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02-12 18:49:00
(原标题:古茗上市破发,新茶饮“魔咒”依旧?)
2月12日,国内知名新式茶饮品牌古茗正式登陆港股市场,成为继奈雪的茶、茶百道之后,又一家在港股上市的新式茶饮企业。随着古茗的成功上市,其背后的创投机构也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不过,新式茶饮品牌的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好,此前上市的奈雪的茶和茶百道都在上市首日即破发,而古茗也未能幸免,上市首日跌幅为6.44%,新式茶饮品牌“破发魔咒”依旧。
古茗再度破发
在过去10余年间,新式茶饮行业迅速崛起,成为消费领域的一大亮点。2018年—2023年,国内现制茶饮GMV由1085亿元增长至258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9.0%,预计2028年增长至5732亿元,仍居于国内现制饮品市场榜首。
在这一背景下,喜茶、蜜雪冰城、奈雪的茶、古茗、茶百道等一众新式茶饮品牌崛起壮大并正逐步走向资本市场。不过,新式茶饮品牌们的资本市场之路走的颇为坎坷。
在古茗上市之前,港股市场已有奈雪的茶和茶百道上市,但二者均在上市首日即破发。奈雪的茶上市至今的跌幅甚至已超过90%,其上市发行价为19.8港元/股,但目前股价仅为1.29港元/股。
值得注意的是,古茗在招股阶段的表现还算亮眼。在公开发售中获得194.87倍的认购额,而国际发售的认购倍数也达到了15.03倍。
相比之下,在2024年上市的茶百道当时公开发售的认购倍数仅有0.5倍,国际发售的认购倍数也仅有1.11倍。同时,古茗本次上市的最终发售价是在发售价范围的最高值9.94港元,共筹集约17.21亿港元的资金。
但是,古茗依然未能打破新式茶饮上市破发的“魔咒”,上市首日跌幅6.44%。
创投隐身其后
新式茶饮们能如此快速壮大并走向资本市场,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创投机构们的助力。比如古茗在2019年—2020年开放了一轮融资,这也是古茗IPO前唯一一轮融资。当时,红杉投资2亿元人民币占股4%,是公司第二大机构股东。
据招股书披露,在古茗IPO前的持股结构中,公司创始人王云安持股43.21%,为古茗第一大股东,王云安和戚侠、阮修迪、潘萍萍等4人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北京美茗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美岩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统称“美团龙珠资本”)合计持股约8%;MaxMightyLimited(即“红杉资本”)持股约4%。此外,寇图资本等也持有古茗部分股份。
对于为何会投资古茗,红杉中国合伙人胡若笛表示:“2019年左右,我们第一次听业内人士说有一家主打三四线城市的茶饮品牌,已经有数千家门店且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影响力,这让我们感到非常兴奋,所以主动和创始人王云安取得了联系。我们和他第一次见面聊了4个多小时,当时他还没接触过资本。他对茶饮供应链的深度、加盟管理的核心、产业终局的决胜点,有非常清晰且超前的认知,很多和我们对市场的判断不谋而合,而且气质也很投缘。我们当即判断古茗是一个必须投资的投资对象。”
胡若笛坦言,红杉在2005年成立之初就有消费投资,一直持续看好并追踪中国餐饮与零售行业,不断挖掘水下项目,因此投资古茗并不是偶然。“投资5年来,我们和王云安以及整个古茗团队保持了非常密切的互动,比如帮助公司招募了首席人力资源官,通过红杉学者等招聘项目协助搭建了企业的高潜人才体系,并且在品牌、数字化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赋能。”
而其他品牌背后自然也少不了创投机构的身影,如奈雪的茶背后有深创投、天图资本等,茶百道背后则有兰馨亚洲投资集团、正心谷等。
消费行业充满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年间,创投机构在大消费领域的投资一般都颇为谨慎,有人甚至称其为大消费的“寒冬”。
以新式茶饮品牌为例,它们不仅正在齐齐赶赴资本市场,其本身所处的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目前新式茶饮市场竞争逐渐走向白热化,品牌纷纷开启价格战,许多均价30元的品牌选择下调均价至15元—20元。
在这一背景下,消费行业公司正在选择下沉和出海两条路,这也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在行业竞争加剧以及一线城市门店渐趋饱和之际,古茗、蜜雪冰城等品牌加速向三四线城市渗透。古茗超60%门店位于下沉市场,单店日均销量仍保持双位数增长。与此同时,喜茶、奈雪已在新加坡、伦敦等地试水出海,资本正推动行业复制“中国供应链+本地化创新”的全球化模板。
对此,黑蚁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何愚表示:“和过去的20年相比,当下的消费市场给人的体感偏冷,这或许是大家共同的感受,但这并非是所谓的‘消费降级’——原因就在于市场供给远远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消费品质并没有降级,但同时供给过剩的确造成了价格下降,大部分品类的单价统计数据都能支撑这一点。”
何愚指出,他对环境并不持悲观态度。无论对于创业还是投资,中国都是世界第二大的单一大市场,它有丰富的结构性机会为市场提供充裕的空间。“在过去做消费投资的8年里,虽然黑蚁见证与经历了很多的市场变化,但我们还是想说:中国消费行业非常大,永远充满着机会。包括在出海热的当下,我们会想对消费创业者建议,依然是‘Home Market’中国市场最重要——如果在中国市场没有建立竞争力,那去海外同样没有竞争力;如果能在中国市场做得好,那在海外也一定做得好。”
校对:彭其华
证券时报网
2025-02-12
证券时报网
2025-02-12
证券时报网
2025-02-12
证券时报网
2025-02-12
证券时报网
2025-02-12
证券时报网
2025-02-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