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6 23:48:45
(原标题:南财观察|制造业重镇东莞为何钟情生产性服务业?)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康喜 东莞报道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温床和基础,其自身也“自带光环”就是新质生产力。2月6日,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后第二天,东莞随即召开了高质量发展大会和市政府“一号文”“二号文”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东莞提出,力争到2027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升到55%左右,打造10个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壮大100家以上有竞争力的领航企业。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到,两场大会不仅对东莞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擘画了清晰路线图,更在全国层面传递了制造业大市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体系迭代升级的新思路。
其中,“二号文”新闻发布会现场,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光滨首先回答了为什么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一方面,东莞制造业家当不断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更加优质的赋能需求,另一方面,东莞要通过深化与广州、深圳、香港三座周边一线城市的协同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业供给。
作为全球制造业重镇,东莞一度面临着过去高速增长期的主要驱动力减弱的挑战,需要持续释放新的经济增长潜能。毫无疑问,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东莞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经之路。而纵观《措施》细节也不难发现,拥有华为这个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和松山湖科学城的东莞,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具备肥沃的土壤。
从制造业本身来看,“微笑曲线”的两端——上游研发设计、下游品牌服务往往是收益最大的环节,中间的加工制造则处于价值链底端。产业升级过程就是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过程。因此,抓新质生产力必须抓好生产性服务业。
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每年在中国生产1.7亿部手机,将近有1700亿美元销售额,但其中只有170亿美元给中国制造业,其实只占到销售利润率的10%。
作为“世界工厂”,东莞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经历着一系列转型阵痛。为支撑先进制造业创新集群发展,推动城市能级提升,东莞从2023年开始,正式明确提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2023年8月,东莞组团到访苏州,学习其如何从工业主导向服务型经济过渡、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同年12月,东莞印发《东莞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去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再次提出,制定赋能集聚示范区、实施生产性服务业“领航计划”、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等十大措施。
今年,东莞以“二号文”形式,专门聚焦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传达出一个明确信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东莞“制造业当家”非常重要,在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新动能亟待壮大的情况下,如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当前东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环。
不过,同向分析全国各大制造业城市,苏州、杭州、深圳等城市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早已超前,其产业规模和特色已经愈发成熟,而东莞在2024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2477.02亿元,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在这之中占比为50%,与苏杭等地存在较大差距。
以杭州为例,杭州正加速构建以“五大产业生态圈”+“五大未来产业”+“五大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每一个产业都有一个产业配套、一个发展规划、一个行动方案和相对应的专项支持政策。而“五大生产性服务业”聚焦数字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商务服务等五大领域,与先进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下一步,杭州还将聚焦五大领域的21个细分赛道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在全球产业进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东莞制造业要真正实现先进制造,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是,自身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措施》中,东莞给出了三个方向:聚焦重点产业链、聚焦重点领域、聚焦示范引领。
具体来看,针对重点产业链,此次发布的《措施》主要面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孵化。针对重点领域,二号文重点提及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前沿新材料、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打造软件信息和科技服务能力,同时提出加快建设数字贸易示范项目、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打造大湾区供应链综合服务集聚区,服务跨境电商、科技创新企业、全球和全国头部企业等。
本次发布的《措施》聚焦东莞“8+8+4”产业重点环节所需的核心服务,提出未来3年将投入超4.5亿元财政资金,支持软件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贸易服务、科创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专业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发展。
软件信息服务业是经济转型之擎。以同是电子信息产业大市的苏州为例,在苏州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科技服务业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重点行业,这几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服务载体不断拉升着城市的新型工业化水平。为支撑苏州新型工业化发展,覆盖全市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协同,壮大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东莞在2023年提出“鸿蒙”生态链建设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提出打造鸿蒙特色产业园。并提出发展新型工业软件,支持制造业企业剥离软件信息服务,培育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互联网平台。
同时,东莞也将实施生产性服务业“领航行动”,力争培育壮大有竞争力的领军企业超100家,因地制宜规划建设10个特色鲜明、空间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合、服务集成的集聚区。
事实上,“领航行动”已于去年开始施行。从去年开始,东莞每年组织考核遴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领航企业”,实行扶优扶强、动态调整。对“领航企业”实施全链条按需配置、精准扶持,在要素保障、开拓市场、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2026年底前,力争培育100家左右“领航企业”,基本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的新态势。
今年,东莞在“领航行动”上更进一步。东莞提出,支持相关企业加快向规模化、链条化、品牌化发展。对符合条件的领航企业,纳入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白名单。
当下,科技创新持续引领产业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的产业版图,能否建成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决定了能否在未来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赢得战略主动。而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双强,必然离不开科技服务业的赋能。
今年,东莞在发展科技服务中,提出要引导国企、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跨国公司等设立研发总部,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等新业态。同时,发挥中关村智造中试基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引领作用,加快构建概念验证、实验室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化应用全链条中试服务体系,提升中试服务能力。
刘光滨表示,东莞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不是要“另起炉灶”,而是要通过深化与广州、深圳、香港三座周边一线城市的协同合作,为广大企业提供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业供给。
可以想见,在粤港澳大湾区正向着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速迈进的当下,东莞在中试服务体系上的不断强化,也将为东莞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深化与广深港的协同发展赢得先发优势。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看来,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实力强劲,且拥有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龙头企业华为这一张世界级王牌。东莞不仅可以抓住纯血鸿蒙系统这一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的机遇,推动软件信息服务业实现“弯道超车”,还可以借助华为终端、华为研发实验室等科技创新项目,助推科创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的多维升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6
和讯财经
2025-02-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6
智通财经
2025-02-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06