仍面临挑战,但随着经验积累和行业探索,未来可能会逐步成熟并形成突破。

论坛上,规模100亿元的中关村战新基金正式对外发布。

北方华创文东:并购意在追赶先进、承担产业责任

北方华创近期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拟通过受让股份的方式取得对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芯源微”)的控制权。

北方华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东表示,从产业发展规律来说,根据近期CINNO IC Research公布的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排名,北方华创排名从第八跃升至第六。

“虽然看起来距离第五仅有一步之遥,但这中间差了60亿—70亿美元的规模。”文东表示,无论是规模还是产品布局上仍有较大差距。半导体装备产业是一个技术、资金和人才高度密集的产业,只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或产品布局达到一定程度时,产业才会呈现聚集效应。北方华创与全球排名前五的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需加快产品布局,而并购整合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从承担的责任来看,北方华创是北京市市属企业,也是国内半导体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肩负着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安全自主可控发展的责任。目前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半导体装备作为硬科技,对设计和制造提供关键支持,需要不断向更先进的制程延展。

从公司市值来看,北方华创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为了产业发展需要,希望能够在市值方面有进一步提升。投资北方华创绝对是价值投资。“十五五”期间,公司规划要向更高台阶迈进。

国科天成罗珏典:在产业链上下游去找并购标的,特别看重团队稳定性

国科天成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从事光电的核心探测器,尤其是红外相关的探测器材料,以及核心技术的研发生产,于2024年8月上市。

在国科天成董事长罗珏典看来,以并购为代表的外延式增长与内生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国科天成主要是从事半导体工艺和半导体器件相关核心部件研发及生产,半导体尤其是化合物半导体,工艺复杂度高,工艺环节特别多。国科天成在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也存在大量合作企业。

从并购角度,在上游合作及实验过程中,若发现优质标的或优秀团队,并且这些团队在与国科天成的合作中展现出较高的匹配度,就可能被纳入国科天成的并购范畴。国科天成通过上下游合作寻找并购标的,优先选择优秀的团队加入,以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

罗珏典表示,总结起来重点关注四个维度。一是技术合作成熟度。标的需与国科天成已建立充分且成熟的技术合作关系,确保双方在现有业务层面具备协同基础。二是团队契合度。核心团队需与国科天成现有技术团队在专业配合、价值观认同及协作效率上展现高度适配性。三是创新研发能力。标的需具备新技术及横向技术的研发突破能力。四是团队稳定性。核心团队需保持长期稳定,确保技术传承与业务连续性,降低并购整合风险。

新紫光集团许惠龙:加力集团深度整合

新紫光集团是在2024年由原来的紫光集团更名而来。从2022年起,紫光集团就开展了大量的深度重组。

新紫光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许惠龙表示,紫光集团很多著名企业都是通过整合过来的,但回头来看,整合的深度不够到位。2022年,新股东进来后,对紫光集团进行了全面梳理、深度整合。

许惠龙介绍,深度整合后,把行业覆盖范围从原来的十几个缩小到三大领域,也就是半导体、人工智能和科技服务于行业等。过去总在投资方面做得较多,但在内部产业协同、不同产业公司之间的业务协作以及联合发展方面存在不足。现在我们强调在大制造、大研发、大市场三个方面进行统筹。此外,在集团层面,新紫光集团成立了三个总部来推动前述工作。此外,还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调整,尽可能把产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在集团上下拉通,全部实行股权激励,鼓励内部创业。

华泰联合证券劳志明:目前落地的并购重组项目还太少

当前A股市场,掀起了并购重组的新热潮。市场出现了会不会出现技术寡头、行业寡头、技术垄断、行业垄断的担心。对此,华泰联合证券董事总经理、并购业务负责人劳志明表示,现在真正落地的并购重组数量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不用担心。

劳志明表示,财务投资人和产业投资人关注重点并不相同,国资和民营投资人的关注点同样各不相同。

从财务投资人的角度,当前许多投资人希望转型并购基金,但实际操作中存在“心有余力不足”的困境。并购基金与传统PE投资逻辑差异显著,而财务投资人往往缺乏产业整合和赋能能力。即便在PE投资中取得成功,控股型并购需要更强的运营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两者并非同一逻辑。此外,并购基金面临退出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的问题。因此,并购基金作为财务投资者的模式目前仍不成熟,但随着经验积累和行业探索,未来可能会逐步形成一些尝试和突破。

国内并购逻辑中,效率最高且最具鲜明特点的仍是民营产业化路径,尤其是拥有上市公司平台的主体,其在资源整合、融资能力和支付便利性上具备显著优势。

责编:李丹

校对:冉燕青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fund

券商中国

2025-04-01

券商中国

2025-04-0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